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近芳:京劇傳承創新要“追源尋流”

杜近芳:京剧传承创新要“追源寻流”

杜近芳:京剧传承创新要“追源寻流”

繼承與發展京劇藝術,需要極大的心力、體力、毅力,我今年八十有六,仍在不斷豐富、不斷更新自己的思考,上下求索。

我常說自己在學戲上是一個幸運兒,得遇名師,得學良法。我12歲拜入王門,與四大名旦之師、素有梨園“通天教主”之稱的王瑤卿先生學習王派。師父贈我一個外號,叫做“怪鳥”。皆因我第一次踏入王家,就顯示出古靈精怪的一面,不僅絲毫不怵這位65歲的梨園泰斗,還與他怪問怪答了好幾個回合。後來師父讓我去拜梅先生,別人高興還來不及,我卻哇哇大哭,以為師父不要我了,硬是逼著師父寫下“拜了畹華,我還教你”的保證書。我師父一輩子沒給別人寫過這樣的字,到我這裡破了例。等我拜了“伶界大王”梅蘭芳先生,梅先生對我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從做人、學藝上都對我悉心教導,惹的言慧珠師姐都吃了醋。

杜近芳:京剧传承创新要“追源寻流”

與梅先生

王先生與梅先生都是“明師”,教我教得明白。總結起來說,有五字真傳,即謂“學源不學流”。這是王、梅先生於教戲中對我的要求,是他們身體力行之準則,也是我如今重要的藝術理念。

杜近芳:京剧传承创新要“追源寻流”

1956年,赴拉丁美洲四國出訪前於政協禮堂演出《霸王別姬》,杜近芳飾虞姬、袁世海飾項羽

“源”之二義,是創作的源頭,也就是戲情戲理、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創作的思想。我們不能死學一個流派,而要去分析思考一個藝術家是怎麼創造人物角色的?為什麼這麼創造?演一個戲之前,要先把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要知道它的朝代和政治歷史背景,要弄清人物形象的年齡、家庭、性格、身份、受教育程度等,知道了這些源頭,才能明白人物為何這樣打扮穿戴,唱唸做打為何如此運用。

我師父曾教我說:“我是我,我是非我。”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唱戲得進到戲裡頭那個人物裡去,要深挖掘,深體會,如果你不深,在臺上你就“瘋”不了。人家說,“不瘋魔,不成活”,對著角色,如果你“瘋”不起來,大腦不興奮,你的思維、眼神,包括這手、眼、身、法、步裡面的東西,這些技巧你都沒地方安。不是有句話嗎?唱戲的不瘋,聽戲的傻不了。這就是所謂的戲瘋子,觀眾看戲要真是替古人落淚,這是你感動他了,如果你自己都沒感動,你怎麼能感動觀眾呢?我演戲,有人叫我是“小戲瘋子”,我覺得這不是壞詞兒。

1959年國慶十週年,我與張君秋先生、葉盛蘭先生合作演出京劇《西廂記》,我演紅娘。為了找到這個人物形象的源頭,我專門去拜訪了荀惠生先生,在荀家待了一整天,從荀先生是怎麼創作《紅娘》這出戏開始瞭解,一直到這出戏的整個排演過程以及後來的修改想法,荀先生不吝賜教,我受益匪淺。1961年創排《謝瑤環》,我把自己在家整整關了七天,這七天就是研究劇本,研究謝瑤環這個人物,七天以後謝瑤環的唱腔我就全部設計出來了。

杜近芳:京剧传承创新要“追源寻流”

《野豬林》,李少春、杜近芳,1963年2月

多年的學戲與演出實踐,讓我深刻明白“源”“流”之辨。既然眾流合於一源,那麼多學、多思各流派之長處無疑也是接近京劇藝術源頭之美的必要途徑。因此,我雖主學王、梅兩派,但學戲練功,卻不囿於流派,而是兼及尚、程、荀、張、筱等旦角各派,更旁及生、淨、醜等各行當。我曾在赴世青節的火車上向程硯秋先生學習發聲,我曾靜悄悄地站在筱翠花(於連泉)先生後臺化妝室的一角,只為了學習觀摩先生化妝之秘鑰,更是有幸得到他“眼神是勾人靈魂的湯”的教誨。我小時候練花臉的髯口功、醜行的軸杆功,後來在與葉盛蘭先生、袁世海先生、李少春先生的合作過程中,更是汲取了他們表演的精妙。現在,在教授我的學生時,我亦鼓勵她們多學、多思,不僅要“學源不學流”,也要“學流溯於源”,這不僅是我自己多年來整理、研究、創作和演出所有劇目的經驗和必經階段,也是京劇傳承之正途。

在繼承的基礎上,京劇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京劇現今的所有流派,都是大師們在紮實習得京劇之源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結果。回顧我近八十年的藝術生涯,我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王、入梅、出杜”,一直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研究、探索著屬於自己的藝術理念與藝術風格。總結起來,則是“富於古典神韻的女性美”、“富於情感化的聲腔美”、“富於語彙化的身段美”。

杜近芳:京剧传承创新要“追源寻流”

《柳蔭記》杜近芳飾祝英臺、葉盛蘭飾梁山伯

京劇的四大名旦都是男性,教我旦角的老師們也幾乎是男性。因此,如何以一名女性的身份表現旦角之美,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要正而不板,清麗而不俗媚,更要體現女性的古典氣質。為此,我常從其他藝術門類中尋求靈感,比如我喜看古畫,尤其是古代仕女圖、敦煌壁畫、觀音像等,從繪畫的美術造型去體味臺上古典美人該有的造型和身段。我愛看《紅樓夢》,最喜歡的是賈母身邊的鴛鴦,從曹公筆下那些“質本潔來還潔去”的人兒身上尋找到女性的氣質與風韻。所幸我創造出的眾多女性藝術形象,如純真俊美的祝英臺(《柳蔭記》) 、有勇有謀的謝瑤環 (《謝瑤環》) 、愛國剛烈的李香君 (《桃花扇》) 、亦人亦仙的白素貞 (《白蛇傳》) 、堅貞賢惠的林娘子 (《野豬林》)等,都得到了觀眾的喜愛與認可。

杜近芳:京剧传承创新要“追源寻流”

杜近芳《桃花扇》

杜近芳:京剧传承创新要“追源寻流”

杜近芳《謝瑤環》

杜近芳:京剧传承创新要“追源寻流”

杜近芳《白蛇傳》

在聲腔上,我把在生活中捕捉到的複雜感情運用於唱腔表達中,力圖脫程式而入生活,將女性之柔腸百轉、俏麗清新、悱惻纏綿之意寄於行腔吐字之中,結合王派“猴皮筋”、“鬆緊帶”之法吐納收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學唱《祭塔》之時,師父王瑤卿先生就覺得我入情入境,唱得他心裡“鬧得慌”,說我有獨特之處。有喜歡我的觀眾說我唱腔的一大特點是“信息量大”,即同種腔調同等時間內,表達的內涵更多,而且動聽;有些觀眾獨愛聽我的四平調,比如《柳蔭記》的“自從別兄”,《謝瑤環》的“到任來秉聖命”,《白蛇傳》中的“許郎夫”……我想這與我的追求不無關係。

杜近芳:京剧传承创新要“追源寻流”

《白毛女》,杜近芳飾喜兒、李少春飾楊白勞

在身段上,我將身段語彙化,可以說,我使出的每一個身段,都有很明確的指向性,一定是我所扮演的這個形象內心活動的外化,所謂動於中而發於外,因為人物的內心視像和心裡活動是飽滿的,所以身段雖不繁複,在舞臺上也沒有盲點和空白處。

如今,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中國京劇藝術迎來了新時代和新機遇。我與張正貴、陸蕾兩位同志合作的《杜近芳口述實錄》,歷時四年,將於今年下半年出版,這也算是對我八十餘載藝術人生的總結吧,希望能給青年一代帶來一些借鑑和啟示。我希望年輕的京劇演員們能狠下心吃苦練功,能靜下心學戲磨藝,在舞臺表演中“魂要守舍,神要附體”,把生命融入角色,為理想堅韌拼搏。而我只要還有一口氣在,也一定會為京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杜近芳:京剧传承创新要“追源寻流”

杜近芳與陳淑芳給學生說戲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物工作室 杜近芳 陸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