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自己叫“鹹菜”泥塑大師於慶成幾十年如一日用心“玩泥巴”

管自己叫“鹹菜”

泥塑大師於慶成幾十年如一日用心“玩泥巴”

管自己叫“咸菜”泥塑大师于庆成几十年如一日用心“玩泥巴”
管自己叫“咸菜”泥塑大师于庆成几十年如一日用心“玩泥巴”

當然,對於於慶成來說,這並不是一件難事。被稱之為“賦予泥土靈魂的大師”的於慶成自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探索泥塑藝術創作。幾十年創作生涯,於慶成在北京、天津、青島都舉辦過個展。參加過“97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家精品展”和“97盼盼杯國際民 間手工藝術周”、“98民間藝術博覽會”。先後在海內外各地建立了多個泥塑創作室—慶成藝術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管自己叫“咸菜”泥塑大师于庆成几十年如一日用心“玩泥巴”管自己叫“咸菜”泥塑大师于庆成几十年如一日用心“玩泥巴”

泥塑創作就是用心地玩泥巴

初見於慶成老師,他正在位於煙臺開發區天馬相城慶成藝術館內,為前來參觀的海內外嘉賓介紹自己的泥塑作品。與我們想像中的藝術大師形象有所不同,雖已成名許久,他依然保持著質樸本色,衣著樸素,性格爽朗,才思敏捷,雖已75歲高齡,卻精神抖擻,神采奕奕,給人一種老當益壯的深刻印象。

早期的藝術創作之路往往能映射出作者本人的某種人生歷程,這點於慶成甚為贊同。他說,自己的童年與青年都是在農村度過,坎坷而辛酸,閒暇時間,抓起身邊的泥巴就玩,“泥塑就是用心地玩泥巴,玩的美了玩的妙了,自然而然地就走上了泥塑藝術創作之路。”

1977年,於慶成開始走上創作生涯,組建薊縣第一支農民泥塑隊伍。1983年進入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深造。堅持以文養文14年,為薊縣培養了一批藝術人才。1988年獲文化部授予的“民間美術工作開拓者”稱號。1990年起,於慶成專業從事泥塑藝術創作研究。

管自己叫“咸菜”泥塑大师于庆成几十年如一日用心“玩泥巴”
管自己叫“咸菜”泥塑大师于庆成几十年如一日用心“玩泥巴”

作品有“舊”還有“新”

幾十年持續不斷創作過程中湧現出的感悟和奇思妙想匯聚在了一起,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於慶成說,碰撞出了“新觀念”、“新作品”。他口中的“新”其實是相對於“舊”而言,是將自己的作品進行了“新和舊”的區分。於慶成將那些一眼就看出鮮明人物特徵,有既定的形的泥塑作品,稱之為“舊”作品。而那些似像非像,具有馳騁的想象,令人一時半會摸不著頭腦,“一千個人看了有一千種感覺”的泥塑作品,稱之為“新”作品。

“不管是‘舊’還是‘新’,雖然表現的形式不一樣,但我所表達的目的始終如一——就是對農村的熱愛,對生活在農村的男人、女人、父親、母親的讚美。”於慶成說。

泥塑創作工具淨是邊角料

於慶成認為,一個人最高貴的品質是踏實,這也是他如今取得一些小成績的原因所在。他在清華大學給美術生上課時,就一直向學生強調要腳踏實地,多發現身邊的美,多到農村去感悟生活,因為這會給予創作者無窮無盡的創作源泉。“我管自己叫‘鹹菜’,為什麼呢?‘鹹菜’在地裡的時候,叫芥菜疙瘩,加鹽經過長時間的浸泡醃製,最終變成‘鹹菜’,有了吃的價值。”於慶成說,他自己就像這‘鹹菜’一樣,在農村生活久了,磨鍊多了,經歷和感悟深了,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才會有今天的成就。

於慶成在《我的自傳》中寫道:“一提到農村,就聯想到土。我想土應該是農村的突出特點,要把土說到極致,土得掉渣也是美。而中國農民具有勤勞、樸實、誠懇、忍耐的品質,把這些優點加在一起,我認為就是一個‘土’字。表現中國農民特別是那個時代的中國北方的農民,我認為如果把土味找到了,也就成功了。”值得一提的是,於慶成在創作中所用的工具,大多是一些奇形怪狀的樹杈子和邊角廢料。“這些東西我用著順手,再說東西出來後也原汁原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