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活得最痛苦的是这类孩子!你还在这样做?

十年后活得最痛苦的是这类孩子!你还在这样做?

周末带小笑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里有个三岁的小男孩,名叫当当。朋友特别热情,我们进门刚落座,她就把当当的玩具箱拖出来,让小笑随便玩。别人家的玩具就是好玩啊,眼看着小笑看得眼花缭乱,一脸喜色。突然,旁边伸出来两只肥嘟嘟的小手,拖着玩具箱就往回走。一边走一边说:“介系我滴,介些都系我滴。”(这是我的,这些都是我的。)

“当当,把玩具放这给哥哥玩。”朋友发话了。

“介系我滴。”当当指着玩具说。

朋友说:“可是你得跟哥哥分享啊。”

当当坚持:“我不,介系我滴玩具。”

朋友说:“家里来客人了,小主人就得要分享啊。”

可是当当还是不同意。

朋友可能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就批评当当:“你怎么这么小气?这样的孩子谁会喜欢?拿过来,给哥哥玩!”

孩子还是死死地抱着他的玩具,难过地低下了头。

我赶紧说:“当当你喜欢玩捉迷藏是吗?哥哥最会玩捉迷藏了,你们一起玩吧。”

两个孩子都特别喜欢捉迷藏,不一会儿就已经玩得不分彼此了,再过一会儿,两个小朋友自然而然地玩起了刚才还不愿分享的玩具。

十年后活得最痛苦的是这类孩子!你还在这样做?

经常会有读者问我,“我家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不愿意分享?”而且,越小的孩子的妈妈对这方面就越在意,越焦虑,越执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提前焦虑孩子将来可能变成自私的人,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是希望孩子在外人面前,能够表现出良好家教的私心考虑。

可是我想问的是,孩子为什么必须要愿意分享呢?那些愿意分享的孩子,有多少是真正能够体会到分享的乐趣,又有多少只是迫于大人的压力而一次一次“被分享”?

对我们大人来说,我们有没有不愿意分享的东西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愿意分享职位,不愿意分享爱人,也不愿意跟亲人以外的人分享金钱,我们不愿意分享的东西太多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和小孩子的玩具根本没有可比性,这些东西都太重要了,当然不能分享。

可是评判重要的标准到底在哪里呢?

是谁来界定重要或不重要呢?其实,重要的标准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里。我们所不愿分享的东西,在孩子看来,远没有他心爱的玩具重要。孩子不愿意分享的玩具,在我们看来,也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不要忘了,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最最需要捍卫的就是爸爸妈妈的爱和属于自己的玩具啊!

何为分享?我想,分享这个词应该是快乐的、温暖的,是能从心里感受到愉悦和心灵滋养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给予,而不是为了面子或迫于压力而做出的妥协。

天津港爆炸的时候,有很多网友跑去马云微博底下留言:“为什么不捐款”,“首富就应该捐1个亿”,“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宝了”……

你有钱,你就该捐款,你钱多,你就得分享。不然,你就是自私,就是没有良心,就是道德败坏。

这是什么神逻辑?

而我们家长,却也如出一辙地用道德给“分享”套上枷锁,用来逼孩子就范。

“快分享,不然就是小气鬼”、“不分享不是好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太自私了!”……这一顶顶大帽子扣下来,孩子都错乱了:这不是我的东西吗?“我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的”为什么一定要变成“大家的”?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会进入物权敏感期,也就是所谓的“我的我的全都是我的”小霸王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会下意识地护着自己的所有物,不肯和别人分享,有时候甚至是父母也不行。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而且非常宝贵,如果处理得好,孩子将来会拥有清晰的人际界限,懂得尊重别人,也敢于表达自己。所以家长在这个时期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过早的要求孩子分享,因为它只会伤害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十年后活得最痛苦的是这类孩子!你还在这样做?

分享是有技巧的,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

一、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自私”行为。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理解孩子的“自私”行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她自私、小气,这样的标签会被孩子内化为“我就是自私、小气的人”,而逐渐无意识地朝着这方面发展。

二、交换和轮流玩。对于小一点的孩子,与其一味要求他们去分享,不如教给他们具体的解决办法。比如说设定时间轮流玩,以及与别人换着玩。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我们要一遍遍地告诉他们规则和秩序。交换和轮流玩,不仅能让孩子解决当下的困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慢慢体会到大家一起分享的乐趣。当孩子自己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自然而然就会乐于分享。

三、发展同理心。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就是换位思考,是情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加入同理心的培养。在分享的问题上,我们可以这样问:“小朋友如果把所有的玩具都自己玩,你开心吗?”孩子肯定会摇头,然后再告诉孩子“所以如果你自己霸占玩具,别的小朋友也会难过的啊”。教孩子将心比心,孩子长大后,就更能理解别人的做法,减少误会和冲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分享的时候,大家一起玩其乐融融,独占的时候,会遭到反感、疏远。让孩子体验这两者产生的不同感受。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让孩子自己感受,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家长自作聪明地引导:“看,小朋友们都不跟你玩了吧”。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为了逃离难堪的处境,而停止内省思考,变为外向反击:“不玩就不玩,我还不愿意跟他们玩呢。”

五、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想让孩子分享,就多鼓励孩子的分享行为。鼓励也有技巧,不要说:“你愿意分享玩具,我太高兴了”,因为此时的焦点应该放在“分享”让他感觉好,而不是让我们感觉好。可以这样引导:“和大家一起玩玩具,很开心吧?”

六、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孩子们发生玩具之争,家长不要第一时间冲到前面。很多时候,孩子是可以通过协商、合作来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也是他们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七、尊重孩子,不强迫孩子分享。强迫分享会阻碍“分享意识”的健康发展!只有得到足够尊重的、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孩子,在感到安全的时候,才会开始愿意分享。

有时候小朋友到我们家玩,会问我,笑笑妈妈,我可以玩这个玩具吗?我从来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告诉他:“这个玩具不是我的,是笑笑的,你去问问他吧。”得到尊重的小笑同学也会很爽快地回答“随便玩”。

但即便到现在,小笑同学也还是会有一些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但孩子无论是出于喜爱玩具本身,还是因为环境或心情的因素,就是不想分享,我都不会强迫他,而是教会他如何礼貌回绝。

我们身边已经有太多习惯性“Say Yes”的人,他们不懂拒绝,不敢争取,幸福感一点点被蚕食却无力自拔。我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有一天也丧失了“Say NO”的能力,变成一个自己痛恨的“老好人”。

如果孩子真的不想分享,希望你能蹲下来,抱抱他的肩告诉他:“没关系,你可以不分享的。”

感谢你来,如果喜欢,请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