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缺少風骨的年代,我們更要追求風骨

1/

臺灣有一位學者曾這樣講,

美國人的挺胸是健康,

英國人的挺胸是矜持,

德國人的挺胸是自信,

中國人的挺胸是風骨。

時常會想,

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人最寶貴的精神品質,

應該用什麼詞。

考慮過正義、善良和堅強,

卻都不如“風骨”二字。

老人跌倒在街不敢去扶,

看到歹徒為非作歹不敢挺身而出,

《人民的名義》中鉅額財富能夠讓一個高官鋌而走險

……

很多人不解,

為什麼現在人總是缺乏底線,

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道德標準。

可是別忘了,面對大義正氣,

中國人素來願意挺胸相迎,

更顯風骨中的風骨。

在這個缺少風骨的年代,我們更要追求風骨

2/

《三國志·陳登傳》記載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採,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大致意思是劉備責備許汜國難當頭之際卻“求田問舍”,有愧國士之名。

與之相反,

1935年12月9日,

黃誠、陳其五同志參與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

去居仁堂向國民黨大員何應欽請願。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打倒漢奸賣國賊"、

"中華民族解放萬歲"的口號,

聲震撼著整個北京城,不絕於耳。

這是國難當頭之際的青年人的發聲,

震耳欲聾的抗爭。

仍記那年青年憤,

至今熱血尤殷紅。

在這個缺少風骨的年代,我們更要追求風骨

3/

在一定程度上,

風骨一詞總與文人的清正不阿、正氣浩然相關。

談到此,

彭玉麟這個名字不受控制地跳躍出來。

彭玉麟本不願出山投身軍旅,

但看到太平軍燒殺擄掠胡作非為,焚書毀廟,

破壞儒生的精神依託,毅然棄筆投戎。

雖然戰功屢立,官至高位,

卻一生辭官六次,

“不受保舉,不受官職”。

看著民族文明根基逐漸崩塌,

是知識分子被觸碰底線之後的絕地反擊;

被加官進爵卻不為之所動,

是一介書生骨子裡的清高和堅持

後人謂之曰風骨

我偏愛李鴻章評價“雪帥”彭玉麟的兩句話:

不榮官府,不樂室家,

百戰功高,此身終以江湖老。

無忝史書,無慚廟食,

千秋名在,餘事猶能詩畫傳。

這大概是對於一個英雄最高的讚揚了。

在這個缺少風骨的年代,我們更要追求風骨

4/

《琅琊榜》我看了有差不多十次。

最使我感動的有兩處,

一是梅長蘇借恩師玉蟬,

請周老先生出山後所說的這段話:

“恩師當日獲罪,只為直言不平,

反被衷腸所累。

他明知有逆龍顏,仍言所欲言,

百折而不悔,

此方是治學大家的風骨。”

另一處是故事臨末大梁邊境戰火又起,

梅長蘇道:

“林殊雖死,屬於林殊的責任不能死。

但有一絲林氏風骨存世,

便不容大梁北境有失,

不容江山殘破,百姓流離。”

前者是文人風骨,

後者是將者風骨。

兩者沒有絲毫不同,

兩者都可以叫中國風骨。

正是這樣的文義武氣,

鑄就了中國千百年的民族氣節。

在這個缺少風骨的年代,我們更要追求風骨

5/

王旭明曾在《讀者》中談道:

朝氣、傻氣、銳氣、

骨氣、志氣,方為青年。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

在大二的時候耗盡各種努力入黨。

我問其故,她說,

如果有一天祖國真的遭受了侵略戰爭,

或許黨員會上戰場的。

看我一臉迷惑,她笑著說,

當代的青年安逸慣了,

被和平磨滅了血性,

在我心目裡,

真正的中國青年應該是和平時期握住筆,

戰爭期間拿起槍。

而她,

願意做這樣一個人。

聽後,感動不已。

天天都聽老師家長說,

現在社會最不缺的就是大學生。

無論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處事能力優秀與否,

他們都已經算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群體。

而究竟有多少人能夠說,

我願意以生命為代價走上戰場,

一腔熱血只為國?

太少太少。

這是當代女性青年的熱血覺醒,

這同樣是如今青年人所缺乏的精神。

畢竟,

風骨一物,平日難窺,

一旦災難挫折來臨,方能彰顯。

《傷寒雜病論》有言道:

學業易成,

風骨難得。

此言得之。

在這個缺少風骨的年代,我們更要追求風骨

6/

我有一個長輩,

自幼清高卓然,

十里八村都知道王家有好女。

後來,

大學時期參加學生會時天天抱怨關係戶,

畢業考取公務員時抱怨潛規則,

結婚生子後抱怨公婆偏心。

積怨太多,確確實實壓倒了她。

曾經單純的眼睛裡多了幽深算計,

不時眼波暗送;

粉嫩的嘴唇塗上了豔冶的大紅,

總是言語如刀;

偏愛平底運動鞋的她,

踩上十公分的高跟鞋後頓時盛氣凌人。

原本我以為,

外表的改變是步入成熟的象徵,

可惜不然。

聽爺爺奶奶飯後壓低聲音的談論,

才知道她為求升遷和男上司糾纏不清,

為婆媳不和的爭吵竟然鬧動民警。

曾經的傲骨變成媚骨,

原來的風度成為瘋狂。

現在我漸漸想明白,

原來物慾的追求和生活的繁瑣,

真的可以把一個人的風骨消磨盡。

那麼相比之下,

在社會中摸爬滾打卻自持風骨的人,

是有多麼難能可貴。

正如汪國真先生所說:

英雄的身影像一杆瀟灑風神的竹

裁斷有笛聲

不裁見風骨

在這個缺少風骨的年代,我們更要追求風骨

7/

風骨,

通常意義是指

剛正的氣概以及頑強的風度,

是蘊含在相當一部分人內心的隱忍的力量,

也是面對泰山壓頂時的擔當和堅守。

我們終究會遭遇不同的挫敗時刻,

我們終究會被生活打壓得抬不起頭,

如果能夠懷瑾握瑜、自持風骨,

一片赤子之心自然會保持到永久。

骨者,

《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肉之核也”。

皮相疲軟,風骨錚然。

澗邊柔柔草,終究敵不過孤崖勁勁松。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缺少的是底線,

所以面對誘惑如同牆頭草,搖擺不定。

其實更多時候我們缺少的風骨,

缺少自始至終埋藏在我們血脈裡、

如今卻鮮有人去挖掘的風骨。

在這個缺乏風骨的年代,

銘記風骨、

追求風骨、

堅守風骨,

或許才是我們迫切所需要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