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秒級監控進行mongodb故障排查

摘要: 在我們平時的數據庫使用當中,監控系統,作為排查故障,告警故障的重要輔助系統,對dba、運維、業務開發同學進行問題診斷、排查、分析有著重要的作用。並且一個監控系統的好壞,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能否精確的定位故障,以及是否能正確進行問題修復,避免下一次的故障。

在我們平時的數據庫使用當中,監控系統,作為排查故障,告警故障的重要輔助系統,對dba、運維、業務開發同學進行問題診斷、排查、分析有著重要的作用。並且一個監控系統的好壞,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能否精確的定位故障,以及是否能正確進行問題修復,避免下一次的故障。而監控粒度、監控指標完整性、監控實時性是評價一個監控的三個重要因素。

在監控粒度上,目前很多的系統都只能做到分鐘級監控,或者半分鐘級監控。這樣一個監控粒度,在針對當前高速運轉的軟件環境下,能力已經越來越捉襟見肘。對於一些瞬間爆發的大量異常更是無能為力。而提升監控粒度,帶來的成倍增長的大數據量以及成倍降低的採集頻率,對於資源的消耗將會是極大的考驗。

在監控指標完整性上,當前絕大部分的系統採用的是預定義指標進行採集的方式。這種方式有一個極大的弊端,就是,如果因為一開始沒有意識到某個指標的重要性而漏採,但是恰恰卻是某次故障的關鍵性指標,這個時候這個故障便極有可能變成“無頭冤案”。

而在監控的實時性上——“沒有人關心過去是好是壞,他們只在乎現在”。

以上三個能力,只要做好一個,就可以稱得上是不錯的監控系統了。而阿里雲自研的秒級監控系統inspector已經可以做到1秒1點的真秒級粒度,全量指標採集、無一疏漏——甚至對曾經沒有出現過的指標進行自動採集,實時數據展示。1秒1點的監控粒度,讓數據庫的任何抖動都無處遁形;全量指標採集,給予了dba足夠全面完整的信息;而實時數據展示,能第一時間知道故障的發生,也能第一時間知道故障的恢復。

今天就針對mongodb數據庫,來聊一聊當遇到db訪問超時時,如果利用秒級監控系統inspector進行故障排查:

case 1

之前有一個線上業務,用的是mongodb副本集,並且在業務端進行了讀寫分離。突然有一天,業務出現大量線上讀流量超時,通過inspector可以明顯看到當時從庫的延遲異常飆高

如何利用秒級監控進行mongodb故障排查

從庫延遲飆高,則說明從庫oplog重放線程速度追不上主庫寫入速度,而在主從配置一致的情況下,如果從庫的響應速度比不上主庫,那隻能說明從庫當時除了正常的業務操作之外,還在進行一些高消耗的操作。

經過排查,我們發現當時db的cache出現了飆升:

如何利用秒級監控進行mongodb故障排查

從監控中可以明顯的看到,cache usage迅速從80%左右升到95%的evict trigger線,並且與此同時,dirty cache也有所攀升,達到了dirty cache evict的trigger線。

對於wiredTiger引擎,當cache使用率達到trigger線後,wt認為evict線程來不及evict page,那麼就會讓用戶線程加入evict操作,然後此時就會大量引起超時。而這個想法通過application evict time指標也可以加以印證:

如何利用秒級監控進行mongodb故障排查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當時用戶線程花費了大量時間去做evict,然後導致了正常訪問請求的大量超時

然後經過業務端排查,是因為當時有大量的數據遷移job導致cache打滿,所以在對遷移job進行限流並且增大cache之後,整個db運行也開始變的平穩。

case 2

某日線上一個使用sharding集群的業務突然又一波訪問超時報錯,然後短暫時間後又迅速恢復正常。通過經驗判斷,當時多半有一些鎖操作,導致訪問超時。

通過inspector,我們發現在故障發生時刻某個shard上鎖隊列很高:

如何利用秒級監控進行mongodb故障排查

所以基本印證了我們之前對於鎖導致訪問超時的猜想。那麼究竟是什麼操作導致了鎖隊列的飆升呢?

很快,通過對當時命令的排查,我們發現當時shard上的鑑權命令突然飆高:

如何利用秒級監控進行mongodb故障排查

而通過查看代碼,我們發現,mongos到mongod雖然使用keyfile進行認證,但是實際也是通過sasl命令的scram協議來進行認證,而這個在認證的時候會有一個全局鎖,所以當時瞬間大量的鑑權導致了全局鎖隊列飆升,然後導致訪問超時

如何利用秒級監控進行mongodb故障排查

所以,最後我們通過改小客戶端的連接數,來減少這種突然激增的鑑權產生全局鎖導致超時。

通過以上兩個case,我們能看到,足夠小的監控粒度,足夠全面的監控指標項,對於故障發生的問題排查有多麼重要,而實時性,在監控牆場景下的作用也十分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