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陰曆、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是什麼關係?

陽曆、陰曆、農曆、公曆這些詞彙我想大家都聽說過吧?可能大部分人都被搞糊塗了,弄不明白這些曆法究竟有什麼作用。

前一段時間,也就是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想有部分人並不清楚二十四節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今天我就給大家科普一下陰曆、陽曆、陰陽曆這三種曆法的概念以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知識。

陽曆,又稱為太陽曆、公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太陽曆的年近似等於迴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

陽曆、陰曆、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是什麼關係?

陰曆,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為一個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

咱們常講的“陰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而伊斯蘭曆(回曆)才是一種純粹的陰曆。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週,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即我們常說的一個月。

陽曆、陰曆、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是什麼關係?

陰陽曆,是指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陰陽曆以月亮繞地球一週為1個月,並設置閏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迴歸年的天數相符。因此陰陽曆既與月球公轉週期相符,也與地球公轉週期相符。

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但不同陰曆年的天數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陽曆與陰曆之間的天數,於是產生了陰陽曆,即現行的農曆。採用的方法是“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

陽曆、陰曆、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是什麼關係?

二十四節氣就實質而言是屬於陽曆範疇。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黃道)360度,以春分點為0點,分為二十四等分點,兩等分點相隔15度,每個等分點設有專名,便是二十四節氣,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以上依次順數,逢單的均為“節氣”,通常簡稱為“節”,逢雙的則為“中氣”,簡稱為“氣”,合稱為“節氣”。

陽曆、陰曆、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是什麼關係?

古人在編制農曆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誌,即雨水是正月的標誌,春分是二月的標誌,穀雨是三月的標誌。而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迴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箇中氣, 而這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其中的七個月沒有節氣,七個月沒有中氣,因此把沒有中氣的七個月定為閏月。

那麼二十四節氣究竟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

指導農業。從咱們中國自古以來的“經世致用”的觀念,就決定了所有的學問研究要建立在治理國家、實踐運用上來。二十四節氣同樣如此,自從其面世便是作為指導農業的輔助曆法。

算命占卜。在命理學中推導八字時,也會用得到二十四節氣。例如:命理中的“過年”指的並不是正月初一的春節,而是以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立春為界限。

陽曆、陰曆、農曆和二十四節氣是什麼關係?

而陰曆主要表述的是月球與地球的關係。月球作為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其陰晴圓缺的狀態會對地球產生不同的影響。例如:潮汐是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所產生的週期性運動;科學研究部分甲亢患者的病發多發生在月圓之夜;身患精神類疾病的患者多在月圓之夜或者月食時復發。由此不難得知,陰曆在某方面指引著我們適應自然規律,只是科學上一時之間難以解釋罷了。

作為文明古國,幾千年來不斷完善下來的歷法蘊含著大智慧,已經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華夏子孫血液當中。斗轉星移,時代變遷,變得是環境,不變的是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