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

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

據報道,全球14%的疾病困擾來自於精神疾病,這種“隱形”疾病,正逐漸破壞著我們平衡的生活狀態。

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心理問題,它們都是正常心理規律的產物,是可以理解的,從心理規律出發便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這也是心理成長的一部分。

01

掌控情緒的奧秘,不做情緒的奴隸

我們常說要克服不良情緒,那什麼是不良情緒呢?

一位比利時的媽媽,有段時間因為兒子的兩件小事差點崩潰:從國內來比利時的姥姥,送五歲兒子去學校,兒子不讓老人進去;還有兒子總喜歡逗一歲多的小妹妹玩,故意堵著門不讓妹妹出去。

媽媽和兒子溝通了好幾次,甚至動手打他,也不管用。為此,這位媽媽陷入焦慮的漩渦之中,甚至到了抑鬱的邊緣。

書中指出,情緒本身無所謂好壞,關鍵在於是否適度、適合。

適度的情緒,會推動我們去解決問題,情緒過度就會讓人備受煎熬。不良的情緒正是指的那些過度的、不適合的情況,讓我們感到痛苦甚至構成障礙的情緒。

不難看出,這位媽媽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即便用意志控制情緒,也無濟於事。

走出情緒的誤區,首先要識別事件背後深層次的認知根源。

像這位媽媽,她認為要逐一檢點反省自己的錯誤,去真誠懺悔改正,才能讓自己徹底恢復健康。

她特別重視反省自己的錯誤,總在找錯誤。當孩子有問題時就很焦慮,又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打罵孩子而深感自責。

由於她理解的偏差,形成了不合理的認知,導致她放大了事情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因素,所以一下子就很焦慮。

後來她認識到了小孩調皮是正常狀況,自己不應該情緒化,更不應該打罵孩子。

這種通過識別不適合的情緒和行為背後的不合理的行為,通過建立合理的認知,形成習慣性思維,從而逐漸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認知療法。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面對自己的情緒,需要做的不是完全放下,而是適度放下;不是不執著,而是不要太執著,學會適度執著。要理解和明白,心理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02

童年會傷人,但可以選擇放下

心理不是獨立存在的,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包括事件和環境等。

其中,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養育子女過程中不注重方式和方法,會給孩子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有一位在讀研究生女孩,總感覺活得很辛苦,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原來,女孩在高中的時候,父母的婚姻出現危機,媽媽總向她抱怨,因為女孩的緣故,和老公吵架、甚至失去工作……女孩深感自責,覺得對不起媽媽。

媽媽控制慾很強,女孩稍有“不聽話”,就大發雷霆。女孩做的好就是應該,做不好就會遭到嚴厲的批評。久而久之,女孩變得很自卑,認為自己毫無優點。

媽媽的教育方式給她帶來了一些傷害,女孩如今的性格、心理狀態的形成和媽媽是分不開的。

但是,過去就在那裡,不可改變,是選擇繼續心痛,還是選擇安然接受?

直接決定我們情緒和行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事情的認知。

不妨嘗試去理解父母,用三種思維重新看待過往的經歷,改變自己對於童年經歷的認知:

01.努力看待壞事好的一面,或者經過努力將壞事變成好事。

女孩的媽媽,從小受到姥姥的忽視,所以對自己的孩子格外愛護,反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媽媽的本意也是為了她好。

理解媽媽的苦衷後,女孩看待媽媽的角度轉變了,心態自然也隨之改變。

02.很正常,沒什麼。

很多人誇大了童年事件對自己一生的作用,很多事情本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糟糕。

當然,童年對性格和心理的發展至關重要,六七歲的時候,性格基調已經形成。

但是,對一個人來說,整個成長期,性格心理都在不斷成長,任何時候開始改變都不晚。

03.順其自然。

理解自己認知的根源,接納過往的不如意,接納現在的不完美,更要接納逐漸成長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

努力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去懊悔、自責,面向未來,做些務實的努力,這也是淡定從容的生活態度。

其實,這三種思維方式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事情都要在接納的基礎上重新看待,識別問題背後的習慣性思維,進行認知重建,會更好地實現心理成長。

03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生活中,我們總會因為自己的缺點或者不足,對自己不滿意,陷入“完美”的怪圈,甚至自責太多。

有一位媽媽對“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這句話深信不疑,對自己和家人都很嚴格,希望自己對孩子有更好的影響。

但人無完人,過高的要求讓這位媽媽生活的很辛苦,做不到完美,孩子的問題更層出不窮。久而久之,一點小事就會讓她情緒失控,焦慮、痛苦壓得她喘不動氣。

經過心理諮詢,分析她行為背後的認知根源,有些道理雖然會激勵我們的潛能,但也有可能讓我們壓抑自己,給自己太大壓力。

對孩子的未來我們不需要負全部責任,不需要全部規劃好,不必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孩子培養得那麼優秀。

要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我們只能負有限的責任。 這位媽媽終於明白,自己不是聖人,也有犯錯的時候。

她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不苛求自己,與自己的內心和諧相處;用平和的心態接納孩子,理解了孩子成長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無條件自我接納”是合理情緒療法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所倡導的。艾里斯建議人們學會“無條件自我接納”:

個體完全並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無論他的行為表現是否是明智的、正確的,或者恰當的,以及無論他人是否贊成、尊重或者愛他。

接納自己是用一種客觀誠實的態度,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優點,實事求是地看到自己的現狀,學會“理解”自己,放下過高的標準和要求,對自己寬容一些,不過多在意別人的眼光。

我們要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不妨對自己好一點,學會理解自己,接納自己,善待自己,放過自己。放下包袱,才能更好地前行。

04

順其自然的人生態度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原本計劃做一件事,卻因為各種外在因素一拖再拖,不但沒有完成,還打亂了其他的安排,一天下來,心煩氣躁,感覺諸事不順。

遇到這樣的事情,還必須去做,與其和不可抗拒的因素較勁,不如接納、順應,看淡不同事情的差別,順其自然。

日本電影《紅鱂魚》中有一段話引人深思:

現實就是答案,就算抱怨生不逢時,社會不公,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現實就是現實,要理解現狀並且分析,在那其中一定會有導致現狀的原因,對原因有了充分認識之後再據此付諸行動就好。

這也是日本著名的森田療法“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核心理念。

森田理論要求人們把煩惱等當作人的一種自然的情感來順其自然地接受和接納它,不要當作異物去拼命地想排除它。

否則,就會由於“求不可得”而引發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導致內心世界的激烈衝突。

如果能順其自然地接納所有的症狀、痛苦以及不安、煩惱等情緒,默默承受和忍受這些帶來的痛苦,就可以從被束縛的機制中解脫出來。

解除所有的問題非一日之功,要學會在消除問題之前,帶著問題去生活,也就是尋找到一種內在的平衡——也就是順其自然的心態。

要理解,世間本無萬事如意,擁有了順其自然的習慣性思維,就會常常有順心如意的感覺。

05

如何改善性格

有一句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很多人都渴望改善自己的性格,但性格真的能改變麼?有什麼方法改變呢?

答案是肯定的。人生的經歷會自然推動性格的改變,不論兒時,還是現在,我們的性格都在不由自主的受到環境影響發生著改變。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性格。

情緒和行為的背後通常有習慣性思維,還有其他習慣性思維背後一些共同的核心思維,會在某些時候習慣性地出現,表現出一致性,這些穩定的特點就是性格。

一位尋求心理諮詢的初三女生,因為剛轉學,覺得自己和同學們很多方面格格不入,玩不到一塊去,也聊不到一塊去,所以選擇獨處。

問她是不是感到不舒服?她說挺舒服的。這就表現了女孩比較內向的性格特點。她在這個狀態下舒服,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但還有一些其他社交上的問題,讓她感到不舒服。

給她兩個建議:

一是看到不同,理解別人。遇到別的同學做法和自己不同,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但也許他們自有道理,所以儘可能理解就是了。

二是學會隨和、好商量。很多事情都不是大事,放下執著,別太較真,心態變了,自然和同學們更好相處了。

後來女孩在班級和同學們關係逐漸融洽,結交了幾位好友,狀態調整的不錯。

通過改變認知,建立起新的習慣性思維,讓情緒和行為表現出新的穩定特點,久而久之,新的性格也就形成了。

當然,要理性看待改善性格的動機,最好是順勢而為,順應自己的特點、本色,在原有風格的前提下適度改變。

性格是多年環境沉澱下的狀態,全盤否定重來也是不現實的。

性格改善的目標是為了自己,讓自己處在舒服自在的狀態下,保持平穩的心態面對生活和工作,不設置障礙、不過多地影響他人,就可以了。

06

理解是人際交往的關鍵

只要人在社會之中,就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際圈。有些人能做到八面玲瓏,遊走於各種人際關係之間,但也有些人處處碰壁,不適應所處的環境,常感到鬱鬱寡歡。

我們的性格特點影響著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的狀態。

比如有些人比較認真,對大部分的事愛憎分明、非黑即白。本來認真是件好事,但在一些非原則性的事情上過於執著,非要分出個正確錯誤,常常搞得大家不歡而散。

要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的事情:

我們認為正確的,未必正確;我們觀點正確,別人也可能正確;我們即便是正確的,不妨給觀點確實有問題或錯誤的一方留一些面子。

那麼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總的來說有兩個關鍵因素:

一是學會理解別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轉換看待問題的角度,通常會有豁然開朗之感。認知改變了,心態也隨之改變,溝通也就順暢了,自然容易贏得對方的合作。

二是對於不太重要的事情不要太較真,隨和一點,好說好商量。

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能夠學會理解孩子、好商量、不那麼較真,身教言傳之下,孩子自然也會對他人如此,與人相處自然問題不大。

可能有人會說,去理解別人,是不是活的太累了?

任何事都要掌握一個度,過度在意別人的想法也不好,我們也不是別人的附屬品,還是要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這裡指的是適度的理解對方,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容易接受現實,處在舒服的狀態。

認知改變了,感受就好了,這樣我們也能善意地與他人相處,理性地處理問題。

良好的人際交往如同一把鑰匙,打開有效溝通的大門,秘訣其實很簡單:

每個人的觀點都有合理之處,所以先理解和肯定別人,再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更容易讓人接受。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的源泉,學會處理人際關係,也是心理成長的一個重要內容。

總的來說,我們是以幸福為出發點,走上心理成長的道路的——有益於幸福,那就值得我們去努力;損害了幸福,就需要做出改變。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句話:

照舊去生活,依然去追求,不捨棄目標和慾望,保留那份本真,不需要無慾無求,不必脫胎換骨,只要轉換認知,就能學會愛自己,獲得幸福自在。

認知變,情緒變,世界變。期待大家為人生幸福而改變!


525心理網_您身邊的心理諮詢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