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為什麼說一朝君主一朝臣,一個朝代一代不如一代直至被推翻嗎?

布儀

問題所說的“一朝君主一朝臣”一般流傳更廣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說的是朝政的更新,即所謂朝廷的人員更替(主要是核心權力部門),這句話並不包含褒貶,朝政更新是好是壞完全取決於新君的政治抱負和個人品德。因此,問題中所說一代不如一代反倒不屬於“一朝君主一朝臣”的範疇了,一代不如一代更趨向於新朝天子舊朝臣(還是佞臣),一般來說一朝的朝政崩壞就極有可能造成國家的滅亡,如秦二世,隋煬帝。

明中期的朝政更替就很能夠解釋“一朝天子一朝臣”:

1、成化一朝

成化朝的朝政最突出的宮廷壓倒政府,太監“奸欺國政”的方式是內有司禮監、東廠、西廠、錦衣衛,外出提督京營、監軍統兵、擔任鎮守等。成化一朝,宦官操縱官吏的任免,明朝出現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傳奉官,即官員任免只須皇帝中旨而毋須通過政府,特別是尹旻通過太監獲得吏部尚書的職務,就足見這一朝朝政之腐敗。汪直所提督的西廠更是敢擅自逮捕三品以上的京官,王越拉上各汪直的關係竟讓做到了兵部尚書的官位。

此外,成化帝寵溺萬貴妃,一批溜鬚拍馬之輩就走了萬貴妃的門路。朝堂上,有李孜省為首的術士勢力,內閣的萬安被稱作“萬歲閣老”,大抵明朝的朝政已然到了至暗時刻,很多電視劇裡面的明朝印象就是脫於成化一朝。

2、弘治一朝

孝宗即位後,刷新政治,任用賢能,重用王恕、馬文升、劉大夏、劉健、謝遷、李東陽,時稱“眾正盈朝”,成化以來的弊政被大力整刷,明朝呈現出“中興”的局面。

3、正德一朝

到了武宗繼位,明朝的朝政再次出現180度轉彎,八虎主政,劉健、謝遷被迫辭職,以劉瑾為首的宦官勢力再次壓倒政府,劉瑾也被稱作“立皇帝”。武宗本人崇尚武力,擢升了江彬等一批邊將,出現所謂“豹房政治”。正德朝出現了靖難以來罕見的兩位王爺謀反的局面,可見當時朝政之壞。

4、嘉靖一朝

明世宗外藩繼統,各宗因素綜合作用下嚴格控制宦官的權力,這一朝政治變遷更多地在內閣中流轉,首輔的任用取決於皇帝個人的需要。起初由“擁戴宰相”主持朝政,其後改由“議禮宰相”,中期由“青詞宰相”主持朝政,後期又由“心學宰相”主持朝政。嘉靖帝在位時間很長,可以說出現了“一朝天子幾朝臣”。

隆慶朝任用高拱、萬曆朝任用張居正均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例證,隆慶、萬曆朝的朝政並沒有出現明顯不同,可見,“一朝天子一朝臣”出現的結果有三:變好、變壞、無明顯變化。


孝陵衛小校

所謂“一朝君主一朝臣”意思就是指當權者的地位容易變動,可能今天你是皇帝,明天你就是個臣子,在過一天你就是個平民百姓了,這句話一般是用在一個朝代的末期,內憂外患的時候,朝廷政權開始搖搖欲墜了,那時候的帝位極不穩定,很可能就被推翻,不久就失去天子之威了。

“一個朝代一代不如一代”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不願意生活在上一個朝代的壓迫之下,才推翻他們建立新的朝代,新朝代的帝王嘔心瀝血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國家,才換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新的朝代和國家是慢慢強大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其子孫在安逸中長大,沒受過戰爭的洗禮和戰火的摧殘,不珍惜國家建立的來之不易,又生在萬人之上帝王位,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敢說個“不”字,逐漸開始荒淫無度,不理朝政,荒廢自己而誤國,國力下降就開始剝削百姓,百姓常年受到政府的打壓和壓迫,又開始有新的人物領導開始反抗,最後因不得人心而被推翻滅國,這種事情歷史上多的數不勝數,哪個朝代不是因為末期的帝王昏庸無能,荒淫無度才被推翻的,如果一個朝代每朝的帝王都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話,我只能說是不可能的,

絕對不可能


所以我個人感覺封建王朝最大的詬病就是“世襲”,管你為人和品德,只要父親是皇帝,兒子一定是帝王,所以導致很多有才能的人無法領導國家,或者一個好好的國家被一個庸才所領導,所以現代社會很多的國家都開始用選舉法來誕生有能力的領導,這樣才能讓一個國家有長遠的發展和前途。

鄙人不才,一些愚見


隨時看精彩

縱觀歷史,不管是哪一個朝代,只要是帝王更替,新一代帝王總要對以前的臣子進行洗牌,其目的就是鞏固王朝維護皇家無上的地位,雖然以前的臣子都是自己家的,都是效命於自己的王朝,但是總會有一些臣子,仗著自己的豐功偉業除了皇帝,其他都不放在眼裡,然而這就會功高蓋主,皇帝對這些大臣就不滿意,就要想辦法削弱他們的影響,甚至找機會除掉這些臣子,幾乎歷朝歷代都會上演新帝清洗朝堂的血腥事件,但是這就會大大減弱朝堂的核心力量,那些有能力,想要建功立業的,一心一意為國家的臣子,可能會因為站隊錯誤被牽連或者不滿意國家的政策言論不當受迫害等等,因此大大阻礙了國家的進步,因為要培養一批對國家有用的人才需要時間精力等,然而在古代物質生活不像現代那麼豐富充足,要培養人才不太容易。因此在一次又一次的帝王更替中因建立自己的心腹臣子不斷削弱和消耗國家的國力,而且可能在因帝王的一己私慾,或者亂臣賊子的誅心使國家走向歧途,導致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各地揭竿而起,推翻腐朽的王朝。


釣魚浪客

這個和君主個人有關係,但並不是君主一個人的責任,而是制度的弊病,隨著時間推移,積重難返,最終朝廷會失去公信力,國家經濟崩潰,軍隊戰鬥力減弱,軍隊腐敗,比如嚴重的剋扣軍餉導致士氣全無。法律形同虛設,國庫空虛……這時候內部叛亂或者外敵入侵,就很難應付。就具體來說,其實各有不同,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死法,不可一概而論,比如秦朝死於暴政引發的內部起義,西漢死於內部權臣篡位,東漢死於內部軍閥割據,東晉死於權臣篡位,隋朝死於權臣叛亂,唐朝死於內亂內戰,北宋南宋都死於強大的外敵入侵 ,蒙元殖民帝國死於被征服的漢族獨立戰爭,明朝死於饑荒和經濟崩潰引發的農民起義,韃擔清朝死於漢族革命武裝起義+權臣篡位……看看,所以簡單的一句“一代不如一代直至被推翻”,不足以概括中國朝代變更的歷史


sdcch

在封建時期,君權是凌駕在一切之上的,哪怕是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弟姐妹關係,在君權面前都是臣服般的存在,所以當權利發生交接的時候,以前依附於核心權利周圍的人對於新帝而言,都是有可能影響到新帝穩定統治的潛在威脅,因此就要逐漸將這些人排斥在權利核心之外,所以就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皇帝也想用自己的人啊,知根知底還聽話。老皇帝一般也知道這些道道,所以會及早的給新皇帝培養輔佐班子。

至於第二個問題就更簡單了,打江山的都是從血雨腥風中走過來的,知道一切的來之不易,所以他們會珍惜,見慣了生死離別,生民多艱的他們更知道體恤百姓,第二三代一般也是受到自己的父輩們的影響,所以也不容易出昏君,至於後面的皇帝嘛那都是在女人太監窩裡長大的,風花雪月知道不少,但是真要讓他們做到前面皇帝的樣子,很難,那些在成長過程中歷經過不一樣人生閱歷的皇帝還能勉強成就一箇中興(唐玄宗,明孝宗等),但是之後國家慢慢的還是會逐漸走向衰弱。


鹹平四年望帝遺心

一朝天子一朝臣,我們會看到很多君王登基後,都會重用其淺邸時期的奴才,比如我們喜聞樂見的,高俅、李衛等等,他們其中有的沒有太高的治國才能卻得到重用,這反應了皇帝用人首先看中的是忠誠,皇帝的命令不論正確與否都能被堅決的執行,這樣他才能控制這個國家。

自明以後,皇權徹底失去制約,使得一個國家的命運將完全繫於皇帝一人之身,他若賢明,國家可以實現太平盛世,百姓可以吃飽穿暖有片瓦遮頭;他若暴虐荒淫則,政治混亂,民生凋敝。而盛世,一般都會發生在每個王朝的前期,這應該是因為國家初定,皇室對接班人的培養和選拔會比較嚴格,尤其是開國皇帝一般都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選人用人眼光獨到。明君聖主畢竟難遇,而後人也很難超越,皇帝的庸碌與惰怠終會為國家的衰敗埋下伏筆。


嫑忈2018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每個朝代的更迭又都是看起來差不多的,總得來說就是末代都是暴虐皇帝,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都是腐化嚴重,底層人民過的是名不聊生,所以說大多都是後朝翻前朝,從而開創了一個開明的朝代,人民安居樂業,吏治清明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幾位皇帝勵精圖治,勤勤懇懇把國家搞好了,人民富有了,國家強大了,國庫也有錢了,所以後來的皇帝難免會出現貪圖享樂,大把花錢,上至皇帝下至各級官員都開始思想腐化,貪腐一系列問題又會出來,然後百姓又民不聊生,所以又會出現朝代更迭

那為什麼又說一代天子一朝臣呢?用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自己這一輩跟上一輩有代溝,那麼有代溝就會造成思想上的不協調,皇帝的想法往往會遭遇阻礙,所以當代皇帝還不如用自己熟悉或者想法跟自己一樣的人,那麼這類人通常都是自己身邊的人,所以上一代大臣被替代那也就說的通了


瞭解歷史通古今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是必須的。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先皇所信任的不是現任皇上信任的,用人那必須的用自己信任的,也就是所謂的自己團隊。他必須重用自己那個團隊成員,一是這些人對他比較忠心,二來他也好管理,自己的皇位也更牢固。老臣們該回家的回家,該調動的調動。

一個朝代一代不如一代,最後被推翻。其實這也是情理之中。一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花開花落幾十年a太快

物極必反,陽極必衰,能建立一個王朝的團隊必定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完全合適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因為天子都會學習帝王之術,上一代的團隊等皇帝殯天后也害怕功高震主的情況發生。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新皇帝拋開上面說的,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上一代的臣子都老了啊,想用也要有條件啊,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