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學”如何服務“一座大城”?

None______

紅豆在合肥上學,更能感受到

城市對大學的影響和大學對城市的影響

最著名的就是中科大對合肥的影響

首先探討合肥對科大的支持:

科大全省率先供暖

科大搬來合肥的時候,合肥可謂是一窮二白,合肥率先支持科大電力支持,並且為科大提供供暖!

提供發展規劃用地

合肥為科大提供高新區3000畝用地,讓科大建設高新區校區,這對科大的發展如虎添翼!

中科大還有東西南北中五個校區!

科大對合肥的支持:

科大每年為合肥甚至安徽提供大量的優秀人才,省內很多高校名師都來自科大!

科大更是為合肥引來了中科院合肥分院

科大還湧現出科大訊飛等語音智能企業,讓合肥一下成為中國聲谷。

省裡大部分軟件都是由科大提供,具體不說了,牽扯太多了!

合肥的口號:大湖名城,創新高地,一定程度上就是依靠的是科大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


紅豆君

一座城,一所校,一個谷

15年前,它只是城市裡一條不起眼的城鄉分界線。


15年後,它畫風全變,GDP佔全城的30%,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光電子技術產業競爭的主力軍。

它叫光谷,座標——中國武漢。

光谷的由來

1983年,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再光作為訪問學者考察美國硅谷,發現斯坦福大學周邊有很多小型公司,很多公司的創始人都是斯坦福大學的老師,硅谷就是這樣產生的。
李再光教授覺得武漢東湖地區也有這樣的潛質,他給當時的市委書記、市長寫了一封建議信:借鑑美國硅谷,藉助湖北在全國的激光技術優勢,以華中工學院為龍頭,讓激光產業從實驗室裡走出來。

李再光教授的建議得到了市委書記、市長的支持。於是,市委、市政府決定由武漢市科委執行委員會來協調這件事。那時,政府也沒有相關經驗,於是就把一些與激光有關的單位召集起來開會,具體籌建這件事。大家在一起研究這件事該如何辦好,最後決定成立一個公司來具體實施這件事,於是就有了“東湖激光中心”。

中心成立後,從哪裡弄錢來支撐這個中心呢?當時,股份制還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東西,不被容許。於是,只有靠政府,市經委和市科委各支持了5萬元,作為中心的開辦費。後來因為“東湖”這個名字不響亮就改叫“楚天”。就這樣,武漢楚天光電子公司成立了——這可能就是光谷最早的企業了。 而“武漢•中國光谷”的正式啟動是在楚天激光成立13年之後才開始的。

據武漢地方誌辦公室提供的資料顯示:1998年10月,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子與信息學院院長黃德修教授首次提出在武漢建設“中國光谷”的構想。

“光谷”由來的另一個源頭,就是“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先生。作為中國光纖通信技術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認的開拓者,主持建設了中國第一條光纖通信線路,並在1990年代首次提出將武漢建設成光電子產業基地。



今天的光谷

2016年,隨著光谷的經濟快速發展,作為GDP佔比武漢30%的地區(武漢當年GDP為11912億),人口已經躍居150萬,未來比例將進一步擴大,預計到2019年,“大光谷”板塊工業總產值將突破1萬億元。巨大的經濟實力和充足的人才儲備,已經讓光谷越來越耀眼奪目。 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在科技部公佈的全國114家高新區綜合評價排名中,光谷綜合實力連續兩年居全國第3位,其中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居第2位。

2014年,同濟大學發佈的全國482箇中國產業園區排名中,東湖高新區居第4位,較2013年提升2位。

自1999年至今,憑藉科技與經濟的政策扶持,發展勢頭迅猛,已經歷8次擴容,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光谷”。

“大光谷”以其宏大的規模和耀眼的繁榮領跑大武漢,成為武漢“三鎮”三足鼎立格局之外的“第四鎮”。其發展之快,勢頭之猛令世界矚目。光谷目前已經形成了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生物醫藥、新能源環保、高端裝備製造、高技術服務業競相發展的“131”產業格局。


光谷已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光電子產業競爭的主力軍。是我國最大的光通信研發基地、光纖光纜生產基地、光電器件生產基地、激光產業基地。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年產光纖7000萬公里;激光企業200多家,市場佔有率連續11年超過50%);擁有我國光電子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 近年,華為在光谷建成國際上最先進的光通訊半導體芯片研發中心,新思科技等建立了集成電路產業研發集群,全球光電研發基地正在形成。
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即光谷生物城)是高新區以“千億產業”思路建設的第二個國家級產業基地。2012年在全國26個生物產業園區中綜合排名第三。光谷生物城建設五年來,實現了“五五”跨越,形成生物創新園、生物醫藥園等5大園區,建設面積500萬方,聚集海內外企業518家,產業年總收入達到512億元,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PET)等5項世界領先成果實現產業化。

高新區在生物質能源、電力環保、大氣汙染防治、水汙染防治、新能源服務等多個領域優勢8明顯,2013年實現總收入789.21億元,增長19.67%。

生物質新能源領域,陽光凱迪是全國生物質能源行業的標杆企業,其生物質發電技術、生物柴油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華中數控,經過艱苦努力,在多項關鍵技術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成功研製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系統—華中8型高檔數控系統,突破了西方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其創新成果國際領先,並應用到衛星零件批量加工等航天領域。2018年,華中數控亮相央視紀錄片《大國重器》,續寫實業強國傳奇。


武重集團超大超重型數控機床推動我國極限裝備製造水平進入國際領先行列,成功應用於核電裝備、大型船舶等國產重大裝備與極限製造領域,被列入2012年度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濱湖機電研製出世界上工作幅面最大的3D打印機。 在智能電網領域,武漢南瑞公司新一代雷電定位系統在雷電廣域探測及其定位技術、220kV複合材料杆塔基體材料和大尺寸產品的製造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高新區擁有全國唯一的地球空間信息產業基地,並且在文化創意、軟件服務外包、金融後臺等領域具有較強實力。2011年獲批國家現代服務業試點,移動互聯網、軟件與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3年實現總收入1335.48億元,增長33.24%,成為高新區第二個千億產業。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光大銀行等30家金融機構後臺簽約入駐光谷金融後臺服務區。
2015年的12月19日,光谷中心城中軸線區域地下公共交通走廊及配套工程全線開工建設,總面積50多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將形成交通、購物、辦公、娛樂、文化等設施齊全的地下城市。該地下空間項目的開工,標誌著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迎接十三五規劃新元年邁出最堅實的一步。 光谷中心城是光谷八大園區之一,也是光谷規劃的政治、文化、居住中心,未來將形成金融業、服務業等行業聚集的新城,居住人口將達25萬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62d0000de88e2d79441\

江河2016

“一所大學”對“一所城市”的作用可謂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是這座城市的名片,比如清北之於北京、武漢大學之於武漢、廈大之於廈門,南大之於南京等。甚至著名大學、百年學府所孕育的大學精神已經融入城市的靈魂基因。城市發展之根本在於人才,所以目前國內各個城市搶抓人才,紛紛大力支持培育人才的搖籃“大學”建設。


培育數量眾多的基礎性人才。

一所大學,專業眾多,學生數以萬計,每年培養了各個專業的人才。除去離開本地的畢業生,由於城市沉澱與粘性,還是會吸引不少畢業生就業。他們紛紛在城市的各個行業、各個崗位貢獻一己之力,助力城市的發展。此外,高校還能從事培訓等社會性服務工作,能夠為城市發展提供人才服務支持。

培養產業型人才。

應該來說,大學對所在城市的產業發展,尤其是地方性大學直接服務於地方經濟發展,對地方經濟發展有些不可推卸的責任,以來實現地方經濟對其支持的反哺。

筆者所在的福州地區,市屬高校閩江學院成立海洋學院,就是直接服務福州市海洋產業發展。市屬福州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阿里巴巴大數據學院,為福州市大數據產業發展培養人才。

組建智庫機構,提供智力支持。

大學裡面的教師具備了專業的學識能力與研究能力,能夠為地方社會發展提供較為強大的智力支持。比如組建智庫機構,提供政策建議。此外,也有高校教授擔任政府部門的專家。

形成產學研體系。

高校—企業—政府—研究機構合作,圍繞著地方經濟發展,組成了產學研體系,鑄造產業鏈條,打造地方產業集群。

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

城市發展需要自我營銷,帶來關注,有了更多關注才有可能吸引來投資人氣。高校在提升城市營銷方面有其天然優勢。通過舉辦國際性學術會議論壇、招聘高端人才吸引人才關注。

對地方經濟的消費拉動。

一所大學數萬人的吃喝玩樂、旅遊等消費對城市經濟肯定是有拉動的。一所大學對周邊居民的就業還有一定影響。


一座大學一座城,城市與大學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城市發展必然重視教育投入,而大學發展又必然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小海看社會”,一位普通大學老師,關注社會民生問題,只為百姓說實話。希望與大家交流討論。

小海視點

合肥成就科大。科大成就合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