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進攻中歐維也納城的失敗為什麼是土耳其人從進攻轉入防禦的開始?

用戶60254379144

先從戰術和武器裝備上來講,1683年維也納圍城戰失敗標誌著奧斯曼帝國自15世紀中葉(從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算起)以來橫掃歐亞非、屢試不爽的“大兵團碾壓式打法”(跟人海戰術還有些區別)走到了盡頭。

想當年帝國鼎盛時期,奧斯曼軍隊動輒數十萬重兵壓境,經常嚇得歐洲對手還沒打仗就膽戰心驚——1683年維也納被包圍前夕,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一世也一度被嚇得扔下首都軍民自個先溜號了。

但問題在於,奧斯曼軍隊曾威震3大洲的炮兵16世紀時就已落伍,而今要對付歐洲發展成熟、功能完善的稜堡防禦體系更是好比“螞蟻啃骨頭”。十幾萬奧斯曼大軍進抵維也納城下後,用大炮轟了快2個月也沒佔到什麼便宜。隨後改為挖地道,準備爆破城牆打開缺口衝進去,結果讓城內守軍發現也挖了條地道加以反制,戰局又一次陷入僵持。

到頭來,土耳其人也沒招了,只能繼續長圍久困打算把奧地利人都困死、餓死。就這麼折騰了將近3個月時間,經過教皇緊張協調,10年前曾大敗奧斯曼軍的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統領援兵趕到,奧斯曼軍苦戰不支大敗而歸。

維也納之戰表明,奧斯曼帝國除了兵力稍佔優勢外,在戰術、火力、官兵素質等各項要素上已全面落後於歐洲。起碼在騎兵方面,土耳其人已經敵不過波蘭翼騎兵。

以炮兵為例,1453年奧斯曼軍隊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口徑巨炮將重達半噸的石彈重創了君士坦丁堡的堅固城防,從此奧斯曼大炮就成了整個歐洲城防要塞的夢魘。

可是等到維也納之戰時形勢已發生逆轉——歐洲各國汲取30年戰爭的經驗,效仿瑞典模式推行軍事改革,並著力提升火炮技術和加強炮兵建設。當時維也納守軍擁有370火炮,而奧斯曼軍只有不到150門,這還不算後來揚·索別斯基所率援兵配備的火炮。而土耳其人最終敗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設在多瑙河心小島的炮兵群被對手打啞,己方支援火力銳減所致。

第二個方面則存在於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等領域。眾所周知,奧斯曼帝國屬於典型的軍事擴張型強權帝國,對外征伐、掠奪就是歷代蘇丹維持大小封建領主忠誠、轉移內部矛盾的主要途徑,而其內部的工商業力量始終沒能發展壯大進而演變成新興資本主義。

再加上宗教、民族矛盾不斷積累、激化,整個奧斯曼統治集團(包括所謂的土耳其新軍-耶尼色裡軍團)也愈發保守、腐朽,最終變成了一群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清朝八旗軍不也是這樣麼?另外,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開啟也讓之前控制著傳統歐亞商路的奧斯曼帝國收入大大減少。

而維也納之戰的軍事失利一下子引爆了奧斯曼帝國內部積存的各種問題和矛盾,此後近20年間奧斯曼軍被歐洲國家打得節節敗退、失地千里。事情往往就是這樣,老大帝國的“虎皮”一旦被撕破,不僅對手越戰越勇,而且自己人的信心和戰意也會大為衰退,到頭來“戰略轉進”成了習慣還學會了自我安撫:反正俺們帝國版圖遼闊,丟掉給異教徒也不算啥……


網言軍事

維也納圍困戰的失敗,土耳其人不僅僅是轉入了防禦,而是整個奧斯曼帝國從此以後在衰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發不可收拾!其實奧斯曼帝國攻打維也納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1529年圍攻維也納,因為天降大雪導致了失敗。這個是第二次,也是奧斯曼特意為避開大雪而精心準備的一次,要了解問題的真相,我們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前因後果,下面我就來一一講述。

(奧斯曼軍隊圍攻維也納)

1683年維也納圍攻戰簡述

如果說君士坦丁堡是亞歐之間的咽喉,那麼維也納就是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地處中歐腹地,是兵家必爭之地。當時的奧斯曼帝國要想進軍中歐和西歐,維也納是繞不開的一個點,當時的奧斯曼帝國集中了十三萬大軍(號稱三十萬,看來中外都有這個習慣)於1683年7月14日開始圍困維也納,當時的奧地利王室已經全部逃走放棄了維也納,奧斯曼軍指揮卡拉·穆斯塔法·巴沙以為可以輕易得手便沒有立即進攻,而是下令在城下修整了十天。沒想到十天後發起的第一波攻勢很快被堅強的維也納人打退,奧斯曼帝國接連發起波進攻依然不奏效,戰事陷入了膠著狀態,攻城部隊疲乏,但是城中糧食和水也陷入了短缺,如果耗下去,奧斯曼帝國的獲勝幾率肯定更大。就在這時整個歐洲的救世主—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率領的以翼騎兵為主力的七萬神聖同盟軍來了,這一來徹底扭轉了局面,奧斯曼帝國兩頭被堵,到最後直接成了大潰散,維也納之戰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勝利結束,奧斯曼此戰之後卻一步步淪為了“西亞病夫”!


(波蘭翼騎兵)

維也納之戰失敗的原因

1、奧斯曼帝國為了防止1529年的失敗重演,等待了18個月,特意選擇在春天行動,但是18個月的時間也給了哈布斯堡王室們外交和準備時間,他們不停的遊說歐洲各國,使得當時的法蘭克福王國和波蘭立陶宛王國都倒向了自己,大大增強了力量。

2、號稱三十萬的攻城部隊其實只有十三萬人,其中只有五萬人是有作戰經驗的老兵,其餘大部分是作為支援力量,銳氣不足。


3、攻城火炮不足,奧斯曼帝國雖然攜帶了數百門火炮,但都是小口徑火炮,對維也納堅固的城牆起不到什麼作用,因此也難以打開缺口。奧斯曼採用的挖地道戰術也因為維也納城內一個麵包師的恰巧發現而宣告玩完。

3、帝國軍隊到達城下卻沒有立即進攻,而是修整了十天,錯過了最佳機會,最後一拖再拖導致兵心渙散,士氣大挫。

4、在波蘭人來以後戰術錯誤,維也納被圍困多日,即將破城,而作為首領的卡拉·穆斯塔法·巴沙卻下令兵分兩路,削弱了攻城力量,導致最後城也未破還全軍覆沒。


(奧斯曼軍隊攻城圖)

維也納之戰為什麼成為了奧斯曼帝國轉折點

1、維也納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勝利的意義極其重大。奧地利解圍戰的勝利是歐洲各國第一次聯合打敗奧斯曼帝國取得的大勝利,這極大的增強了歐洲人的信心,也促使中東歐各國組成聯軍,這使力量的天平逐漸向歐洲傾斜。

(神聖羅馬帝國地圖)

2、維也納之戰後,奧斯曼帝國在接下來的四年連續遭遇失敗。奧地利人乘勝佔領匈牙利,威尼斯人也直接將摩里亞半島納入了自己的商業帝國,而崛起的莫斯科公國最後則成了奧斯曼人的噩夢,奧斯曼人在歐洲的勢力被逐步驅趕出去。

(全盛期奧斯曼帝國版圖)

3、攻擊維也納本就是奧斯曼帝國最後的掙扎。17中葉,奧斯曼帝國盛極而衰,國內矛盾重重,進軍歐洲是他們轉移矛盾,企圖起死回生的救命稻草,這次慘敗直接讓奧斯曼帝國的復興計劃落空了。

4、維也納之戰加劇了奧斯曼帝國內部矛盾和分裂。此戰之後,穆罕默德四世被逼退位,蘇萊曼二世即位,在16年間奧斯曼換了四任蘇丹,帝國每況日下。碼字不易,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親們不要吝嗇手中的贊哦!有不對和不足的地方還請留言指點,謝謝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