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面對傳統要有公共情懷

百家爭鳴|朱承:面對傳統要有公共情懷

………………………………………………………………………………

近代的文化巨擘王國維在《國學叢刊序》中說:“學之義不明於天下久矣。今之言學者有新舊之爭,有中西之爭,有有用之學與無用之學之爭。餘正告天下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學之徒即學焉,而未嘗知學者也。”學無新舊、學無中西、學無有用無用,意味著對待學術文化問題,要拋棄新舊、中西、有用無用的偏狹性立場,轉而抱以普遍意義上的公共情懷。

百家爭鳴|朱承:面對傳統要有公共情懷

國學叢刊舊書樣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文化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一種個性化樣態,雖然具有一定的歷史與地域性特徵,但也包含著人類文明中超越時空的普遍性與公共性因素。這種公共性,既是時間意義上的超越古今,也是空間意義上的溝通中西,還是不同流派間的破除門檻。具體來說,在公共性情懷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要處理好三對關係。

百家爭鳴|朱承:面對傳統要有公共情懷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

一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係

清末以來,中國社會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覆巢之下,中國文化也同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清末的有識之士從器物、制度到文化層面對中國傳統做了全面的反思,及至新文化運動,在思想領域形成了與傳統文化做全面割斷的激進判斷。這種激進判斷,導致了社會上一度出現全面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潮,這種對傳統文化徹底否定性的認知之流風餘韻至今未消。誠然,中國要走向現代,確實要對中國傳統文化予以深刻的反思,但是,中國的現代化、現代文化不是全面移植某種現代化、某種異質文化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應該生長在既有的傳統之上。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曾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無法迴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也無法割斷幾千年傳統對於現代及未來生活的深刻影響。傳統文化構成現代文化的思想資源,當然,對於現代文化來說,這一資源既有積極意義,有時也有消極意義。我們認為,對於傳統文化積極意義的舉證,與對於傳統文化消極意義的舉證,將會是一樣多;糾纏於積極與消極的論辯,將陷入莊子所說的若我互勝、莫辨是非的境地。即使如此,有一點還是可以明確的,即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所面對的都是人類生活,無論古今,文化都是人類生活的創造物,在這一點上,古今是公共的。既然人類生活具有延續性,那麼人類文化就具有延續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具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共同面對的是延續不斷的人類生活,人類中的政治、經濟、社會、家庭等一切因素,古人思考過,今人也要思考。就人性能力來說,古人和今人大致相同,因此,古今文化在面對共同問題時,其深度和廣度往往不相上下。比如說,孟子要思考“孺子入井”的問題,今人也要同樣面對“小悅悅被碾壓無人施救”的問題,今天的倫理思考不見得比孟子的時代更為深入。因此,站在現代文化的立場上反思傳統文化,要具有“古今一也”的公共情懷。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既要辨“異”,也要認“同”。

百家爭鳴|朱承:面對傳統要有公共情懷

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明

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明的關係

關於這二者的關係,我們往往稱為中西問題,同樣的,對於中西問題,我們既要辨“異”,也要認“同”。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以及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具有普遍性意義,不是哪個民族可以得而私之的。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不同民族的發展展現了不同的特色,然而這種差異不是本質上的差異,而是表現方式的差異。舉例來說,中國人在對待家庭的態度上,具體說對於父母的態度,可能會與西方人有所不同,但是,這種不同只是表現方式的不同,究其本質而言,只要是人,都要認真面對血親倫理的這一根本性問題。在這一點上,人類是具有一致性的。從人類的一致性角度來看,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明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表現各異,但是從根本上而言,所面對的問題具有公共性、共通性,人類在生存和發展的道路上所遇到的普遍問題,可借用朱熹曾使用的佛教“月印萬川”之喻:共同之月散在江河湖海,各處的江河湖海雖形態各異,但反映的是同一輪月亮。在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時,我們往往過於強調中西之別,強調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實際上,中國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背後,一樣能找到人類共通的東西,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我們要以公共性情懷來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文明的關係,要具備“東海西海,心理攸同”的普遍性意識。

百家爭鳴|朱承:面對傳統要有公共情懷

儒家文化與其他諸子百家文化

三是儒家文化與其他諸子百家文化的關係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近年來,社會思想文化領域對儒家文化的宣傳和推廣作了很多貢獻和成績,這對於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復興當然是好事。但是,儒家文化不能代表全部中國傳統文化,我們還要特別注意中國古代思想世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中國哲學和思想的軸心突破以來,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諸子蜂起,各競風流,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提出了不同的解釋、提供了不同的發展思路、設計了不同的理想狀態。從根本上說,諸子思想雖百慮一致、殊途同歸,但是諸子思想中對人性的不同審視、對社會的不同判斷以及各自獨特的致思路徑,是儒家一派所不能全然代表的。先秦諸子之後,儒家取得了一定的尊崇地位,但是也沒有獨佔思想領域,而是逐漸出現了儒釋道三家鼎立的局面。雖然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董仲舒)的國家意志戰略,但是畢竟沒有完全實現。儒家雖然從政治上獨尊,但是在民間生活中,佛道思想還是有著大量的空間能得以發展,甚至很多時候國家對於佛道文化也大力扶持。就此而言,今天人們回頭看傳統文化,就不能僅僅看到儒家文化,而是要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性。豐富多樣性保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各家各派在競爭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自我變化,以此促進生命力的旺盛發展。弘揚傳統文化,應該正視這種豐富多樣性,以一種公共性的情懷看待傳統文化,而不是用一家一派的立場去過分強調判教、站隊,甚至給人們造成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只是儒家一家獨大的刻板印象。

百家爭鳴|朱承:面對傳統要有公共情懷

傳統文化的公共情懷

文化上的公共性情懷,強調古今之間的延續性,強調中西之間的共通性,主張容納多元文化、寬容異質文化,主張文化的多樣性。落實這種公共性情懷,我們要用一種公共性的姿態彌合古今之間、中西之間、儒家與其他派別之間的差異,在研究和傳播思想文化的時候,不僅要注意辨“異”,還要注意求“同”。

作者

百家爭鳴|朱承:面對傳統要有公共情懷

朱承教授

朱承,哲學博士,上海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曙光學者、陽光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