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裡的“石舫”設計,原來是這樣講究

頤和園裡的“石舫”設計,原來是這樣講究

在談到“石舫”前我們先了解一段歷史------

清漪園(現頤和園)始建於清乾隆1750年,歷時15年竣工,是乾隆為母親孝聖憲皇太后祝壽而建,1860年也受到局部毀壞。1875年光緒皇帝上臺後,慈禧太后大權在握提出重修,到1888年用了13年的時間重新修繕好了清漪園,光緒皇帝重新起名“頤和園”。

頤和園裡的“石舫”設計,原來是這樣講究

“舫”是中國傳統園林中最獨特的一種水上建築,它的建築外形和內部結構都與舟船極為相似,故稱之為“舫”。舫式建築不僅可以豐富園林中的景緻,還可以供人們在舫內遊玩宴飲,觀賞周圍的湖光山色。

頤和園裡的“石舫”設計,原來是這樣講究

“舫”的下部船體通常以石頭築砌,上部船體為木製結構,整座舫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頭艙約佔舫長的二分之一,歇山頂,給人以氣勢非凡之感。


頤和園裡的“石舫”設計,原來是這樣講究

乾隆皇帝在昆明湖畔建一艘大“石船”並不單單是因為對“舫”情有獨鍾,而是還別有一番用意,這在他的《御製石舫記》中即可以看出:“若夫凜載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虛明洞達,職思其居。”

頤和園裡的“石舫”設計,原來是這樣講究

為建石舫,他還專門寫了一首詩:

雪棹煙蓬何礙凍?

春風秋月不驚瀾,

載舟昔喻存深慎,

盤石因思奠永安。

頤和園裡的“石舫”設計,原來是這樣講究

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建“舫”的初衷,其實是想借用古訓中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典故來告誡後人“水不能覆舟”,並喻示清王朝堅如磐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