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古代文房四寶知識大全,值得一看

文房四寶--筆、 墨、 紙、 硯

解析:古代文房四寶知識大全,值得一看

在 林 林 總 總 的 筆 類 制 品 中, 毛 筆 可 算 是 中 國 獨 有 的 品 類 了。 傳 統 的 毛 筆 不 但 是 古 人 必 備 的 文 房 用 具, 而 且 在 表 達 中 華 書 法、 繪 畫 的 特 殊 韻 味 上 具 有 與 眾 不 同 的 魁 力。 不 過 由 於 毛 筆 易 損, 不 好 保 存, 故 留 傳 至 今 的 古 筆 實 屬 鳳 毛 麟 角。

古 筆 的 品 種 較 多, 從 筆 毫 的 原 料 上 來 分, 就 曾 有 兔 毛、 白 羊 毛、 青 羊 毛、 黃 羊 毛、 羊 須、 馬 毛、 鹿 毛、 麝 毛、 獾 毛、 狸 毛、 貂 鼠 毛、 鼠 須、 鼠 尾、 虎 毛、 狼 尾、 狐 毛、 獺 毛、 猩 猩 毛、 鵝 毛、 鴨 毛、 雞 毛、 雉 毛、 豬 毛、 胎 發、 人 須、 茅 草 等。 從 性 能 上 分, 則 有 硬 毫、 軟 毫、 兼 毫。 從 筆 管 的 質 地 來 分, 又 有 水 竹、 雞 毛 竹、 斑 竹、 棕 竹、 紫 擅 木、 雞 翅 木、 檀 香 木、 楠 木、 花 梨 木、 況 香 木、 雕 漆、 綠 沉 漆、 螺 細、 象 牙、 犀 角、 牛 角、 麟 角、 玳 瑁、 玉、 水 晶、 琉 璃、 金、 銀、 瓷 等, 不 少 屬 珍 貴 的 材 料。

最 早 的 毛 筆, 大 約 可 追 溯 到 二 千 多 年 之 前。

西 周 以 上 雖 然 迄 今 尚 未 見 有 毛 筆 的 實 物, 但 從 史 前 的 彩 陶 花 紋、 商 代 的 甲 骨 文 等 上 可 覓 到 些 許 用 筆 的 跡 象。 東 周 的 竹 木 簡、 縑 帛 上 已 廣 泛 使 用 毛 筆 來 書 寫。 湖 北 省 隨 州 市 擂 鼓 墩 曾 侯 乙 墓 發 現 了 春 秋 時 期 的 毛 筆, 是 目 前 發 現 最 早 的 筆。 其 後, 湖 南 省 長 沙 市 左 家 公 山 出 土 的 戰 國 筆, 湖 北 省 雲 夢 縣 睡 虎 地、 甘 肅 省 天 水 市 放 馬 灘 出 土 的 秦 筆, 及 長 沙 馬 王 堆、 湖 北 省 江 陵 縣 鳳 凰 山、 甘 肅 省 武 威 市、 敦 煌 市 懸 泉 置 和 馬 圈 灣、 內 蒙 古 自 治 區 古 居 延 地 區 的 漢 筆, 武 威 的 西 晉 筆 等 都 是 上 古 時 代 遺 存 的 不 可 多 得 的 寶 貴 資 料。

墨 給 人 的 印 象 似 稍 嫌 單 一, 但 卻 是 古 代 書 寫 中 必 不 可 缺 的 用 品。 借 助 於 這 種 獨 創 的 材 料, 中 國 書 畫 奇 幻 美 妙 的 藝 術 意 境 才 能 得 以 實 現。 墨 的 世 界 並 不 乏 味, 而 是 內 涵 豐 富。 作 為 一 種 消 耗 品, 墨 能 完 好 如 初 地 呈 現 於 今 者, 當 十 分 珍 貴。

在 人 工 制 墨 發 明 之 前, 一 般 利 用 天 然 墨 或 半 天 然 墨 來 做 為 書 寫 材 料。 史 前 的 彩 陶 紋 飾、 商 周 的 甲 骨 文、 竹 木 簡 牘、 縑 帛 書 畫 等 到 處 留 下 了 原 始 用 墨 的 遺 痕。 文 獻 記 載, 古 代 的 墨 刑 (黥 面)、 墨 繩 (木 工 所 用)、 墨 龜 (佔 卜) 也 均 曾 用 墨。 經 過 這 段 漫 長 的 歷 程, 至 漢 代, 終 於 開 始 出 現 了 人 工 墨 品。 這 種 墨 原 料 取 自 松 煙, 最 初 是 用 手 捏 合 而 成, 後 來 用 模 制, 墨 質 堅 實。 據 東 漢 應 劭 《漢 官 儀》 記 載:“尚 書 令、 僕、 丞、 郎, 月 賜 愉 麋 大 墨 一 枚, 愉 麋 小 墨 一 枚。” 愉 麋 在 今 陝 西 省 千 陽 縣, 靠 近 終 南 山, 其 山 右 松 甚 多, 用 來 燒 制 成 墨 的 煙 料, 極 為 有 名。

從 制 成 煙 料 到 最 後 完 成 出 品, 其 中 還 要 經 過 入 膠、 和 劑、 蒸 杵 等 多 道 工 序, 並 有 一 個 模 壓 成 形 的 過 程。 墨 模 的 雕 刻 就 是 一 項 重 要 的 工 序, 也 是 一 個 藝 術 性 的 創 造 過 程。

墨 之 造 型 大 致 有 方、 長 方、 圓、 橢 圓、 不 規 則 形 等。 墨 模 一 般 是 由 正、 背、 上、 下、 左、 右 六 塊 組 成, 圓 形 或 偶 像 形 墨 模 則 只 需 四 板 或 二 板 合 成。 內 置 墨 劑, 合 緊 錘 砸 成 品。 款 識 大 多 刻 於 側 面, 以 便 於 重 復 使 用 墨 模 時, 容 易 更 換。 墨 的 外 表 形 式 多 樣, 可 分 本 色 墨、 漆 衣 墨、 漱 金 墨、 漆 邊 墨。

紙 是 中 國 古 代 四 大 發 明 之 一, 曾 經 為 歷 史 上 的 文 化 傳 播 立 下 了 卓 著 功 勳。 即 使 在 機 制 紙 盛 行 的 今 天, 某 些 傳 統 的 手 工 紙 依 然 體 現 著 它 不 可 替 代 的 作 用, 煥 發 著 獨 有 的 光 彩。 古 紙 在 留 傳 下 來 的 古 書 畫 中 尚 能 一 窺 其 貌。

在 紙 張 發 明 之 前 的 很 長 一 段 時 間 內, 人 們 是 採 用 什 麼 來 作 為 記 事 材 料 的 呢?

根 據 文 獻 和 實 物 資 料, 最 早 的 人 們 是 採 用 結 繩 來 記 事 的, 遇 事 打 個 結, 事 畢 解 去。 後 來 又 在 龜 甲 獸 骨 上 刻 辭, 所 謂 “甲 骨 文”。 在 青 銅 產 生 以 後, 又 在 青 銅 器 上 鑄 刻 銘 義, 即 “金 文” 或 “鍾 鼎 文”。 再 後, 將 字 寫 在 用 竹、 木 削 成 的 片 上, 稱 “竹 木 簡”, 如 較 寬 厚 的 竹 木 片 則 叫 “牘”。 同 時, 有 的 也 寫 於 絲 織 制 品 的 嫌 帛 上。 先 秦 以 前, 除 以 上 記 事 材 料 外, 還 發 現 了 刻 於 石 頭 上 的 文 字, 比 如 著 名 的 “石 鼓 文”。

一 般 人 們 皆 知, 紙 是 在 東 漢 由 蔡 倫 發 明 的。 但 近 年 的 考 古 發 掘, 卻 對 此 提 出 了 疑 問。 隨 著 西 北 絲 綢 之 路 沿 線 考 古 工 作 的 進 展, 許 多 西 漢 遺 址 和 墓 葬 被 發 現, 其 中 也 不 乏 紙 的 遺 物。 這 些 右 紙 均 據 其 出 土 的 地 點 而 被 冠 名。

從 目 前 出 土 古 紙 自 身 的 年 代 順 序, 可 以 分 別 排 列 為: 西 漢 早 期 的 放 馬 灘 紙, 西 漢 中 期 的 灞 橋 紙、 懸 泉 紙、 馬 圈 灣 紙、 居 延 紙, 西 漢 晚 期 的 旱 灘 坡 紙。 這 些 紙 不 但 都 早 於 蔡 倫 紙, 而 且 有 些 紙 上 還 有 墨 跡 字 體, 說 明 已 用 於 文 書 的 書 寫。

硯 雖 然 在 “筆 墨 紙 硯” 的 排 次 中 位 居 殿 軍, 但 從 某 一 方 面 來 說, 卻 居 領 銜 地 位, 所 謂 “四 寶” 硯 為 首, 這 是 由 於 它 質 地 堅 實、 能 傳 之 百 代 的 緣 故。 所 以, 現 今 社 會 上 “四 寶” 中 以 硯 最 為 多 見, 受 人 喜 愛 的 範 圍 也 最 為 廣 泛。

中 國 最 早 的 硯 臺 是 什 久 時 候 產 生 的? 它 和 我 們 現 在 使 用 的 硯 臺 有 何 區 別 呢?

考 古 學 家 曾 在 陝 西 省 臨 潼 縣 姜 寨 一 處 原 始 社 會 的 遺 址 中, 及 現 了 一 套 原 始 人 用 以 陶 器 彩 繪 的 工 具, 其 中 有 一 方 石 硯, 硯 有 蓋, 硯 面 微 凹, 凹 處 並 有 一 根 石 質 磨 杵, 硯 旁 留 存 數 塊 黑 色 顏 料。 很 顯 然, 這 是 先 民 們 借 助 磨 杵 研 磨 顏 料 的 早 期 硯 的 形 制。 由 於 這 處 遺 址 歸 屬 於 母 系 氏 族 時 期 的 仰 韶 義 化, 故 這 方 硯 臺 的 實 際 壽 齡 已 超 過 了 五 千 個 春 秋。

硯 這 種 附 帶 磨 杵 或 研 石 的 形 制 從 什 麼 時 候 才 開 始 發 生 改 變, 即 取 消 磨 杵 或 研 石, 而 接 近 於 現 在 的 硯 呢? 目 前 所 知, 要 直 到 兩 漢 時 期。 漢 代 由 於 發 明 了 人 工 制 墨, 墨 可 以 直 接 在 硯 上 研 磨, 故 不 須 再 借 助 磨 杵 或 研 石 來 研 天 然 或 半 天 然 墨 了。 如 此 看 來, 磨 杵 或 研 石 經 過 史 前 及 夏 商 周 共 三 千 多 年 的 漫 長 跋 涉, 才 逐 漸 消 隱, 盡 管 今 天 已 不 為 所 用, 但 其 為 傳 播 文 化 立 下 的 功 績 仍 不 可 沒。

在 古 代 的 文 房 書 齋 中, 除 筆、 墨、 紙、 硯 這 四 種 主 要 文 具 外, 還 有 一 些 與 之 配 套 的 其 他 器 具, 它 們 也 是 組 成 文 具 家 族 中 必 不 可 少 的 一 員。

明 代 屠 隆 在 《文 具 雅 編》 中 記 述 了 四 十 多 種 文 房 用 品, 通 常 較 為 常 見 的 有:

筆 架: 又 稱 筆 格、 筆 擱, 供 架 筆 所 用。 往 往 作 山 峰 形, 凹 處 可 置 筆。 也 有 人 物 和 動 物 形 的, 或 天 然 老 樹 根 枝 尤 妙。

筆 筒: 筆 不 用 時 插 放 其 內。 材 質 較 多, 瓷、 玉、 竹、 木、 漆 均 見 制 作。 或 圓 或 方, 也 有 呈 植 物 形 或 他 形 的。

筆 洗: 筆 使 用 後 以 之 濯 洗 餘 墨。 多 為 缽 盂 形, 也 作 花 葉 形 或 他 形。

墨 床: 墨 研 磨 中 稍 事 停 歇, 因 磨 墨 處 溼 潤, 以 供 臨 時 擱 墨 之 用。

墨 匣: 用 於 貯 藏 墨 錠。 多 為 漆 匣, 以 遠 溼 防 潮。 漆 面 上 常 作 描 金 花 紋, 或 用 螺 細 鑲 嵌。

鎮 紙: 又 稱 書 鎮, 作 壓 紙 或 壓 書 之 用, 以 保 持 紙、 書 面 的 平 整。 常 作 各 種 動 物 形。

水 注: 注 水 於 硯 面 供 研 磨, 多 作 圓 壺、 方 壺, 有 嘴, 也 常 作 闢 邪、 蟾 蜍、 天 雞 等 動 物 形。

硯 滴: 又 稱 水 滴、 書 滴, 貯 存 硯 水 供 磨 墨 之 用。

硯 匣: 又 稱 硯 盒, 安 置 硯 臺 之 用。 以 紫 擅、 烏 木、 豆 瓣 摘 及 漆 制 者 為 佳。

印 章: 用 於 鈐 在 書 法, 繪 畫 作 品 上, 有 名 號 章、 閒 章 等, 多 以 壽 山 石、 青 田 石、 昌 化 石 等 制 成, 也 有 銅、 玉、 象 牙 章 等。

印 盒: 又 稱 印 臺、 印 色 池, 置 放 印 泥。 多 為 瓷、 玉 質, 有 圓 有 方, 分 蓋 與 身 兩 部 分。

筆 掭: 又 稱 筆 硯, 用 於 驗 墨 濃 淡 或 理 順 筆 毫, 常 制 成 片 狀 樹 葉 形。

臂 擱: 又 稱 秘 閣、 擱 臂、 腕 枕, 寫 字 時 為 防 墨 沾 汙 手, 墊 於 臂 下 的 用 具。 呈 拱 形, 以 竹 制 品 為 多。

詩 筒: 日 常 吟 詠 唱 和 書 於 詩 箋 後, 可 供 插 放 的 用 具。 多 以 竹 制, 取 清 雅 之 意。

另有類比資料:

(一)毛筆

毛筆,據說是秦始皇的大將蒙恬創制的,當然,這只是傳說罷了。實際上,在湖南長沙楚墓中就曾出土過戰國時期的毛筆,為竹杆、兔毫,並有筆套。湖北荊州鳳凰山漢墓曾出土幾乎是一整套文房四寶,其中除了以簡代紙外,筆、墨、硯均全,筆也是竹管獸毛所制,並有一箇中間開口的筆套。這是西漢文帝時的產物。有人說,西周時期即已用筆。毛筆的筆桿一般用竹管制,講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銀製的,那就是工藝美術品了。筆頭所用獸毫分為柔(軟)健(硬)兩類,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則用兔脊毛和黃鼠狼尾毛等製成,柔毫和健毫雜在一起稱為兼毫。筆頭製作是中間一簇長毫稱為鋒,即筆尖;四周包著稍短的毫稱為副毫。好的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尖,指筆鋒如針;齊,指筆毫齊嶄;圓,指筆頭吸水飽圓;健,指富有彈性,毛筆的型號有多種,寫多大的字就用與之相適應的筆,用大筆寫小字,用小筆寫大字,都無法取得良好效果。產毛筆的地區,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產紫毫(老紫兔毫)筆,為無上佳品,其價如金。明清時期,為浙江湖州善璉鎮所產的選料嚴格、製作精良的湖筆所取代,並且相沿至今。

(二)墨

墨的出現很早,《述在書法纂》上說: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說是黑土,可能是指黑色一類礦物質,或礦物顏料,那麼甲骨文上的黑色字,倒出現得更早。說是煤煙所成,卻是西漢以後的事。荊州鳳凰山西漢墓出土的墨是顆粒狀的,磨時放在凹形硯池上,用一個扁圓形的研石,壓在墨顆粒上加水磨細或磨成粉末後加水使用。後代的墨確是煤煙所成,其原料不同,可分為油煙墨、漆煙墨、松煙墨,分別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燒的煙炱,加黃明膠和麝香、冰片等製成。南北朝時易州的墨和剡縣的紙很有名。五代時,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亂到江南,改進易州制墨方法,製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這就是徽墨的源頭。直到明清時,徽州制墨業更有發展,以胡開文所製為最有名。徽墨的特點是: “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豐肌膩理。”並在墨面雕刻山水人物,墨錠製成各種藝術形態及施以五彩,嵌在錦匣當中,延續至今,歷久不衰,是我國高檔工藝美術品之一。為了方便,目前一般書畫都採用墨汁,以一得閣和曹素功所產為佳,但講究用墨的人仍採用研磨徽墨的辦法,創作書畫。

(三)紙

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現了麻制的紙,但很粗糙。東漢蔡倫採用多種原料和改進製紙方法,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大為提高。由於紙的廣泛使用,晉安帝才下令廢除了自古沿用下來的竹木簡,把歷史推進到全面用紙的時代。唐代的造紙業非常發達,宣州出宣紙,江西臨川出薄滑紙,揚州出六合箋,廣州出竹箋等,都是上等品。宣紙產自宣州府(今安徽涇縣),自唐以來,歷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樹皮製紙,後逐漸擴大到用堵、桑、竹、麻等十幾種原料。宣紙的特點是:質地綿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經久不壞,並善於表現筆墨的濃淡潤溼,變化無窮。古代詩人謄為:“滑如春冰密如繭”,並被稱作“紙中之王”和”紙壽千年”。宣紙的品種多達五六十種,分為生宣和熟宣。生宣書畫皆宜,生宣上礬後即為熟宣,因著水不洇,經得多次皴染,適宜於畫工筆重彩。因宣紙價格較貴,學習書法可不用宣紙。用價錢便宜的毛邊紙和連史紙即可。

(四)硯

硯,在西漢時期即已使用,湖北荊州鳳凰山西漢墓出土了硯,我國傳統有四大硯,即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端硯產於廣東端州(肇慶市)東郊端溪,唐代就極出名,李賀有詩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贊石工攀登高處鑿取紫色岩石來制硯。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稱譽,石質細膩、堅實、幼嫩、滋潤,捫之若嬰兒之膚,。溫潤如玉,磨之無聲,發墨光潤。石上且有鴝鵒眼等自然紋理,歙硯產於徽州,徽州是府治,歙縣是縣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硯與徽墨乃是“文房四寶”中同產一地的姐妹。歙硯的特點,據《洞天清祿集》說:“細潤如玉,發墨如飢油,並無聲,久用不退鋒。或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斗、雲月異象。”端硯資源缺乏,名貴者已不多;歙縣地處黃山之陽,取材廣泛,近年仍有鏤刻工極細之藝術大硯出產。洮河硯之石材產於甘肅臨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極難。澄泥硯產于山西絳州,不是石硯,而是用絹袋沉到汾河裡,一年後取出,袋裡裝滿細泥沙,用來制硯。另有魯硯,產于山東;盤谷硯,產於河南;羅紋硯,產於江西。一般說,凡石質細密,能保持溼潤,磨墨無聲,發墨光潤的,都是較好的硯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