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1

請不要試圖從王洛勇身上尋找“諸葛亮”的影子,這注定會失敗。

和本人完全不一樣”——王洛勇自己也一再強調,“那不是我”。

然而,演員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存在。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表演方式,讓埋身於故紙堆的歷史人物,再次映射出鮮活的生命體。

於是,我們在《虎嘯龍吟》中見到了這樣的諸葛亮。沒有敬而遠之的謫仙之感,亦無多智近妖的狡黠,王洛勇將這位1800多年前的歷史人物、曾被人奉為神明的忠智武侯,還原為可感可親、最接地氣的蜀漢丞相。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家書,精短凝練,字字珠璣,雖是誡子之言,亦可看做是他一生的準則。而為了達到“寧靜致遠”的狀態,王洛勇下足了功夫。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虎嘯龍吟》

除了看到自己新生兒子時的欣喜若狂,還有火燒上方谷時“天不佑蜀漢”的痛徹心扉,諸葛亮情緒鮮有大開大合。然而面前的王洛勇,雖無“每臨大事有靜氣”的神人風範,但顯然更富有激情,也更為有趣。

因此,接到角色後,王洛勇擔心的重點,可以歸結為一個“穩”字。如何“寧靜致遠”,他並不擅長,可這是最終的目標:“秀波一直提醒我說,穩一些,靜一點,發現拍出來的不滿意,隨時可以重拍。索性我就開始練太極拳,觀察身邊所有人,尤其發現張永新導演言談舉止很沉穩,甚至他的呼吸節奏都可借鑑,因為他就是個特別特別靜的人。”

王洛勇惟妙惟肖地模仿《軍師聯盟》和《虎嘯龍吟》的導演張永新,模仿他如何從始至終保持一個姿勢不動,靜靜地聆聽別人說話的樣子。

洛勇先生比孔明先生更有活力。採訪過程中,你會不由自主被他的情緒帶動,這也是他的個人魅力所在——說到盡情處,要麼手舞足蹈,要麼就來一次活靈活現的模仿,不吝惜讚美,也善於貢獻各種“表情包”。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讓一個習慣於生龍活虎的人迅速靜下來,難,尤其又飾演這樣一個重量級歷史人物,“很深沉的東西怕不夠”。於是,把導演的“靜功”學到手,又每天打太極,王洛勇把身體裡所有的“靜”都調出來,一個“靜靜的諸葛亮”就這樣誕生。

鋪天蓋地的好評與讚美,可以說是意外的驚喜。當初能接下這個角色,完全是受到團隊的鼓勵,王洛勇自己一開始完全是拒絕的,一直嘀咕“我怎麼能演諸葛亮呢”。

然而,《虎嘯龍吟》播出後,收到的反饋比初衷更喜人。王洛勇最初的想法,只是用盡全力塑造好角色,“壓根沒想過這麼多90後、00後的孩子會這麼喜歡這部戲。

至於諸葛亮的影響力漂洋過海,甚至讓他昔年那些百老匯的朋友們都大為震驚,這更是後話了。

當《虎嘯龍吟》的海報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時,王洛勇的美國朋友們紛紛感慨,上次他在這裡出現,還是因《西貢小姐》,如今卻以這麼有名的一位中國歷史人物的形象迴歸。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虎嘯龍吟》

有不少網友表示疑惑,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國內尚且被認為是“愚忠”,崇尚自由、民主的西方人能理解嗎?

王洛勇的回答斬釘截鐵:“他們太瞭解了。”

王洛勇解釋說,西方人對於責任感的訓練,都是從小開始,各個行會更是有嚴格的職業道德規範。而諸葛亮,正是忠誠、誠信、無私、公平、契約精神的代表。

“諸葛亮一生都在遵守誓言,即使碰到這麼一個扶不起來的劉禪,也要把他身邊的四梁八柱立好,從來沒想過取而代之。魔鬼的野心,他是沒有的。他的坦蕩源於無私,寧靜源於單純。”

而這樣傑出的中國人形象,西方社會可能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虎嘯龍吟》

王洛勇苦笑,西方人的“中國印象”,大多是“打打殺殺,瘋狂搞笑,英文奇腔怪調”。

“所以英文版《出師表》傳播出去,美國朋友聽完,說你們還有這樣的人物?這麼有責任感,這麼忠誠?我說有啊!所以我覺得,這個形象的塑造蠻有意義的。”

意義在於,不僅僅是一次具有挑戰性的角色塑造,更是意外地發現為中國做了一次正面的形象普及。在國外定居多年,王洛勇發現,中國的文化表達在世界舞臺上,很多年來一直停留在技術和民俗風情展覽的層面,如雜技、武術、耍獅舞龍。

“讓人家看我們能頂多少碗,翻多少跟頭,腰腿有多軟,打打殺殺、語言不潔比比皆是,我們用形體來展示的作品,遠遠超過了用思想的。”

如今,西方終於開始對中國變革和文化內涵有所注重了,但我們實在缺少一支訓練有素、能講好中國故事、並且能用中英文與世界進行高水平對話交流的團隊。

“做了英文版《出師表》之前,我起初也沒意識到它會有這般影響和效果,但現在發現,作用確實蠻大的。”

說到英文版《出師表》,王洛勇坦言,自己一開始其實有些牴觸,還是在團隊和經紀人一再堅持下才去嘗試的。“我說好端端的古文幹嘛整成英文的,誰看呢?沒想到很多年輕人,尤其是那些留學海外、想家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說,這是來自於古漢語的記憶。”

王洛勇發現,僅僅有經典名著是不夠的,文化工作者還要繼承講述的傳統,講述方式更要多種多樣。在他看來,文化自信應該來自於文化訴說:“我們對中國文化應該有足夠的信心,因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是非常有分量的。”

2

聊到以前演過的角色——楊靖宇、焦裕祿、李白,王洛勇乾脆來了段即興表演,模仿每個角色的臺詞、聲調。他笑道,這些角色其實都不是自己選的,認為自己“沒到那個份上”:“都是別人找到的我。我是個缺乏自信的人,所以很多角色都不敢演的,比如這個諸葛亮一開始也是,都是團隊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但久而久之,大家就會考慮我演這些,反而海歸的戲沒人找我演。”

的確,歸國以後,王洛勇接的全是這類“接地氣的正面角色”,他自己調侃說,因為“在國外演反派太多了”,因此回國以後,開始盡情地演這些民族英雄、民族脊樑、男人榜樣。這樣的正面形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焦裕祿》

採訪中,王洛勇的一句話讓人極為感動:“如果藝術家不為自己出生過的土地吶喊,聲音是沒有根的。”

所以,他厭惡了去塑造這些醜陋、愚昧、膽小、罪惡、猥瑣的中國人。世界對中國的瞭解,遠遠少於中國對世界的瞭解。

用正面的角色來弘揚中國文化,已經是刻不容緩。2001年,王洛勇回國。兜兜轉轉,百轉千回,2018年,終於在《虎嘯龍吟》中,把諸葛亮的形象推向世界。

“中國有這樣的人物?”

“當然。”

名如其人。王洛勇的“勇”,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幾次關鍵時刻,都極具勇氣。比如當年好好的上戲老師不做了,鐵飯碗不要,直接去了美國從頭打拼。而好不容易熬到了“百老匯華裔第一人”,又是一個筋斗雲,騰雲駕霧回了國。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西貢小姐》

然而回國以後,王洛勇發現,久違的祖國有些陌生,80年代離開,20世紀初回國,中間一段是空白。“就像是剪接上的一樣,好多事都看不懂了”。

而最不習慣的,當屬國內的衛生問題。拍戲的時候,有幾次在農村上廁所,簡直要了命。而劇組扔垃圾的習慣,更是讓他沒法適應。開始覺得自己“挺矯情”,後來乾脆不管了,看到了垃圾就撿。

王洛勇調侃自己,這叫“被資本主義的香風吹迷糊了”。

“回來以後,從工作到生活起居,甚至如何跟人打交道,都要從頭學起,還有好多小事都得調整。在國外習慣了說謝謝,回國以後有人就說我特虛偽,說我怎麼老跟人說謝謝,咱倆認識好幾天了你還謝謝?我說哦,謝謝你告訴我。”

李安曾評價王洛勇,說他是個“生不逢時的演員”。

之所以說“生不逢時”,是因為要找一批像他這樣既懂中文又懂英文的演員,無論是在美國還是中國,都很難湊齊。即使像李安這樣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大導演,也不得不服從中國市場。李安給王洛勇提醒過,在很長時間內,他的能力有可能不會被國內製作人看好,要做好心理準備。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被李安這樣一說,王洛勇也曾很煩惱。但這種擔憂很快消散,因為他發現了自己“最能做的是什麼”。

“我可以教書啊,我可以把我這些橫跨東西的知識,傳承給年輕學生,來培養中國的下一代,來彌補李安曾經講過的,兩邊都找不齊的這種演員生態。當時想,我是千人計劃和上海東方學者的獲得者,國家給我這麼大的榮譽,我應該對得起這個稱號。我就說回到上戲教書吧。

我這輩子可能當明星是有限的,或者做最好的演員也會打折扣,機會不會都到我身上來,但是如果我教書,我可能會教出更多的好學生。

3

當年上戲畢業後,王洛勇就留校當老師,後來在麻省藝術學院、威斯康星大學教戲劇,現在又重新回到上戲任教。如今的王洛勇,除了拍戲,剩下的時間全部用在教學工作中。很快他就發現,國內國外的表演系學生差距太大了。

“最讓我痛心疾首的,是這些學生的毅力太差,練基本功沒有耐心,讓我非常痛苦。我在國外學的戲劇教育,在美國也教了很多年的書,來自美國、歐洲、南美的學生,從沒有過遲到、作弊,然而這些情況是經常會在國內出現的,很是讓我痛心。”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虎嘯龍吟》

除了專業課輔導,王洛勇甚至開始彌補學生們家庭、中小學教育上的缺失:“這方面做了最強的調整,小學、中學、家庭沒有輔導好的習慣,我們要儘快給糾正,讓他們做好職業的準備,否則他們最多以後只能在中國劇組演演戲,世界的劇組合作不了的。世界迫切想了解中國,所以我希望中國有一支懂得世界文化的演藝團隊,能帶著人類共同有的美好品德走進去,否則永遠會被恥笑的。”

比較讓他欣慰的是,目前市場上對這幾屆學生的反饋相當不錯,甚至對在校生都開始“預定”,但他知道這些遠遠不夠。除了上戲,王洛勇還在全國各地授課,但每次得到的反饋是,講的東西很好,但實現不了,尤其在中國劇組,百分之一都用不到。

“我說不怕,好的東西就得講,你看諸葛亮的好東西憋了一千八百年,90後的孩子不是照樣擁抱它嗎,所以我在想我應該多做一些這樣的工作。”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虎嘯龍吟》

越往前走,越覺得任重而道遠。國外的演員,畢業於哈佛、耶魯、牛津、劍橋這些世界一流名校的大有人在。一位優秀的演員的培養,應該在入學之前就開始了。王洛勇發現,國內的早期教育太落後了,考上戲的學生入學前,“能讀完一整本劇本的考生幾乎沒有”,但是在美國招生,讀上50部整本劇本的,“大把抓”。

“這就是我們的早期教育,對閱讀不重視,孩子對戲劇文學作品接觸的太少。家庭不瞭解,社區不瞭解,學校老師不瞭解,甚至到了大學,教他藝術技能的老師都有可能不瞭解。所以我們只是在傳承技術,而人文修養的培養,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對民族文明的態度,這樣的訓練太少了。

身為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中心主任,王洛勇完全知曉學生畢業以後為什麼紛紛轉做影視演員,也表示理解:“就是分配不公平,拍一部電視劇得到的錢和拍一部話劇得到的錢差異太大,另外在今天中國的文化消費概念裡面,走進劇場成本太高,花那個錢不如吃火鍋,吃海鮮。”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簡·愛》

他給我們算了筆賬:“比如我在國家大劇院演的《簡·愛》,七點半開始,最便宜的150元,最貴的690元,買票加上停車,看完演出再吃個夜宵,一晚上就得五六百,對於普通工薪階層可能會覺得吃力。但百老匯票價跟全國平均工資相比,這個比例就會低很多。現在文化市場很混亂,沒有監督機制,你看美國二三十年代經濟大危機之後,有很長時間也是這樣,所以中國也要經過多方面鼓勵、調整、監督。現在我們在上戲,經常請外國專家來講課,讓我們的學生有這樣的市場意識,

說不定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就是國家文化部門、國內文化企業的領導幹部,所以現在我們給他們裝的東西越多越好。

4

王洛勇也痛斥現在的唯顏值論,認為“我們的外觀主義已經到了一個極端病態的時代”。

“現在招演員都是憑長相,全都是高個兒,小瓜子臉,我說咱們不是招模特,國外胖演員多了去了。但在國內,中年女演員基本沒有戲演的,體重多一點的演員也很艱難。但像國外Hairspray裡那個胖丫頭,人家都有戲可演的,我們這兒沒有的。”

王洛勇一言以蔽之,之所以有種種亂象,原因就是“我們不自信到極點”。而荒謬的是,因果循環,亂象導致的結果,是讓大家更加不自信。演員的思想、品德、修養不被今天的購片人看重,大家重視的,一定是“幾眼皮的眼,瓜子般的臉”,而生活中的真人各有差異,高矮胖瘦各有不同。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虎嘯龍吟》

“全都整成一樣,跟機器人有什麼區別?機器人才按標準生產,活人就得有差異。”

差異就是美——這一點在西方演藝教學中非常清晰。所有的學生進來都是公平的,是自信的,是被鼓勵的,而我們的大環境裡面,只有漂亮的人是被寵愛的。

“包括我們的廣告是很病態的,勞動人民的形象是沒有的。在國外,一二線演員拍廣告是被人笑的,而我們這裡經濟獎賞更豐厚,當然可能大家也需要些資本積累。”

王洛勇呼籲大家,不等於今天流行的就是最好的,好東西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大家需要有耐心,還開玩笑說:“和我一樣不自信,對自己形象不滿意的人,覺得自己各方面還有差距的人,咱們是一樣的,我覺得咱們應該相互鼓勵。”

然而,作為曾經的郭靖大俠,王洛勇並不贊成過多的武俠文化輸出,也不希望有太多武俠元素在西方的舞臺、銀幕上呈現。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神鵰俠侶》

王洛勇告訴我們,在百老匯一直有個說法:能羅曼蒂克的法國人,能神秘勇猛的是意大利人,有修養的是英國人,有探險、創新精神的是美國人,神秘不可測的是日本人,而不管到哪兒有錢就去賺、啥規矩都不講的,是中國人。

“為什麼會這麼分?因為我們的作品太多這樣的人了。所以我認為中國的戲再出去,就不要只做拳打腳踢、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中國人,這個正好套進了中國威脅論,讓人感覺我們就是沒文化,沒法溝通。所以中國應該多些諸葛亮這樣的戲,忠誠守信,有責任感,有契約精神,忠貞不渝,全世界聽到這樣的故事都會感興趣,看到這樣的人都會去交朋友的。”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虎嘯龍吟》

今年的平安夜,就是王洛勇老師的六十歲生日。回憶起在美國的幾年,王洛勇表示,絲毫沒有“普天同慶”的感覺,過生日總是很孤獨,因為聖誕節放假,大家紛紛回家過節,只剩他一個人無家可歸,只能到中國城吃碗麵條。後來老師聽說了這種情況,特意把12月所有的生日集中到1號,提前為他過生日。

眼看已到耳順之年,王洛勇表示,這是個感謝母親的日子,沒有必要“自鳴得意”。而且,每次一到生日,反而倍感失落,覺得好多事沒有做成。尤其有著“千人計劃專家”、“東方學者”的榮譽稱號,“希望能幹多長時間就多長時間,把學到的東西貢獻給祖國,所以沒有退休這一說。

不退休對他來說,真是再好不過了:“不管是我自己的演藝事業,還是教學工作,都能多做一些,此外,希望能更加實實在在幫助弱勢群體。我剛在貴州拍完脫貧的故事,村支書帶領鄉親們,堅持了三十多年在家鄉種樹,克服當地的氣候地理環境,逐漸依靠農作物脫貧致富。我時常在想,中國還沒有到一個享樂的時代。

從北京出發,到地方上走走看,真正需要幫助的地方蠻多的。所以用文化知識也好,獻策獻計也罷,或是公眾人物在平臺上呼喊,大家應該多做一些幫助中國發展的事。所以,為了讓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每個人還得繼續努力工作,包括我。

“諸葛亮”王洛勇:中國演員在國外,根本撈不到好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