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惡夢 之 元祐黨案:第1章 始於熙寧二年

“元祐黨案”是北宋奸臣蔡京等人針對以司馬光為首的“元祐舊黨”進行的政治清算,時間長達二十餘年。崇寧元年九月,立“奸黨碑”,被列入“奸黨”的朝臣有一百二十人——

曾任宰相者: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呂大防、範純仁等7人;

曾任執政者:胡宗愈、範純禮、蘇轍等16人(內除鄭雍、李清臣);

曾任待制以上者:蘇軾、孔文仲、呂希純、範純粹等35人(內除楊畏);

餘官:秦觀、呂希哲、黃庭堅、程頤等39人;

又餘官20人。計120人。

崇寧二年八月,下監司長吏廳刻石,人數減至九十八;崇寧三年六月,重定“元祐”、“元符”黨人及上書邪等者合為一籍,增加至三百九人。

據《宋史·本紀第十七·哲宗一》記載,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是歲,三佛齊、于闐、西南蕃入貢。天下上戶部:主戶213萬4733,丁2853萬3934;客戶615萬4652,丁362萬9083。……”所以後人稱“元祐之治”比隆“嘉祐”(仁宗的年號)。

可惜沒有過久,黨議復興。王安石之徒多為飛語,以搖動在位。呂大防、範純仁畏懼退讓了,想要參用其黨,以平舊怨,謂之“調停”。

元祐八年(1093)十二月,除章惇資政殿學士、呂惠卿中大夫。

紹聖元年(1094)四月,章惇相。以王安石配享神宗廟庭,追復蔡確原官,重修《神宗實錄》。七月,奪司馬光、呂公著贈諡。貶呂大防等人。

紹聖二年(1095),章惇專政。

紹聖三年(1096),章惇專政。

紹聖四年(1097),章惇專政。哲宗心惡“元祐”宰執。二月,追貶司馬光、呂公著等。追毀程頤出身以來文字,放歸田裡。

元符元年(1098),章惇專政。三月,遣呂升卿、董必盡殺“元祐”流人。七月,復竄鄭俠,除名秦觀,重新獲罪的多達830家。

元符二年(1099),章惇專政。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崩,徽宗即位。

建中靖國元年(1101)二月,章惇貶雷州司戶參軍。十一月,復詔蔡京為翰林學士承旨。

崇寧元年(1102)七月,蔡京相,禁“元祐法”。立“黨人碑”於端禮門,徽宗御書深刻其罪狀,列為“奸黨”。

崇寧二年(1103),蔡京專政。從此開始,“元祐”學術、政事之禁持續了24年,一直到金人圍困京師才罷。

崇寧三年(1104),蔡京專政。六月,詔“元符奸黨”通為“元祐奸黨”,凡309人,上親書刻石於文德殿之東壁。又命蔡京書而頒之天下。

崇寧四年(1105),蔡京專政。十一月,章惇死。

崇寧五年(1106)正月,以星變,毀“元祐黨人”碑。二月,蔡京罷。

大觀元年(1107)正月,蔡京復相。

大觀三年(1109)六月,蔡京罷。

政和二年(1112)蔡京復相。

宣和二年(1120)六月,蔡京罷。

宣和五年(1123),禁“元祐”學術,凡舉人傳習“元祐”學術者,以違制論。

宣和六年(1124)十二月,蔡京依前太師領三省事。

宣和七年(1125)四月,蔡京罷。十二月,欽宗即位。

哲宗、徽宗兩朝發生的這些事情,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開始實行的“新法”。關於那次“變法”,世上有水火不容的兩種觀點,贊成王安石的一派,直指司馬光是北宋的“大罪人”,因為他阻擾“變法”,致使北宋失去了重興的機會,形成了積弱積貧的局面,以至於後來無法和金人對抗,造成了“靖康之恥”。

對於此一觀點,筆者不敢苟同。現舉一兩例子,從側面說說“新法”給當時的社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周穎字伯堅,江山人,以行義名稱於世。熙寧初年,召賜進士第,授校書郎。

一天,王安石找來他聊天,問:“你說說‘新法’在下面搞得怎麼樣呢?”王安石想象的情況會很不錯的,想聽這個剛到朝廷的人說兩句好話,誇一誇,美哉美哉。

周穎回答:“現在都把‘新法’編成歌謠了,天天唱呢。”

王安石一聽樂壞了,趕緊問:“怎麼唱的?你唱給我聽聽,唱給我聽聽!”

周穎清了清嗓子,高聲唱道:“市易青苗,一路蕭條……”

這下可把王安石氣壞了。過了兩天,找了一個理由,把周穎趕出朝廷,讓他到一個叫作“樂清”的地方做個小官。

據《宋史·列傳第八十八·鄧綰傳》記載,利州路發出去的“歲用錢”是九萬六千緡,而轉運使李瑜收回來的利息竟然高達三十萬。“新法”何等虐民,由此可見一斑。

熙寧三年(1070),在河南洛陽的一個地方,有一個詩人寫了一首詩,也是反映實行“新法”之後社會的慘狀,詩的名字叫《無酒吟》:

自從新法後,嘗苦罇無酒。

每有賓朋至,盡日閒相守。

買不到酒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糧食欠收,沒有糧食造酒了。一天夜裡,有朋友給這位詩人送來了酒,他高興得又吟詩一首《謝城南張氏四兄弟冒雪載餚酒見過》:

久旱幾逾冬,川守祈未得。

雁行聯鑣來,佳雪遽盈尺。

酒面生紅光,客心喜何極。

半夜離天津,天津陡岑寂。

這位詩人的名字叫邵雍,字堯夫,人稱“康節先生”,上面兩首詩載在他的詩集《擊壤集》。其時,他的門生故舊有在外面做官的,給他寫信:“沒法幹了,準備辭職了。”

邵雍回覆他們道:“現在正是賢臣君子為國效力的時候,新法雖然嚴厲,但是你們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辭職了又有何益?”

這一年,程顥上《諫新法疏》,被罷為京西路同提點刑獄;張戩(張載之弟)因為觸怒王安石,貶知公安縣。張載辭官回到家鄉眉縣,創立“橫渠書院”,開始撰寫《正蒙》,裡面就有大名鼎鼎的“西銘”和“東銘”。

熙寧五年(1072),程顥回到洛陽。

熙寧六年(1073)六月七日,周敦頤在九江病逝,享年五十七歲。

熙寧七年(1074),實行“買官田之法”。立刻,邵雍家裡熱鬧起來了,因為他家的宅子就在官田上,現在朝廷收回去拍賣了。而他是一個窮教書先生,之前御史中丞呂公著向朝廷推薦他,他推辭不就,還寫了一首詩《詔三下答鄉人不起之意》,現在哪裡有錢買回來自己的家業?

榜文貼出去,過了三個月,沒有一個人前來購買。

邵雍的朋友就湊到一起合計,說:“邵雍先生今年六十四歲了,如果真的有人把他的宅地買了,把他趕出家門,作為他的朋友,我們的老臉豈不是也丟完了?”

於是司馬光等二十餘家集錢,幫邵雍買回來,所以他的宅子的戶主名字是司馬光,遊園的戶主名字是富弼,收租的延秋莊的戶主名字是王郎中,至終而不改。

熙寧九年(1076)三月,張戩卒,享年四十七歲。

熙寧十年(1077)七月五日,邵雍捐館,享年六十七歲;冬十一月,張載行至臨潼驛舍,卒,享年五十八歲。

元豐八年(1085),朝廷召程顥為宗正丞,遺憾的是,他沒有赴任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歲。

至此,為後人所稱道的“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五去其四,只剩下了程頤一人了。

黃庭堅這樣稱讚周敦頤:“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

二程早年師事周敦頤,後來遊學於安定先生胡瑗的門下,尋“顏子樂處”,發明“天理”,被後人讚歎:“學貫濂溪,道接子輿!”濂溪,即濂溪先生周敦頤;子輿,即孟子。

張載的著作除了“西銘”、“東銘”,他的“四句教”也廣為人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程顥稱讚邵雍是“振古之豪傑”,又說他的學問是“內聖外王之道”。

再說“元豐八年”,三月,上(神宗)崩於福寧殿,年三十有八。《宋史》是這麼評價這位英年早逝的皇帝的:

帝天性孝友,……。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幸,厲精圖治,將大有為。未幾,王安石入相。安石為人,悻悻自信,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帝奮然將雪數世之恥,未有所當,遂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洶洶騷動,慟哭流涕者接踵而至。帝終不覺悟,方斷然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變壞幾盡。自是邪佞日進,人心日離,禍亂日起。惜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