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10年記:重大災害後如何撫平心理創傷

十年前的5月12日,是個烙印在歷史上的日子,也許你有家人或朋友在那天不幸受傷或遇難,也許你曾親身經歷甚至受到了傷害,也許你只是通過瀏覽新聞就已經覺得心痛窒息…

汶川10年記:重大災害後如何撫平心理創傷

災難中的心理創傷大致分為突發性災難造成的恐懼心理、恐慌、焦慮、創傷應激障礙等。

01 可能出現的創傷

極端的恐懼感——會使人們變得麻痺,嚴重的焦慮會阻礙行動的進行。人變的遲鈍。

責任感的消失——比如說人們逃離躲避時,忘記了平時的責任,母親沒有將身邊的嬰兒抱走,自顧自的跑掉了,事後才想起來,內心充滿了自責內疚感。

恐懼造成生理現象——還有的人被驚嚇,出現了大小便失禁現象。

焦慮的變異表現——由於缺少他人的理解和寬容,許多的人對恐懼感到羞愧,害怕被別人嘲笑和奚落,便保持沉默不語,將恐懼感隱藏在心底,無法隱藏了,就以頭疼,心慌,腹瀉,疲憊不堪等為藉口表現出來。

對死亡的恐懼——大多數人都存在對死亡的恐懼,當人們不得不提及死亡時用走了,去了,逝世了等詞來代替,死亡,常常使得失去親人的在世者更加的痛苦不堪。

對死亡的悲痛反應——悲痛,麻木,懷疑,恐懼憂傷,憔悴,神不守舍,哭泣,易怒,憤怒,內疚,自我譴責,無法平靜,過度活躍,對死者死亡的認同,出現過失眠飲食體重的改變等。

02 其他重要的障礙

創傷後心理壓力障礙症:災難發生後出現的焦慮症狀,因損失而帶來悲痛,感到緊張,受驚嚇,無法入睡,做惡夢,傾向離開,逃避。

創傷應激障礙:急劇,嚴重精神打擊,刺激,數分鐘或數小時發病,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意識範圍狹隘,定向障礙,言語缺乏條理,對周圍事物感知遲鈍,可出現人格的解體,有強烈的恐懼,精神運動性興奮或者抑制。

創傷後應激障礙:遭受強烈或者突然的精神創傷後,數月至數年出現的精神障礙,它的表現為:創傷性體驗反覆出現,面料類似災難境遇可感到痛苦,對創傷性經歷的選擇性的遺忘。

如何應對過度關注災害產生的心理創傷?

特大自然災害發生後,幾乎每個人都會看新聞,用盡可能多的時間關注救災。看得多了,會不會也有心理上的影響?

如果人們走不出來陰影,通過獻血、捐款等方式為災區做實事,會有助於緩解替代性心理創傷?普通人對災區最好的幫助,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有錢捐錢,有力出力,幫助災區的方式有多種多樣。

如何疏導恐慌情緒?

面對突發事件,感到心理壓力大時,應當與親朋好友多溝通,讓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洩,大膽說出你的恐慌。這時最好選擇電話、上網等方式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交流來減輕內心的不安。坦然面對和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強迫自己抵制或否認在面對災害和突發事件時產生的害怕、擔憂、驚慌和無助等心理體驗,儘量保持平和的心態。切不可以菸酒來排遣壓力,更不可有發怒等不良情緒出現。同時,啟動科學的心理調節措施,進行一些能讓自己放鬆的活動,如聽音樂,看小說,寫日記,收拾家務等等讓自己感興趣的一些小事情,轉移自己的情緒,並保持良好的睡眠。

家裡有老人或者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反常的表現:易怒、興奮、不安、絮叨,甚至聯想到以前的一些負性事件等。這時,家人要儘量理解,最好能夠在一起,以增強相互的依賴和安全感。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情緒反應,使他們感受到被重視和信任,從而充滿自豪與信心,以降低不良情緒的影響幾率,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勵和激發親人。

如何應對痛失親人哀傷?

每一段哀慟歷程都是沉重的,而如果親人的死亡是突如其來的,是完全在意料之外的,那麼這樣的衝擊往往較可預期的死亡(如親人是因為癌症病故等)更加的令人難以承受,也使得哀慟反應可能會更強烈,哀慟的歷程會持續更久,而這次大地震所造成的意外死亡正是如此。

失去親人會使人產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憤怒(怨恨逝者棄己而去,或埋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過失)、愧疚、自責、焦慮、疲倦、無助感、孤獨感、驚嚇、苦苦思念。

在哀痛之餘,很多人還會夢魘和自責,想象原本可以把親人揪出來,然後把親人的死亡當成自己的過錯。這時候心理干預是很重要的,需要安撫生還者的情緒,讓他們明白是自然災害奪去了他們的親人,而不是他們的錯。

同時,生還者應該早日堅強起來,學會適應逝去的親人已經不存在的新環境,扮演一個以前所不習慣的新角色,並掌握以前不具備的一些生活技巧,從而適應新的環境。如果不能認識到環境已經改變,從而重新界定生命的目標,就容易長期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對健康是極不利的。

就如一位喪子的母親所寫:“直到最近,我才注意到生活中有些事物仍為我開放,讓我快樂。我仍會為我的孩子哀悼,我對他的愛的回憶會永遠活著,但是生活會繼續下去,不管怎樣,我必須健康地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