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三從指的是什麼?四德又指什麼?

喬玉萍518666

三從四德,這個說法取自儒家經典禮記,它也是整個封建時代的習俗,或者說既定規則,主要是針對女性。



“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四德作為古代女子的道德約束,其本身就具有不公平性,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維護男人的絕對權威,讓大男子主義統治國與家。其本質反映的男尊女卑的核心原則,在封建時代女性的地位是極低的,是男子的附庸,注重的是儒家的三綱五常論,這也是儒家思想被廣泛批評的一個方面,是舊時代的糟粕,如今大家只需要瞭解下這個歷史存在的事實。


最後再分享下現代版的三從四德吧。

“三從”分別是:從不洗衣,從不做飯,從不拖地。“四德”通“四得”,分別是:老婆化妝要等得,老婆花錢要捨得,老婆發脾氣要忍得,老婆不開心要哄得。


如今世道變了,女人開始當家了,財政大權也沒了。好咯,不開玩笑啦,願舊時代的糟粕被拋棄,也希望新時代女性更強大,咱們追求的是男女平等,相互愛護,夫妻之間和睦第一,家庭幸福中女主人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每天讀宋詞

謝謝@今日頭條文化頻道,由《邸曉居MBA侃歷史》來回答一下我的看法:

落淚呀!完了完了,完全看不到歷史遺留下來的女子三從四德的痕跡了!

難道孔老夫子的傳統美德都失傳了嗎?不會吧!那真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毫無怨言的一心一意的過日子的女人時代。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什麼是三從四德的三從呢?未嫁從父、既嫁從夫、父死從子。

解釋就是古代的女子,如果你未婚,在家裡就要服從尊敬父親的教導。

如果你嫁出去了,就要尊敬丈夫的旨意。

如果丈夫死了,那對不起了,聽兒子的吧!

(圖片來自網絡)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就是要求婦女一,要有德行。二,要求婦女的言行。三,要注意婦女的容貌端莊。四,婦女的一生要有功績,有榜樣!

我是喜歡這個三從四德的女人呀!她們在那個年代主要是要適應男人權利制度來穩定家庭,維護男人的父權,既是維護家族的利益。

(圖片來自網絡)

三從四德主要是束縛著女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做到“內外有別”的原則。

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這種禮教的延續,極大的規範著婦女的道德行為準則。也包括女人的修養的規範。
(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中國古代的習俗現在已經不復返了!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變遷,當代婦女能頂半邊天,婦女的價值已經不比男人遜色!
網友們如果喜歡,請關注《邸曉居MBA侃歷史》,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評論、批評、留言必回覆!評論轉發我必回評!


日堯居k古史

不誇張的說,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女德班,就沒有一家搞清楚過“三從四德”到底是什麼,卻還在教授女德。

三從四德的出處

話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儒家學派,在周朝流傳下來的禮儀基礎上,編寫了一套合乎儒家思想的禮制叢書。

這套暢銷叢書共三本,合稱“三禮”,熱度排行是這樣的:

  • NO.1《禮記》傳說作者為西漢戴聖,位列四書五經之一,為科舉必考教科書。
  • NO.2《周禮》傳說周公旦為原創作者,春秋戰國神秘人士編輯整理,西漢時為官方收錄。
  • NO.3《儀禮》傳說作者為孔子,也是西漢時期現世。

其中,《周禮》和《儀禮》以制度記錄為主。

《禮記》則以儒家思想,闡發禮制背後的道理

“三從”出自《儀禮》

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儀禮·喪服·子夏傳》

“四德”出自《周禮》

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周禮·天官·九嬪》

“三從”不是無條件的服從

解釋一下《儀禮·喪服·子夏傳》。

“喪服”是《儀禮》中的第十一篇。

“子夏傳”是以子夏的名義,對《儀禮》的內容做註解。

“三從”就出現在子夏對《喪服》篇的註解中。

全部註釋如下:

《傳》曰:為父何以期也?婦人不貳斬也。婦人不貳斬者何也?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這段話的意思重點在於女子“不貳斬”,和“無專用之道”。

所謂“不貳斬”,就是女子不行兩次斬衰。

斬衰,為古代最隆重的喪禮守孝。

守孝者,要穿斬衰服,守孝期長達三年。

如果是男子,規則就比較清楚了,通常是為父親守重孝。

而女子,一生只行一次重孝。要麼為父親,要麼為丈夫。

如果出嫁前,已為父親守過重孝,那麼出嫁後,夫君離世,女子守孝一年。

如果女子出嫁後,父親亡故,那麼她只需為父親守孝一年,重孝留給丈夫。

而“三從”,也不是如女德班所說的那樣,無條件服從。

是在一定的禮制下服從。

俗話說“禮尚往來”,

所以,女子的三從,是有前提條件的。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禮記·禮運》

禮運,簡單來說,就是如何正確地使用禮制,比如:

  • 先有父慈,再有子孝。這點男女一致,也是女子從父的前提。
  • 先有夫義,再有婦聽。這是女子從夫的前提。
  • 先有君仁,再有臣忠。這是女子在丈夫死後,從子的前提,並不是說兒子混賬,也要聽兒子的,天下間,沒有這樣的道理。

在這個思想上,古代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保護女性,鮮少有淨身出戶的女性,好歹也是帶著嫁妝走的,通常男方還要給補償。

四德,古代家族企業的女性職場守則

再次重申,中國古代是嫡長制。

所以並沒有一夫多妻,只有一夫一妻多妾制。

普通老百姓,也不準隨意納妾,所以民間普遍還是一夫一妻。

但帝王不一樣,帝王需要聯姻來鞏固地位,也需要多位“賢內助”來打理後宮。

達官貴人們的後院,雖然規模不及後宮,但也有一定的規模。

這樣的皇宮,這樣的大家族,可以看做是古代的“家族企業”。

四德也就成了這些家族企業女性的職場守則。

宮廷裡,是專門有機構來進行培訓、考核的。

絕對要比女德班高級感很多。

而古代女性,也不全然是我們今天宮鬥劇演的,每天都是閒得發慌,鬥來鬥去。

會更接近《紅樓夢》那種模式,已婚的,要協助打理“家庭企業”的財務、人事管理,真正比較閒的,還是未出嫁女子。


姞雪心



三從四德指的是儒家對女子的一種不公平對待,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糟粕思想,好在現在已經廢除。

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彙編的《儀禮·喪服·子夏傳》中:“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意思是女人在沒出嫁之前要聽父親的,出嫁之後要聽丈夫的,丈夫死了之後要聽兒子的。

不過這裡的“從”也並不是指“順從、服從”,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內宰》中,內宰是後宮的官職,負責教導後宮婦女的“陰禮”,“掌婦女只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指的是女人首先是重品德、道德;其次是會說話,言辭恰當;再次是長得端莊秀麗、不要輕浮隨便;最後是持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

三從四德之所以會出現,本質上是為適用社會穩定、男權至上的利益需求,是封建社會一種制約女性的方式。


戲曲說

中國傳統禮教中,對於女性的要求比較苛刻,其中所謂的“三從”、“四德”就是女性立身的根本,是為適應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

\n

那麼什麼是“三從”、“四德”呢?

\n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一詞見於《周禮·天官·內宰》,內宰是教導後宮婦女的官職,負責逐級教導後宮婦女“陰禮”、“婦職”,其中較高職位的“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即“三從四德”。

\n

後來,

所謂的“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份,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裡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跟從”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質的“從事”之本質。

\n

所謂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n

很多人片面地將“三從”、“四德”理解為對女性的壓迫,這是不正確的!


墨雨箭

古代女子“三從”是指: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德、言、容、功。這都是儒家封建思想,可見在古時,女子地位是何等低下。也難怪,在封建社會里,家庭主要經濟收入不管是農業也好,從商也罷,都主要來自男人。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試想,一個女子自己沒有經濟來源,完全的依附男人,何來的地位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不能盲目地批判。如“三從”裡的未嫁從父,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我覺得是應該多聽從父母的教誨。現在的知識女性,凡事都自己拿主意,這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但我覺得有些事還是應該多聽聽父母的意見,比如婚戀。有句話不是說“戀愛是兩個人的事,結婚則是兩個家庭的事”嗎?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兩個人戀愛時和和氣氣,你親我濃,而一到談婚論嫁時,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不如意。假如女孩子事前充分聽取父母的意見,雙方家長友好溝通,那就會順利得多了。因為父母畢竟不會害自己的子女,再則社會經驗也要豐富些吧。


至於“四德”,我就更覺得有一定的道理。女孩子除了要注意道德品質的培養,在言語、容貌上何嘗又不是呢?套用現在一句流行語,女孩子不光是要顏值,更主要的是氣質。言語得體、容貌端莊不正是有氣質的表現嗎?至於“功”,我的理解是:女孩子要有自己的本領,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當今社會中立足。

總之,封建的東西畢竟存在了那麼久,一味地打倒批判,然後再惡狠狠地踩上幾腳,我覺得是有失偏頗的。


詩畫人生相約篁嶺


古版:三從四德

三從:“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隨子”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新版:三從四德

老婆“三從”:從不洗衣,從不做飯,從不拖地。

老公“四得”:老婆化妝要等得,老婆花錢要捨得,老婆發脾氣要忍得,老婆生氣要哄得。


國學日知

“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

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

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順從、跟從”之意,而是“輔佐、輔助”的意思。

“四德”:德、言、容、工

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然後“言”,要有知識修養,言辭恰當,語言得體。

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

最後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三從四德”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三從四德”,是一種中國古代女性的道德規範,是為適應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

雖然現在講究男女平等,不再內外有別,但“三從四德”本身對女性的要求也還是有借鑑意義的,如果能做到“三從四德”的內容,也必定是一位內外兼修的成功女性。

配圖供君一笑,與本文無關。


史是古代的史

“三從”最早見於《儀禮·喪服·子夏傳》,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最早見於《周禮·天官·九嬪》,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所謂“三從”很好理解,就是沒出嫁時“從”父親,出嫁後“從”丈夫,丈夫過世“從”兒子。至於“從”的含義,既包括聽從、順從,也包括輔佐。“三從”確定了所有家庭形態中兩性的基本角色定位、從屬關係和權利結構,可以說是傳統倫理的價值觀。

“四德”則是傳統倫理的方法論,具體指導女性的修養。婦德,婦女的德行,包含一系列道德準則,《女誡》釋為“清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女學》則更加具體細緻,幾乎包含方方面面,但無論哪種釋義,核心都是貞和順。婦言是對言辭的規範,規訓女性說話必須得體、禮貌、謹慎、謙遜。婦容是對容貌的要求,必須樸質婉娩、整潔得體,妖嬈媚惑、不講衛生、有失禮數等等都是婦容不整。婦功則是女性生活和勞動的必要技能,比如女紅、家務、哺育孩子、伺候老人、奉待賓客等等都是女性的任務,笨手笨腳、好吃懶做絕不可能是好女人。

“三從四德”是在男權制度下的儒家倫理準則,既體現了父系時代前期的社會分工需求,也落實了儒家等級制和禮制的權力秩序設計。在這套規則之上,一些列社會結構、秩序和人際關係形態得以建立,可以說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合理性。不可否認,“三從四德”對女性存在許多不公平,但也不必要一味地批判成歧視和壓迫。與“三從四德”相對的也有一整套道德行為準則來規訓男性,就像與“七出”的婚姻規則相對的也有“七不出”的約束,這是一整套互相制約的規則,倘若只是單方面的要求,是無法織成嚴密的儒家倫理網絡的,儒家的權力結構和社會規劃也就無從建立了。而且“三從四德”也並非絕對的,未嫁要從父也要從母,既嫁從夫但夫也要對妻相敬如賓,夫死從子但子也要孝順母親,這都是並行不悖的。

我們今天當然可以批判和廢除“三從四德”,也必須實現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但不可忽略的是我們要找到一種新的道德準則,讓整個社會的行為都有規範和約束,不然我們推倒了一個腐朽的倫理觀,得到的恐怕只是一片混亂,那麼解放和平等的結果也就失去了得以維護的保障。


徐鵬遠

三從四德在封建社會中,嚴重約束,限制婦女們的人身權利,尊嚴和自由。男尊女卑現象極為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買賣包辦婚姻,送童養媳,強制喪夫婦女不得改嫁,終身受寡一生。(禁止婦女合理化建議和發言權。`丈夫任意按自已意願休妻。,叩拜制。叩拜丈夫,拜公婆。一天三叩拜,三請示制,鋪床疊被,端吃端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