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葫蘆該怎樣上光?

美麗雨雨

葫蘆作為一種歷史久遠的人文載體,文化吉祥物甚至圖騰,它有很多個身份和側面。有的文化中把它當做崇拜物,有的當做藝術品,有的當做實用器。我們的文化中,葫蘆除了具有無限內涵的民俗特質,更有作為藝術品和文玩的屬性。在所有文化中,葫蘆在我國是被玩賞到極致高度的。

手工盤玩的葫蘆串,帶有人的體溫和靈性,這是最高級的玩法。

我國的葫蘆,其中最主要的兩個面目是作為文玩和藝術品而被人們喜聞樂見。文玩,就是帶有高度文化屬性的把玩之物。它特有的一個玩治手段,就是它可以通過把玩,在人手摩挲,體溫,汗水,空氣氧化,時間等等綜合的因素下,使葫蘆外殼表皮形成一種瓷化的光亮潤澤的包漿皮殼。這是文玩葫蘆的通常上光方法。


仿古上光的酒葫蘆,效果不甚自然

但是也有一些仿古的文玩類葫蘆,為了表面接近人工盤玩的效果,(仿製是可以的,但是仿冒則不可取)這種方法是首先把葫蘆用染料染色,待幹後再噴啞光漆。那麼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皮殼洪亮,不怕水溼環境。葫蘆也不容易生蟲。缺點是漆面不能再盤玩,時間長了局部容易掉漆。最主要的問題是葫蘆的上光感覺生硬,沒有人工盤出來的葫蘆特有的那種靈性和溫度感。

我們來說題主所說的"藝術葫蘆"的上光。

藝術葫蘆是指人工烙畫,彩繪和雕刻類葫蘆作品。不同技法種類的葫蘆作品上光方法不盡相同,我們分而談之。

我們看到很多的烙畫作品時間長了容易褪色,小件的烙畫把玩以後褪色得更快。如果把烙畫表面上光,則會增加烙畫的對比度和立體感。同時減少它褪色的利率。方法是把烙畫作品表面噴一層定著液。噴的工具用普通噴壺即可。定著液的配方是木工膠一份,甘油一份,石蠟一份,酒精一份。木工膠加水加熱融化稀釋,再加入其他組分,以微黃透明略沾手為度。少量均勻噴到葫蘆作品上,再用電吹風吹乾,幹棉布擦拭即可。

烙畫葫蘆是最應該上光的藝術題材

彩繪的作品因為通體都是彩色顏料,不能偏色,所以通常不能上光。如果特別需要顏料加固和光澤感,可把上述定著液中的木工膠去除,用透明液再進行噴施,不用擦拭和吹乾。

這種就是先上光,後雕刻的類型

雕刻類葫蘆通常都是在雕刻之前上光。因為雕刻以後葫蘆木質內部露出,此部分不宜上光,上光的只是表皮部分。如果噴定著液就沒有必要了。雕刻葫蘆在雕刻之前的上光處理有兩種,一種是用軟布擦拭液體石蠟,再用乾布拋光。此時石蠟微量滲入葫蘆表層,拋光後形成柔和反光的鱗片結構,同時增加了葫蘆誘人的金黃色的深度。如果用幹蜂蠟也可以,需要電吹風烤乾再拋光即可。




這類彩繪通常就不能上光

藝術類葫蘆作品表面不能用保養文玩葫蘆的核桃油,因為時間長了會吸引灰塵的汙染,顏色會變化。

不上光的藝術品不是完整的作品

雕刻後的葫蘆如果全面浸泡在石蠟中,乾燥風吹乾後,用小型機械尼龍拋光刷反覆深入到雕刻紋路里進行拋光,也能使作品具有紅木一樣的表面質地,優點是葫蘆不容易受潮,(這在南方長年的溼潤天氣裡很重要)缺點是最好把作品加一個玻璃罩子,防止灰塵的侵襲。

上光以後再雕刻類

刻完再上光類



藝術類葫蘆經過上光以後,會產生一種紅木質感和重量感,精緻度也有很大的上升。

押花工藝的葫蘆作品不需要任何上光,它只需要時間的潤染。

我是《愛瓠說》葫蘆文化,書法篆刻,工藝美術的小築。葫蘆文化集散地,集中營。


愛瓠說

藝術葫蘆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深受大眾喜愛。


它有烙畫,鏤空雕,彩畫,雕花等多種表現形式,葫蘆本身有吉祥如意招財避災的寓意,很多人家都掛上幾個葫蘆,更有愛好者擺放藝術葫蘆在窗臺,寓意葫蘆坐窗臺財源滾滾來。

藝術葫蘆也要把玩,使其上光上色,把玩好的作品包漿上色,更具欣賞力。

藝術葫蘆上光上色很簡單,把玩前淨手,在手心可點一兩滴橄欖油,雙手把油均勻地搓在手掌上,再用手掌把玩葫蘆,也可絕淨手把玩。

隨著把玩時間的增加,葫蘆會越來越漂亮,更增加了一層歲月的美感


蒼林嘯


唐億方

對於加工藝術葫蘆所謂的上光有兩種手法。其一是砂紙打磨使得葫蘆表面潔淨平整有光亮感。其二是刷漆形成漆膜增加光亮質感。且還會因地域及流程的差異,上光處理會出現加工前或後,但無論加工前後均可做油漆上光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