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孫一朝四國公,堪稱“天下第一村“

靈壽韓氏,又稱“桐木韓氏”“真定韓氏”。據史料記載,宋朝韓家分為相州韓氏和桐木韓氏兩大支,相州韓氏即以韓琦為代表的梅花韓家,桐木韓氏是以韓億為代表的靈壽韓氏,也稱為真定韓氏,因其家門前種有梧桐而得名。宋代“棠棣行中為宰相,梧桐名上識韓家”的詩句即記其實。韓氏家族歷史久遠,人口眾多,後裔遍及國內外,且家譜齊全,先祠猶存,祖塋保存較好。 據《宋史》記載:靈壽韓氏,系北宋時名門望族。韓氏家族興自韓億,韓億的兒子韓綜、韓絳、韓縝、韓維以及他的孫子宗彥、宗師、宗武都是當時的進士,韓億、韓絳、韓縝、韓維更是官至宰相或副宰相,因此韓氏家族在當時有“兄弟同胞八人三學士,祖孫共列一朝四國公”的美譽。據成都杜甫草堂中保存的《韓氏家譜》中明確記載,靈壽中傾井村因一朝四宰相在當時被稱為“中國第一村”。 韓億(972-1044),字宗魏,真定府靈壽縣人(今河北靈壽縣)人,後遷徙開封雍丘縣(今河南杞縣)。宋真宗鹹平五年進士。歷任大理寺丞、參知政事等職。真宗朝,因系宰相王旦婿,避嫌,數任外官,有治聲。仁宗初,以司封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執法不避顯貴。景佑二年,同知樞密院士,時承平久,武備不戒,乃請選連將帥編撰兵書受之。景佑四年,授參政知事。寶元元年,做事罷,出知應天府、成德軍,慶曆元年,遷尚書左丞,二年請老,授太子少傅致仕。四年八月卒,年七十三。卒諡忠獻,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封許國公,有文集 。 韓絳(1012-1088),字子華,韓億第三子,慶曆二年進士。宋仁宗時歷任陳州通判、成都知州和開封知府。神宗即位後,降為“樞密副使”,因“言差役之弊”而領導三司條令司。與王安石共事,每言王安石奏事“至當可用”。熙寧三年, “參知政事”。 夏人犯塞,自請督戰,因不習兵事,城池相繼陷落,被罷知鄧州。七年,代王安石為相,哲宗即位,封康國公,七十七歲卒,諡號“獻肅”。 韓維(1017~1098),字持國,韓億第五子,以文輔政,不試進士,父沒,閉門不仕,以薦入宮。英宗朝,遷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神宗即位,除龍圖閣直學士,直言敢諫,歷知汝州、開封府、許州。熙寧七年,召為翰林學士承旨,歷言新法之弊,以兄入相出知河陽。哲宗元佑初,拜門下侍郎,為忌者所饞分司南京。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紹聖二年(1095)定為元佑黨人,再次貶謫。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南陽集》三十卷。 韓縝(1019-1097),字玉汝,韓億第六子,慶曆二年進士。英宗時任淮南轉運使,神宗時曾知樞密院事。哲宗立,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罷相知潁昌府。紹聖四年卒,年七十九。當政期間以“嚴格”著稱,留下了“寧逢乳虎,莫逢玉汝”之語,死後諡號“莊敏”,封崇國公。《全宋詞》錄其詞一首。靈壽韓氏遺存韓氏祖塋 韓氏祖塋包括東塋、西塋和南塋,位於中傾井村東南側,是從張阜安村宋韓太保墓搬遷而來。現在西塋和南塋已毀,只剩東塋面積有10000平方米,內有隆慶元年為明祖韓春而立的墓碑。宋韓太保墓位於張阜安村積善寺西南側,為韓氏先祖、宋代忠憲公韓億之曾祖父韓惟忠之墓。據同治年間李清臣所撰墓表雲:“公諱惟忠,著籍真定,為靈壽人忠憲公之曾祖,贈太保”。該墓原先“有貞石記其跡”,後來貞石倒地,僅存遺冢。整個墳地被人們種田毀損。據清康熙二十四年靈壽縣誌記載,元至正十二年(1352)縣尹劉繼善“慨興工役,築牆樹碑,即其舊而一新”,被人們稱其為“虎墳”。後來隨著韓氏家族人口的不斷增加,韓氏祖塋被遷至中傾井村東南側,成為現在的韓氏祖塋。韓氏先祠韓氏先祠又稱“四宰相祠。”位於靈壽縣中傾井村,始建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是供奉韓氏宗祖以及祭奠、議事的處所,距今已有224年的歷史。該祠堂門樓高懸“韓氏先祠”匾額,為乾隆五十八年郎應宿秀才書寫;祠內因供奉著忠憲公韓億以及兒子韓絳、韓緯和韓縝4位宰相的牌位,被村裡人稱作“宰相祠堂”。該祠堂分前後兩殿,為二進式明清建築風格。前後兩殿高低錯落,既像勾連搭式建築,又不是勾連搭式建築,之間無院落相隔,前後排飛簷錯落,中間留有縫隙,縫隙下面留有水道,增加了採光和排水,設計巧妙,佈局奇特,別具一格,實為罕見,為研究古代建築結構提供了重要佐證。該祠堂在文革期間曾先後用作為村裡的學校、牛圈和磨坊,後經歷代風雨侵蝕,前殿和門樓坍塌破落,後殿蕩然無存。2009年春,傾井韓氏後裔慷慨解囊、自發捐款20萬元,對祠堂進行了修繕,恢復了當年祠堂原貌。韓氏先祠由於佈局奇特,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深厚。

祖孫一朝四國公,堪稱“天下第一村“

祖孫一朝四國公,堪稱“天下第一村“
祖孫一朝四國公,堪稱“天下第一村“祖孫一朝四國公,堪稱“天下第一村“
祖孫一朝四國公,堪稱“天下第一村“祖孫一朝四國公,堪稱“天下第一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