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狀元與文狀元同是狀元出身,為何地位上卻相差懸殊?

MiSs_C

武舉制度始於唐代,興盛於明清兩代,算下來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出過的武狀元也有上百位之多。可是歷史上的武狀元成就不便不高,為相者僅郭子儀一人,封爵者僅許泰一人,與文狀元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的差距。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重文輕武的影響,二是生源少且錄取數少,三是升遷機會太少。

重文輕武的影響

查看歷次武舉的舉辦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大多都是和平年代,甚至是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武人的地位普遍要比文人低,古代普遍有存在“馬上得天下、文官治天下”的現象。重文輕武不是宋朝一個朝代的問題,而是歷代王朝和平年代共同存在的客觀現象。所以,武狀元比文狀元地位相對較低,也就比較正常了。

生源少且錄取數少

與我們印象中不同的是,古代的習武之人其實大多都是富家子弟,也只有他們才有空閒時間去學武,同時也只有他們才有錢財去聘請名師,而普通百姓大多還在為生計奔波,沒有時間也沒有餘財去習武。民間雖也有武人,但想在沒有名師指點的情況下有所成就,那是很難的。可是由於重文輕武的影響,富家子弟又大多更願意由文舉入仕。另一方面,武舉大多數時候並非只考武藝,還需要考一些兵書戰策之類的筆試,所以讀書識字也是很重要的,而這個對普通百姓來說就比較難了。

正因這些原因,造成了武舉生源較少,而跟文舉相比,武舉的錄取人數顯然更少。

升遷機會太少

我們知道,武人想要獲得升遷,最快的辦法就是獲取戰功,而獲取戰功最佳的時機就是戰亂頻發的亂世,和平年代由於戰事較少,武狀元很難獲得戰功。另一條路就是依靠關係,可是由於武將系統的將領大多是依靠戰功升遷上去的,武狀元自然不如別人一起上過戰場、經過生死的關係更近,因此武狀元很難融入武將圈子獲得認可。

所以武狀元要想升遷太難了,大多數都湮滅在了歷史長河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