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巨头”亚马逊的中国之惑,谁来为失败的本土化买单?

“亚马逊在很多市场都是数一数二的,唯独中国……”亚马逊中国员工Mathew像个典型的西方人一样两肩轻轻上耸,瘪了下嘴巴,又将咽下的后半句吐了出来。“我们内部一提到做不好的中国,都一脸复杂。”

今年是亚马逊进入中国的第14年,但与总部蒸蒸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区愈发缄默无闻,市场份额从辉煌时的20%跌到0.6%,2017年连核心品类图书都亏损了50%。甚至由于效益太差,亚马逊中国去年干脆取消了年会。

“电商巨头”亚马逊的中国之惑,谁来为失败的本土化买单?

作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巨头,亚马逊曾想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也努力了14年,最终和其他美国互联网巨头一样还是失败了。2017年财报显示,亚马逊全年净营收为1778.7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净利润30.3亿美元,同比增长28.9%。凭此,亚马逊市值还一度冲到7800多亿美元。但中国区的份额却被淹没在美德英日之后的“其他”队列里,对亚马逊营收的贡献度忽略不计。亚马逊近两千亿美元的净营收中,有九成来自北美大本营。

”在中国市场上,如今亚马逊所占的市场份额已从辉煌时的20%跌落到0.6%,大好河山是阿里巴巴和京东等本土互联网巨头的天下。

在此背景下,去年以来亚马逊中国全面大收缩,运营团队从2000多人压缩到不足1000人,总体人员下降超过50%。同时,仓库面积也比2016年减少50%,到2018年底将进一步压缩成只剩北京、昆山和广州三个城市。

“电商巨头”亚马逊的中国之惑,谁来为失败的本土化买单?

亚马逊仓库面积减少50%


亚马逊在中国的大败局,有一点绕不开,就是和其他美国互联网公司一样,他们在中国的本土化不够彻底。

2004年亚马逊收购卓越网

收购卓越网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10月1日,在没有任何过渡的情况下,亚马逊对卓越网进行大刀阔斧改版,版面风格完全效仿亚马逊,采取全球统一的模式,目的是节约成本,Mathew解释说:“这是一家全球化公司,做出来的东西最好是全世界都可以用的,这样最省cost(成本)。”

这意味着亚马逊中国没有独立性,它的命门在总部。“早期亚马逊中国网站不准修改任何地方,内部要求即使是一个意大利人来中国,就算不懂中文,看着button(按钮)就能买东西。”Mathew哭笑不得,“这多扯,哪有那么多意大利人来中国。”

2011年“卓越亚马逊”全面替换成亚马逊中国,时任CEO林汉华说,以后亚马逊中国在全球市场将扮演运营中心,而非决策中心。

作为一个运营中心,亚马逊中国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也很难制定出灵活的市场竞争策略。拿亚马逊一向引以为豪的大数据分析说,中国不被允许单独设计一套系统,只有资格调试参数,但是不同市场的SKU、促销节点等是千差万别的。

“没有单独系统的后果是销量预期不准,有一次预测错了,导致库房积压了大量大闸蟹、月饼这种有效期非常短的商品,特别惨。”Mathew语气里带着惋惜,“就算为了中国独有的双十一,也应该设计一个专门的系统啊。”

“亚马逊中国的衰落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对中国市场不够重视。”某家居品牌的电商负责人李晓华说,“对比亚马逊的详情页和淘宝的详情页,你会很感慨。中国人的习惯和国外有很大差异的。”亚马逊整体简洁、克制的产品风格和淘宝的热热闹闹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中国顾客选择了后者。

“电商巨头”亚马逊的中国之惑,谁来为失败的本土化买单?


亚马逊最后的体面所在,亚马逊中国新任总裁张文翊上任以来频频在出口卖家招商会议上为亚马逊站台,截至目前亚马逊在中国推出的全球开店项目已向中国卖家开放了11大国际站点,帮中国卖家做全球生意。

2017年财报显示,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卖出的商品数量首次超过了自营,其中全球开店项目全年增长50%,中小跨境卖家的交易额占第三方总量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全平台交易额中跨境中小卖家贡献度超过12%。

“亚马逊上的中国出口卖家是一群默默做贡献的羔羊,里面藏着很多凶狠的狼。中国外贸卖家的供应链管理和电商运营能力是其他地区卖家难以比拟的。”跨境阿米show创始人程桂良如是形容。

距离刘强东的断言已过7年,亚马逊还在,Mathew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即便收入下降或者赔本经营,亚马逊也不会撤出中国,“贝索斯是一个眼光长远的人,亚马逊想做的是全球生意,不同国家站点的货物可以互相调配,短期内中国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可以向外输送资源。”

“有一天,它可能重返,哦,也不能说重返……”Mathew喃喃憧憬。他说,其实亚马逊员工常常对比谷歌,聊以自慰,“你看,我们至少还在呢。”虽然亚马逊中国电商大溃败,但是截至目前依然存在着一波“死忠粉”,他们钟爱亚马逊的简洁设计,明码标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