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髮妻孝賢皇后為何華年早逝?原因是:心太累,內傷太重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當乾隆一行人東巡泰山之際,隨行的孝賢皇后在濟南突然發病。

為此,乾隆急令北返,但一行人剛走到德州,孝賢皇后即告去世。

據記載,孝賢皇后臨死前,皇太后鈕祜祿氏親自來其船上看視,“悲慟良久”。然事已如此,悲亦無用,孝賢皇后最終棄屣仙逝。

事後,乾隆命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奉皇太后御舟緩程回京,自己則留在德州料理皇后的喪事。

乾隆的髮妻孝賢皇后為何華年早逝?原因是:心太累,內傷太重

次日,乾隆將皇后去世之事佈告天下,其中稱:

“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來誠敬皇考,孝奉聖母,事朕盡禮,待下極仁,此亦宮中府中所盡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內佐,痛何忍言!

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況皇后隨朕事聖母膝下,仙逝於此,亦所愉快。一應典禮,至京舉行。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當晚,乾隆又做輓詩:

“恩情廿二載,內治十三年。忽作春風夢,偏於旅岸邊。

聖慈深憶孝,宮壼盡欽賢。忍誦關雎什,朱琴已斷絃。

夏日冬之夜,歸於縱有期。半生成永訣,一見定何時。

褘服驚空設,蘭帷此尚垂。回思相對坐,忍淚惜嬌兒。

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絕倫軼巾幗,遺澤感嬪嬙。

一女悲何恃,雙男痛早亡。不堪重憶舊,擲筆黯神傷。”

乾隆的髮妻孝賢皇后為何華年早逝?原因是:心太累,內傷太重

三月十四日,乾隆護送孝賢皇后的梓宮到天津,皇長子永璜率眾官員在此迎駕。

三月十六日中午,孝賢皇后梓宮運至通州後暫安在蘆殿內,在京親王以下、三品以上官員與諸皇子在梓宮前祭酒,舉哀行禮。

當晚薄暮時分,孝賢皇后梓宮抵京,京中文武官員及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官員命婦、內務府佐領、內管領下婦女分班齊集,縞服跪迎。

之後,皇后靈柩由東華門入蒼震門,最後奉安於其生前居住的長春宮。事畢,當日先行返宮的乾隆親自主持哀禮,由皇子祭酒,王以下文武官員俱齊集行禮。

悲痛之餘,乾隆命履親王允祹、和親王弘晝、戶部尚書傅恆、工部尚書哈達哈、戶部右侍郎舒赫德、工部右侍郎三和等總理喪儀。

乾隆還並特別指示,喪事要大辦,典禮要最隆重。

之後,按總理喪儀王大臣等人的奏請,皇帝持服用素綢,九日輟朝;

妃殯以下,皇子、皇子福晉鹹服白布,截髮辮,剪髮;

王以下文武官員,公主福晉、公侯伯男、皇后姻戚等等,俱成服,齊集舉哀;

外藩額駙、王公、臺吉、公主、福晉、郡主及朝鮮等國使臣於服內來京者,亦成服,每日三次奠獻;

另外,諸王以下文武官員俱齋宿二十七日。在此期間,民間禁音樂婚娶,違者重罰。

乾隆的髮妻孝賢皇后為何華年早逝?原因是:心太累,內傷太重

三月二十二日,乾隆下諭賜諡大行皇后為“孝賢皇后”,其中稱:

“從來知臣者莫如君,知子者莫如父,則知妻者莫如夫。

朕昨賦皇后輓詩,有‘聖慈深憶孝,宮壼盡稱賢’之句。思惟‘孝賢’二字之嘉名,實該皇后一生之淑德。應諡為‘孝賢皇后’。”

通常來說,皇后諡號應由禮部大臣初擬,再由皇帝挑選欽定。但這一次,乾隆直接賜諡,一方面是乾隆對孝賢皇后的深情厚意,另一方面也是其中有一則小故事。

乾隆的髮妻孝賢皇后為何華年早逝?原因是:心太累,內傷太重

原來,早在三年前皇貴妃高氏薨逝時,乾隆為其選定諡號“慧賢”,孝賢得知後流淚請求說:

“我朝後諡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許他日諡為‘賢’,敬當終身自勵,以副此二字。”

刑部尚書汪由敦寫祭文時,乾隆還特別指示將這段往事寫入,以償皇后生前之夙願。

其實,從求諡號的軼聞可知,孝賢皇后生前活得累,累在心。她太重視名譽和責任,一生克勤可敬,克職克守,可謂命雖好而福不厚。

在其短暫的生涯中,孝賢牽掛的事太多,自我肩負的責任太重,很可能有自我壓抑的人格傾向,由此生活缺少快意。

也許是太過追求賢德,孝賢皇后僅三十七歲即一病不起,大概是壓抑太久致有內傷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