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鄉兩百年男女婚戀史

隨著社會的發展,湘鄉人的男女嫁娶演變很大,我分4個時代做個簡單敘述:

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前,存在著休妻、愚婦、溺女3個摧殘婦女的情況

休妻:嫁了的女人若在夫家不百依百順丈夫、公婆,就會藉口是潑婦、懶婦、淫婦等汙名,將其送回孃家。送回時,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以便公之於眾,讓其婦女臭名在外。

愚婦:是最普遍的現象。談婚論嫁被媒人“愚”。媒人稱“月老”,即能給人赤繩繫足。稱女子姻緣是牽繩,牽著哪個就是哪個,使婦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觀念形成。未嫁時還被看相八字先生“愚”。若說你“命帶八敗尅三夫”,你就得修身剃頭做尼姑。若說你帶“七煞”,七煞七煞,尖尖扎扎。牛事冒及,馬事又發時,爺孃陪多的嫁妝也難嫁脫。

溺女:新婦若生的頭胎是女或連胎多女,就會被放進溺器裡溺死;有的家庭還用被褥包得嚴實,讓新生的女兒窒息死。

太平天國後至民國元年(1912年)

男易娶,女難嫁:有兒窮不久,無子富不長。箭樓鄉一曹姓僅3女,家有田產40畝,嫁完女,家產全空。歸德鄉一錢姓3子全靠討米過日子,可後來替3個兒子討了堂客,就成為富翁。原因很簡單:嫁一個女,嫁妝打發除三箱兩櫃一牙床外,其它如鋪蓋蚊帳衣帽、腳盆馬桶及各種雜件繁多;就是到做外婆時,搖籃、坐籃及小兒衣物等也得備全,部分家裡還要拿田土山地做嫁妝。所以,有些人怨生女是前世造了孽,難得還債。

男小女大婚配:女子一般比男子大2-4歲,盛行“女子大,抱金磚”“女子大,抱到屋裡會生蛋”。錢家衝一個錢姓兒子,12歲娶個18歲的妻子。有人編個歌謠做田歌唱:“十八歲姐對個三歲的郎,堂客天天淚汪汪;白天掀衣摸奶子,夜裡伴身尿溼床。咯號男人荒唐不荒唐。”通婚擇衝不擇塅:喜衝裡柴方水便,顏家坪有一姑娘誓死不“對”(嫁)育塅塅裡的。她說:“六月冇得樹遮蔭,臘月冇得山擋風,比不上自家柴方水便的衝”。選衝不選塅的根本原因是:因當時沒有洋火(火柴),塅裡的人都是燒稻草,留不住火種,買炭買柴要錢。當時流傳著:“闊家點燭,富人燃香,作田人家一根柴栳子摳到天光。”有柴,對沖里人娶妻是一個最好的條件。打早火,找火種,是做媳婦的常事。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養兒女在衝裡方便,塅裡難。至今,新陽衝仍有老人說:“生兒湖山塅,尿片屎片溼了無法辦;柴無錢買,炭無錢買,要等太陽曬乾才好換。”

1912年到1949年時代

其時,出現“四興四廢”和“四個基本未變”情況。“四興四廢”,即:一是興女子放腳,聽由女子的腳自然長成。廢包腳,所謂“女人大腳板,拍地板”“三寸金蓮,移步堂前顯秀氣”的觀念完全廢除。

二是興女子入學發矇,廢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一般戶讓女子發矇一至兩年,個別富戶女子則讀至中等教育(高小)。

三是興男大女小婚配,“寧可男大一十,不可女大一春”觀念形成。但童養媳、女子14歲生兒女習俗又在形成。

四是興婚禮簡省,廢繁瑣。接親時,只要兩轎伕一新郎,包括新婦一家高親最多限11人,不再興侍童;媒人、轎伕、高親、新娘、新郎的限23人。到新郎家時,廢綺羅藍傘接新婦轎、下轎由新郎給新娘掀蓋頭,興二童廢五童(象徵狀元、榜眼、翰林、探花、進士)引入廳堂,興只拜親、拜師友的堂,廢告祖、告天地,行棗子贊床禮。廢乾坤交泰禮的公公打巽卦、婆婆給媳婦打盆淨身水的低俗。新郎打扮剪平頭,戴禮帽,拄自由棍,穿紅色有領托子(後改穿中山裝)。廢結辮子穿無領袍服。女子興扯臉淨毛,畫眉、塗粉、盤頭髮,穿藍色托子(後個別改穿裙子);廢穿金戴銀,穿旗袍。

湘鄉兩百年男女婚戀史

四個基本未變,即:一是生男貴,生女賤未變。女人生個兒,公婆歡喜,丈夫高興,紅雞蛋早準備,三朝酒操辦。若是生個女,公婆嫌,丈夫怨,孃家父母也嘆氣,十天半月冇得有人去看望母女的平安。

二是男易娶,女難嫁未變。嫁妝奢華互相攀比,有些窮人家嫁女,弄得嫁女後揭不了鍋的時有所聞。

三是男尊女卑未變:女人不得進祠堂;吃紅白酒宴不得坐頭場;家裡來客不得陪客上席;冇生過小兒的媳婦,不得串門,不得與男性攀談、說笑話;“笑莫露齒,話莫高聲,肉莫坦露,腳莫高抬”,是婦人的清規戒律。

四是家娘大權未變,家娘磨媳婦是常事。慄山河一廖姓大嫂,做媳婦時百依百順公婆,當她討了媳婦做家娘時,脾氣大變。鄰人稱為惡婆。“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賢慧的媳婦想向家爺哭訴,可家爺堅決維護家孃的權威,說:“家孃的理是堆屎要給它舔幹,是放屁要給它嗅幹”。後媳婦作順口溜,勸之:“堂屋椅子輪流座,昨日媳婦變家娘;家娘本是媳婦做,女人何必磨女人。”後家娘知道悔改,婆媳關係才好了。

新中國成立後到現時代

男尊女卑徹底打破。倡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男女戀愛逐漸變得大膽。泉塘鎮一謝姓的資深媒人這樣評說:“五十年代去做媒,男的假個子去買牛,女的假個子躲貓貓。若是兩個相互射媚眼,這個媒一定有把握。”“七十年代去做媒,條件都是雙方提;媒人只是牽根線,不用七嘴八舌的。”“到了新世紀,媒人不要哩。一方叫聲哥,一方叫聲妹。親愛的,我愛你,哪天在一起,不在一起,都是決定於自己。”

男女戀愛自由大了膽,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嫁妝彩禮也大變。據五里橋附近的老太太們調侃說:“低級社做人妻,出工找個出工的;若是男人送了個手電,大家背後說稀奇。”“公共食堂做人妻,吃不到男家的雞,穿不到男人的衣,只要多吃一缽子飯,就做了男人的妻。”“七十年代做人妻,單車手錶縫紉機,彩禮八十八,還要做酒席。”“到了新世紀,更是大升級。小三件不要,大三件不提。要樓房、轎車、電器一套齊。”內中有位蕭大媽,她說“今年討孫媳,對象是湘西的;結婚選“五一”,迎親到湘西;回門到湘西,有小車跑高速不行,定要去長沙坐飛機”。

彩禮是如此,女人的擇偶對象也是變化多端。上世紀60年代曾經有“找農民怕累,找礦工怕髒,找當兵的怕打仗,找幹部的怕下放”;其後一段時間又出現“成分貧下中農,職業中國人民解放軍。”70年代我在泉塘辦點,一何姓人家生有4個女兒。他跟我談她們未來選婿:“大女找供銷部門,二女找糧食部門,三女找肉食部門,四女找物資部門,就是氣象站的不找,誰叫你是清水衙門”。去年偶然相會,他幽默地談起往事:“4女4個稀奇郎(婿),細的找個‘大叔控’,大郎是個‘倒插門’,二女做了養豬婦,三女成了老闆娘,不是何老倌變的卦,硬是4個女兒自主張”。

總之,隨著時代的向前發展,兩百年內的談婚論嫁帶來了天大的變化。愛家庭、愛集體、愛公婆、愛子女,男女自由戀愛,夫婦相敬如賓,創美好家庭的新風俗、新事物是數不勝數。而且,新的戀愛觀也正在形成。諸如:“本事是男人的最好家當,貞操是女人的最好嫁妝。”“幸福家庭從勤儉起,恩愛夫妻從和睦來”“到天荒,到地老,是檢驗‘我愛你’的唯一標準;你關照,我體貼,才是‘親愛的’最好詮釋”等等,已經注入到許多年輕男女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