歷史上有多少“李杜”,他們有什麼成就?

手機用戶76167782075

說起“李杜”,知名度最高的應該是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和杜甫。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蜀道難》《將進酒》等詩作廣為傳頌;杜甫被稱為詩聖,他的“三吏”“三別”等名篇從一個側面記錄了安史之亂時期的歷史,因此他的作品又被稱為“詩史”。


比李白和杜甫晚些時候的李商隱和杜牧,名氣也很大,為了避免與李白杜甫混淆,人們稱之為“小李杜”。李商隱的《無題》詩纏綿優美,寓意深沉。“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是廣為流傳的佳句。與之同時代的杜牧以詠史詩見長,立意深遠,精彩無比,著名的“折戟沉沙鐵未銷”就出自他的筆下。他的七言絕句《清明》家喻戶曉,《阿房宮賦》也是傳世佳作。

圖注:杜牧畫像


相對於兩對詩人“李杜”來說,東漢時期的兩對士人“李杜”的知名度稍微低一些。

第一對是李固和杜喬。李固和杜喬都是東漢中期外戚梁冀專權時代的正直士大夫。李固早年曾在多個地方任職,用招撫的辦法平定了一些農民起義。漢衝帝劉炳即位後,李固任太尉。幾個月後,劉炳去世,年僅2歲。李固認為國家應該立長君,梁冀為能夠繼續專權,堅持立8歲的劉纘為帝,就是漢質帝。


一年後,梁冀毒死了劉纘。劉纘臨終前的痛苦表現,都被李固看在眼裡。他“伏屍號哭”,梁冀“大惡之”。杜喬曾上書抨擊梁冀以外戚的身份專擅朝政,又拒絕參加梁冀女兒的葬禮,這些做法深深得罪了梁冀。劉纘死後,李固和杜喬都建議立清河王劉蒜為帝。梁冀十分不滿,堅持立蠡吾侯劉志為帝,就是漢桓帝。


劉志即位一年後,有兩個人劉文、劉鮪仍然打算立劉蒜為帝。梁冀誣衊李固、杜喬與劉鮪等人有聯繫。於是李固被滿門抄斬,杜喬死於獄中,他的妻子兒女被遣回原籍。李固和杜喬雖然在與外戚的鬥爭中失敗,但他們成了當時士大夫群體中的精神領袖。

圖注:李固畫像


第二對是李膺和杜密。李膺和杜密是東漢後期勇於跟宦官集團鬥爭的士大夫群體的傑出代表。深受漢桓帝劉志寵信的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曾犯重罪而藏匿在張讓家裡,李膺率人衝進張讓家捉拿張朔,審訊後“即殺之”。張讓向劉志訴冤,劉志無奈地說:“你弟弟犯了罪,李膺有什麼錯呢?”從此,宦官的霸道作風因而有所收斂。杜密為官時,“宦官子弟為令長有奸惡者,輒捕案之。”後來宦官集團誣衊李膺、杜密等士大夫結黨營私,李膺杜密都被免官回鄉。當時人們也把他們成為“李杜”。

圖注:李膺畫像


漢靈帝即位後,士大夫集團一度想與外戚集團聯合剷除宦官集團,卻遭到失敗。李膺被抓進監獄,摧殘致死。杜密聽到自己也要被押解到京城的消息,就自殺了。李膺被稱為“天下楷模”,杜密被稱為“天下良輔”。


參考文獻:

《後漢書》卷六十三、卷六十七

董乃斌:《錦瑟哀弦 李商隱傳》,作家出版社 2015年版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