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立冬:尋找冬之味

一股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冷空氣,踏著“立冬”的步伐來了。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7日,冷空氣繼續影響北方地區,內蒙古中東部、東北地區、華北、黃淮等地氣溫普遍下降4~6℃;9日至10日,受另一股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地區將自北向南出現一次降溫和降水天氣過程,其中長江中下游沿江及其以北地區降溫6~8℃,局地降溫可達10℃以上。

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是詩人眼裡冬天到來時的景象。而氣象學上對進入冬天的標準,是“日均氣溫連續5天低於10攝氏度”。如果按照這個尺度,中國從南到北陸續入冬的時間跨度可能要持續一兩個月,有些地方如海南等地則幾乎根本與冬天無緣。

不過,無論東南西北的人們,有一點是步調一致的——在立冬節氣這一天,大家都會想辦法吃點什麼“補一補”,用美食撫慰一下心靈。

7日立冬:尋找冬之味

所以,相比其它節氣,立冬在人們的生活裡更具有共同的儀式感。明清時的皇帝要率領文武百官去地壇祭祀,行“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農民們則習慣在這一天到土地廟、龍王廟祭祀,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冬者,終也。在四季鮮明的東部溫帶季風區,立冬不僅僅代表寒冷冬天的到來,也意味著農業生產進入“收官”期,再待來年的新一輪耕種。這時東北逐漸天寒地凍,人們開始“貓冬”;華北秋糧已收,冬小麥也播了種、冒了小綠芽,第二年開春才開始起身拔節繼續生長。即使江南一帶,隨著氣溫降低,油菜等作物生長變緩,農民們也不像其它時候那麼忙了。

秋收,冬藏。藏什麼?自然是秋天的收穫。在經歷一個夏天的熾熱陽光和雨水滋潤後,農作物紛紛成年,孕育的果實在秋天終於成熟。新麥磨成麵粉蒸出噴香的饅頭,新稻去殼煮出油亮的米飯,沉甸甸的穀穗變成金黃粘稠的小米粥,蘋果桔子柿子各式水果保存了夏天的味道,板栗瓜子被烘炒時半條街都是它們魔性的味道。

很久以來這些正是當地、當季的味道,不像現代人隨時可以在超市裡買到的那些“不正經”的、季節模糊的農產品。在日月盈昃、週而復始中,在對風調雨順的希望和持續不斷的付出中得到收穫,曾經是人們對食物的基本理解。但如今的食物,除了少數幾種如粽子、月餅外,幾乎都與風俗習慣不再有關係。

人們被現代農業和食品工業寵壞了。儘管許多人對綠色革命以來以化肥農藥為代表的農業技術和規模化的經營模式持有深深的懷疑,質疑食品工業各種“魔術”般讓食物更美味、更耐貯、更便於抵達全球各個角落的“法術”,但其實這些都不算什麼問題。真正的問題,是食物所帶來的幸福感沒有那麼強了。

7日立冬:尋找冬之味

譬如餃子。就像京劇一樣,餃子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中國文化,地不分南北,都有餃子這種食物形式。如廣東的蝦餃、上海的鍋貼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四川的紅油水餃、陝西的酸湯水餃、東北的大餡水餃等。不過,把餃子和年節時令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主要還是在北方。

這種北方人最喜愛的食物之一,正是立冬時人們用來“過節”的飲食習俗之一。其實,餃子並不只是“冬之味”,一年四季人們都有吃餃子的“由頭”——

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寒天,吃餃子;

頭伏餃子二伏面——一年中最熱的入伏天要來了,又吃餃子;

上馬餃子下馬面——有朋自遠方來,以面迎賓、以餃子送客;

遊子身在異國他鄉,小聚時也往往是包一頓餃子大家分享,而絕不是用西紅柿炒蛋來糊弄。

過年吃餃子、過節吃餃子、親友相聚吃餃子、一家團圓吃餃子。你在南方雞鴨魚肉,我在北方餃子就酒。麵粉和菜肉以一種“內斂”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餐桌,被調和的五味只有在被咬開那一刻才真正漾在口鼻、安撫身心,這是中國人的飲食哲學和處世之道。

如今的餃子,味道也許還是同樣的,但江湖地位已經消亡,不再承載太多美味之外的意義。食堂有餃子、叫外賣可以送餃子,頂不濟還有冰箱裡的速凍餃子可以打發腸胃。吃頓餃子, 已是尋常事。

這種對食物滿足感的消褪,其實並不只是體現在餃子上。經過科學家們不斷的品種改良,如今蔬菜水果的品質相較以往,總體上講提升了許多。而主食方面,高筋低筋等專用小麥品種的推廣、梗稻在東北地區的大量種植,也提高了人們的飲食口味。至於肉的香味,其實主要是缺油少鹽年代對肥肉、脂肪的孜孜追求。

7日立冬:尋找冬之味

上世紀九十年代起,農產品市場流通大格局開始形成,蔬菜水果和畜禽水產養殖佔據農業“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位。新世紀以來的十多年,優勢種植區域和規模養殖業的擴大、日光溫室和倉儲物流設施的大量建設,使農產品週年均衡供應能力比以往更是有了史無前例的飛躍。

曾經,冬天的味道是醃鹹菜、漬酸菜、曬乾菜和冬貯蘿蔔大白菜,以及過年時才可以吃的臘肉香腸燻魚。如今,人們的飲食結構受季節影響越來越小,選擇性越來越多。冬之味,已經化作四季的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