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樸民: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教育觀論|黃樸民: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論語·述而》篇共計三十八章,主要述說孔子的志向、情操、好惡、儀容、行止。其重點是闡說孔子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治學精神。其中二十七章屬於“夫子之道”,其餘十一章則是其弟子對先師精神風貌、聖人氣象的片斷性追憶。孔子作為一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風采,通過這些文字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在歷史上矗立起一座令人“仰之彌高”的不朽豐碑!

教育觀論|黃樸民: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論語 述而》插圖

孔子本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順應當時社會“學在官府”被打破,“學術下移”私學勃興的潮流,率先將教育推向社會、普及民眾,開創了學在民間的嶄新局面。他的教育宗旨,是主張教育平民化、經典化、社會化,使更多的人能夠獲得教育的權利,通過教育這個途徑,使大眾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從而影響和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故在教育範圍對象上,他提倡“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在孔子看來,教育對一個人來說,乃是終生的事業,是一日不可有懈怠的。他曾拿自己對學問與道德的鍥而不捨追求,作現身的說法:“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所以,作為受教者,當“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作為教育者,則應當做到“誨人不倦”。(《論語·述而》)在教育的環節處理上既需要繼承傳統,以歷史文化傳承為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又要不斷注入新的內容,來滿足時代的需要,迎接現實的挑戰。

教育觀論|黃樸民: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事,不可能立竿見影、快捷速成,而是一個潛移默化、感化挹注的長期過程。所以需要教育者摒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全身心投入其中,默默耕耘,春風化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真正樂在其中、陶然忘機。“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這段話,形象而生動地反映了孔子身心投入事業的風貌,這同樣要在其教育實踐中得以體現,“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述而》)

由此可見,孔子他本人是把教育當作最崇高、最神聖的事業來看待的,是視人生價值實現與教育大業成功兩者為一體的。所以能真正以此為生命中的自然組成部分,樂此不疲,休慼與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正是有這樣的信念,孔子才對當時的教育現狀懷有深深的憂慮,希望得到切實的改變、積極的提升:“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教育觀論|黃樸民: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孔子講學

孔子不僅對教育的重要性有高度的認識,而且對貫徹與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也有獨到的見解,認為只有實行正確的方法,才能使教育收到最佳的效果,事半而功倍,舉一而反三。為此,他強調要善於向他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多聞多識,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種知識,並進行獨立思考,使書本或他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主張開展啟發性教學,反對滿堂灌輸,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推重活到老、學到老,將學習視為生命的本能,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些教育思路與方法都飽含著孔子一生教育實踐的經驗體會,直到今天,依然是有其重要的借鑑與啟示意義的。(本段引文見《論語·述而》)

教育觀論|黃樸民: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萬世師表

如果孔子的教育思想僅止於此,那麼,孔子仍然只是一個成功的教育家,而不能成為“萬世師表”,一座不可企及的不朽豐碑。孔子之所以為一代聖人,成為中國思想史、中國教育史上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是因為他提出最完善的教育理念,並把這種高明的理念貫徹於他的全部教育實踐活動之中,從根本上解決了教育的方向選擇與主旨確立問題,為古代教育規範了基本的原則,為現代的教育提供了重大啟迪。

孔子的教育理念,重點是為了解決教育的基本目標問題,是為了對教育的方向作出戰略性的選擇。它的核心宗旨,是主張教育的基本功能,並不能僅僅滿足於知識的傳授,而更核心的任務乃是完整人格的薰陶與造就,使一個人精神境界得到全面的提升,真正做到道德、文章均臻一流,智商、情商堪稱完美,成為全面發展,有理想、有覺悟、有知識、有能力,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教育觀論|黃樸民: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德才兼備

這種理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內容上,就是文化知識的學習與社會實踐的開展並行不悖,學問的積累與人格的培育相輔相成,所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就是孔子教育內容全面性、互補性的具體體現。

為了使這些教學內容得到具體的界定,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獲得生動而直觀的展現。孔子提出了一個籠括其教育理念的核心主張,為教書育人指引了一個明確而具體的方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志業的概括,同時也是其所認定的教育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

“志於道”,這意味著儒家教育核心宗旨是培養能夠踐行儒學“大道”、品德高尚、政治正確、思想醇正、行為適宜的人才,意味著品質的優秀要優先於知識的擁有,這樣,就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培養上的方向性問題,這也是最高層次的戰略性抉擇。但是,所謂“道”畢竟是抽象的,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要真正體現“道”的精神,必須藉助於具體的德行來呈示,於是,孔子邏輯地推導出,在“志於道”的基礎上,教育應該“據於德”,“‘道’見之於人心或踐履中的人於‘道’有所得,謂之‘德’。”(黃克劍《論語解讀》)所謂“德”,就是“道”的具體化、綱目化、實踐化,仁、義、忠、信、禮、智、廉、恥,等等,就是“德”的具體呈現,它們是切實可體驗的,也是具體可踐行的。正是有了“據於德”,孔子“志於道”的抽象教育宗旨就獲得了具體的依據,可以開展具體的“進德修身”,為造就完善人格、培育一代新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教育觀論|黃樸民: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仁者愛人

“據於德”固然重要,但這中間還有一個優先順序問題,必須在“據於德”問題上突出重點,把握關鍵。在孔子看來,在“德”的各種要素中,“仁”處於核心的地位,發揮著關鍵的作用,是“德”的本質屬性的最直觀也最具體的反映,“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述而》)所以,“據於德”,優先是必須“依於仁”。這在教育理念的構築中也無例外,理想人格的完善,一代新人的造就,在道德修養的層面,首要之務,就是“依於仁”。“求仁而得仁”,則教育的成功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證,就有了廣闊的前景。

當然,僅僅做到這一步,還是遠遠不夠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云云,不能託之以空言,而必須落實到具體的環節,必須有可供教育的載體,可供學習的對象,否則依然是空中樓閣、畫餅充飢。孔子認為,這個具體的載體與對象,就是“六藝”,它可以使得“道”“德”“仁”等宗旨與原則轉化為具體的內涵,換言之,“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必須藉助於具體的學習內容而得以貫徹落實,從而圓滿實現教育宗旨、教育內容、教學環節的有機整合與統一。基於這樣的認識,孔子邏輯地提出了教育載體對象上要做到“遊於藝”,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作為具體的學習對象。至此,孔子向人們展示了自己完整的教育理念,為造就健全人格、完善品行的人才提供了一個苦心孤詣精心設計而成的系統方案,規劃了一張充滿希望的路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教育觀論|黃樸民: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黃樸民先生

教育觀論|黃樸民:教育的境界—《論語·述而》闡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