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第六子為何葬在江夏龍泉山?

寧靜荷塘2

朱元璋第六子

朱楨,洪武三年被封為楚王,洪武十四年,17歲的朱楨就藩楚地武昌,永樂二十二年去世,他的墓就在江夏龍泉山。

相傳朱楨非常喜歡龍泉山,每年夏季都會去龍泉山避暑,而龍泉山地勢雄偉,又是風水寶地,相傳樊噲死後,就葬於此。朱楨顯然也看上了這方寶地,於是將此地劃為“王陵區”,原有居民悉數被遷走。

朱楨死後諡號“昭”,葬於龍泉山,其後又有莊、憲、康、端、等藩王葬於此,形成了明九王墓。


一點點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兩個主線:

第一點,朱楨。其乃明太祖朱元章第六子,據《明史》記載:“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時之’。”在洪武三年(1370),被封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前往藩地武昌,當時朱楨年僅17歲。洪武十八年四月,銅鼓、思州諸蠻作亂,太祖命朱楨與信國公湯和、江夏侯周德興率軍前往征討。湯和等分屯諸洞,豎立柵欄與蠻人一起耕作。時間一久,便擒獲其首領,餘黨全部潰散。洪武三十年,古州蠻人發動叛亂,太祖又命朱楨率軍,湘王朱柏為副帥,前往征討。朱楨請求發餉三十萬,又不親臨軍隊。太祖指責他,命他修築銅鼓衛後回京。不久,朱楨之子巴陵王去世,到了冬天,朱楨的王妃也去世]。當時剛設宗人府,太祖命朱楨為右宗人。永樂年初,朱楨晉升為宗正。永樂22年,61歲的朱楨病死,諡號“昭”。朱楨生前曾多次統兵,征討“蠻族”,一度是朱元璋在湖廣的全權代表,地方文武皆俯首聽命,可以說是“既威且尊”。直至他的兄弟永樂皇帝朱棣登基後,朱楨才收斂殺伐勢態,轉為韜光隱晦,以獲朝庭信任。但其在封國內瘋狂的兼併土地,並強佔龍泉山“靈泉古寺”。

第二點,龍泉山。據《江夏縣誌》記載:“龍泉山古稱靈泉山,因靈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龍泉山位於武漢東南約二十里處,南北兩條山脈,恰似兩條巨龍橫臥江夏梁子湖之畔,形成7.6平方公里的幽谷。傳說,漢高祖劉邦,以武昌為樊噲封地,樊噲死後,就葬於此。

經過上述兩點,我們可以看出朱楨是個既強勢,且老謀深算,又極度的貪婪的人。而龍泉山又是一塊與朱楨有解不開緣分的“仙壤”,所以朱楨是看中了龍泉山這塊風水寶地,定“靈泉山”為仙壤,闢為“寢山”。


時間上漫步

龍泉山下楚昭王朱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和了解一下朱元璋的第六子是何許人也?又有怎樣的趣事?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叫朱楨,母親是昭敬太充妃胡氏。在洪武三年的時候朱楨受封為楚王。在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趕赴自己的籓地武昌。而江夏龍泉山也是在湖北武漢。


相傳楚昭王朱楨每年都會到湖北武漢的"靈泉山"避暑,龍泉山位於武漢市東南約20公里處,南北兩條山脈,恰似兩條巨龍橫臥江夏梁子湖之畔,形成了7.6平方公里的幽谷。楚昭王朱楨看到此地山環水繞,風光幽美,常常感嘆道:“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於是朱楨就開始著手建造自己死後的陵墓。於是,朱楨死後為昭王,就葬在這裡,這裡就成為昭、莊、憲、康、端、愍、恭、巴陵卓簡九王的陵寢與陵園,形成了北京有明十三陵,武漢有明九王墓的奇觀。



通過以上的講述我們知道了朱楨之所以葬在龍泉山,是由自己生前喜愛而決定葬在這裡。

以上為本文的全部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圍觀討論交流!


BM大嘴

第六子在江夏是封地,藩屬地,在哪裡盤踞了最少43年,對哪裡很瞭解。我沒記錯的話有個叫王化龍的風水師,裝神弄鬼的把樊噲的墓地搬遷了。因為朱楨同學看上了人家墓地,可以說是龍泉山最好的風水陰地。時間久了,加上活著的時候去龍泉山避暑,次數多了相由心生就喜歡了,喜歡了就不想走,不想走就腦袋開轉想活著在這裡,死了也要在這裡多好。根據周邊山行地貌,加上風水師一頓忽悠就定在了龍泉山。另外還有很多大咖在哪裡長眠,風水好多往一個地方擠。

這是我的拙見。因用手機回答的,語言次序有問題,需要調整。後續加上語言組織,便於平臺人員閱讀。另外,請問有電腦版APP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