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互補”創造生態奇蹟

“水光互補”創造生態奇蹟

踩著時代的鼓點,改革開放40年來,青海各族人民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改革紅利彌補發展短板,各領域改革統籌推進,生態文明、醫藥衛生、司法體制三大“國字號”改革試點取得重要進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放、管、服”改革成效明顯,農牧區綜合改革持續深化,對口援青省市合作交流日益廣泛,青洽會、環湖賽等重大活動影響力不斷提升,改革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開創了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新局面。

  從即日起,本報開設《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欄目,集中推出一批稿件,反映青海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成就和積累的實踐經驗,進一步激勵青海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勇敢開拓,抓住機遇謀發展,求實創新促和諧,將改革進行到底,共創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輝煌的明天。敬請關注。

“水光互補”創造生態奇蹟

裝機850兆瓦水光互補光伏電站。 (資料圖片)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長途跋涉中,黃河水以其磅礴的氣勢,在路經高山峽谷之時,咆哮萬里,觸動龍門,形成水能開發的黃河上游黃金水道,這天造地設的優勢孕育了一座座水電大壩,也造就了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龍羊峽,則是這一座座雄偉大壩裡的一員。

塔拉灘,位於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以南十幾公里處,曾經荒漠沙地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然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通過這條大河、這片荒漠,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在全球開創了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協調運行的先河,這也使青海省和國家電投光伏發電產業走在了世界前列。

順勢而為,太陽能光伏產業前景可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這個被譽為“中華水塔”的地方,孕育了黃河、長江、瀾滄江,在這些江河中,以青海境內的黃河上游水電資源尤為豐富,居西北之首,國內第五,是我國的重要水電基地之一。

青海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是全國太陽能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條件最優的地方,尤其是柴達木盆地、共和等地,年輻射總量大於6800兆焦耳/平方米,是太陽能資源的“聚寶盆”。

充足的陽光,廣袤的大地,為青海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為此,黃河公司抓住新能源發展的有利時機,積極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目前已成為全國首個併網光伏電站容量突破一千兆瓦的發電企業。”黃河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謝小平說,探索新模式,創造新理念,開發新技術,實現新能源發展規模質量齊頭並進是公司的最終目標。

眾所周知,光伏發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因光伏發電具有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導致其曾一度被電網“拋棄”。謝小平說,水光互補解決了光伏發電的棄光難題。全球最大的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的實施,推動了國際大規模水光互補技術的發展,為正在實施的全球首個1000兆瓦的水光風多能互補光伏電站項目建設奠定了基礎。

實現水電與光伏發電的完美結合

作為目前增速最快、倍受追捧的清潔能源,光伏發電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政策支持和發電企業的青睞,但是其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卻總是牽絆著發展的步伐。

2013年至2015年,黃河公司“水光互補”的提出和實施,則攻破堅壁,譜寫了水光奇蹟。

2013年,黃河公司提出“水光互補”概念,並建成龍羊峽水光互補一期320兆瓦併網光伏電站;2015年,裝機850兆瓦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全部建成併網發電。“水光互補”技術實現了水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快速補償的功能,解決了光伏發電的安全併網問題,填補了國際大規模水光互補關鍵技術的空白,為我國清潔能源提供了互補的新型發展模式。

黃河公司新能源系統集成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輝解釋說,裝機850兆瓦的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作為龍羊峽水電站的“編外機組”,通過水輪機組的快速調節,將原本不穩定的鋸齒型光伏電源,調整為均衡、優質、安全,更加友好的平滑穩定電源。李輝說,通過水光互補,龍羊峽水電站送出線路年利用小時可由原來設計的4621小時提高到5019小時,極大地提高了水電站送出線路的經濟效益。

數據顯示,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一年可發電14.94億千瓦時,對應到火力發電相當於一年節約標煤18.35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8.09萬噸,二氧化硫1560.26噸,氮氧化合物1358.34噸。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效益。

通過一條大河、一片荒漠,建成世界最大的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實現了水電與光伏發電的完美結合。2016年11月,通過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江蘇用上了青海電,實現了青海清潔能源首次跨區外銷。

環保理念紮根高原,生態建設深入人心

“這裡以前全是荒漠沙地,自從發展光伏產業後,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共和縣鐵蓋鄉哈汗土亥村村民馬生興說,做夢也沒想到還能在光伏板下繼續從事“老本行”。

當沙漠遇上光伏,生態保護的理念已融入其中。通過種植鹼草、固沙草等植物進行光伏支架型式研究,使光伏板下的風速減小了50%以上,蒸發量減少了30%以上,水源涵養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為了減少日益生長的草場對光伏發電的影響,公司還蓋起了羊圈,吸納當地貧困戶養起了“光伏羊”。

在光伏電站建設中,將生態保護的理念融入其中,不僅提高生態自我恢復能力,而且改善了項目區生態環境。所有這些,無不凝聚著黃河公司所有幹部職工紮實幹事拼搏創業的心血與智慧。

環保理念已經紮根高原,生態建設日益深入人心。黃河公司在光伏電站建設時堅持“兩不”原則——不大面積破壞植被,不在支架上焊接。同時堅決禁止現場焚燒垃圾。

水光互補工程建設初期,在與施工單位簽訂合同時,黃河公司專門將環境保護條款寫入其中。施工單位同共和縣有垃圾處理資質的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將現場垃圾進行回收,統一處理。施工中採取在現場開挖後將土回填播撒草種的施工方案,將現場破壞程度降至最低,草場經過一年的生長修養期,原有地貌得到恢復,有效保護了草場生態。

今天,置身於塔拉灘,彷彿置身於一片片“藍色海洋”,在這裡,清潔能源將無盡的光能轉變成電能,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在這裡,昔日的戈壁荒漠變身綠色草場,綠色讓塔拉灘的一切充滿生機和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