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學問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6657060825晉風

清代論書曾有云,字如其人,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

書法與學問有相當大的關係,古代書家,無一不是有學問者,大多數書法家都是詩詞歌賦兼精。

學問就是書法的字外功。

字內功是靠練習就可以達到的一種技巧,但是字外功,必須要多讀書,或者學習其他的一些藝術種類,與書法互相滋養,才能使自己的書法變成一種風格。


歷數歷史上所有的名家作品,幾乎都是他們個人的文章。

論書法神品前三名

蘭亭序是王羲之寫的一篇序文。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了紀念他的侄子被害寫的一篇祭文。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是他自己寫的兩首詩。

歷史上的文人墨客是沒有一個不會寫詩寫文的,甚至沒有一個不會畫畫的。


在古代,書法就是文人的遊戲。是文人把書法推向了藝術的高度,他們的書畫中都有一股文人的氣息,學問內涵素養志向等等。

書法,是一種技巧,技巧是很容易到達一種境界的,但是其中的神魂韻,都是需要文化去滋養的。

一個人如果沒有思想,沒有學問,沒有才華,即使他字寫得再好,也是沒有靈魂的,充其量是一個字匠。

當然字匠這個詞兒在古代是貶義詞,但是在今天,算一種褒義詞,因為今天能做到字匠水平的人也很少。

很大一部分寫經體就是有那些落榜的考生,因為沒有官可做,再考還要等下次考試,還要過活,只能去抄書寫經。

因為古人想要考功名,必須要字好,所以抄書寫經這類事情在古人是比較多的活計,大多數人也都能做,算是今天的兼職。

這種字就是典型的有法,而沒有思想,純粹是圖快賺錢。

所以,有文化的書法和沒文化的書法,差別還是很大的。


梁宇航

1.4.3.6 心正則筆正,人品即書品

心正則筆正,人品即書品

儒家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也是一種倫理文化。人格,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尊嚴、品格、價值和道德品質的總和,自然成為儒家最為關注的問題。儒家十分重視人格的涵養、修養和境界的提升,把道德修養視為立身處世的頭等大事。孔子倡導的理想人格標準就是君子,修齊治平,以立身為本。

受儒家這一觀念的影響的藝術,自然和人格、人品有著緊密的關聯。在書法的品評中,常常會由書論到人,也就是把書法的美歸結為書法家人格的美。《易傳》裡提出“修辭立誠”的思想,實際上引發了後來中國美學和藝術精神中一種文品、藝品和人品相統一的觀念。談藝術不能就藝論藝,必須包括藝術家的道德品質、思想修養。也就是說,把藝術品的審美價值的高低,與藝術家的人格修養的高低結合在了一起。

漢代揚雄《法言·問神》雲:“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所以動情乎!”在中國後代書論中,人品與書品關係的祈向,即濫觴於此。唐代柳公權則發展了這一思想,他的“心正則筆正”的名言,以新的命題將人格、倫理與書法的關係聯繫起來。後來,明代項穆在《書法雅言》裡說得就更充分了:

大要開卷之初,猶高人君子之遠來,遙而望之,標格威儀,清秀端偉,飄!若神仙,魁梧如尊貴矣。及其入門,近而察之,氣體充和,容止雍穆,厚德若虛愚,威重如山嶽矣。迨其在席,器宇恢乎有容,辭氣溢然傾聽。挫之不怒,惕之不驚,誘之不移,陵之不屈,道氣德輝,藹然服眾,令人鄙吝自消矣。

看字如看人,在一個君子的道德修養、人品胸次、氣質節操沾溉下的書法,也給人帶來了雍容闊大的審美氣象,即所謂“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項穆語)書相即人心,人品即書品。在這裡,項穆把書法同人格聯繫起來,試圖從主體的角度說明書法美的根源,這是很有價值的。以這樣的眼光來看書法,可以說,是書法其形,道德其魂。

清代朱和羹說:“學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在這裡,書法成為了道德的化身,成為助教化、成人倫的工具,這種書法傳統一直綿延不絕。

不過,書品源自人品,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贊同的人可以舉出很多例子,比如顏真卿、柳公權、傅山等,他們人格挺立,道德光輝,故書法氣象不凡,為人所珍。反對的人也可以舉出很多例子,比如秦檜、蔡京、黃道周、倪元璐、王鐸等,他們人品頹喪、為人不齒,但卻書藝高超。這就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書法的審美價值究竟是由什麼決定的?二是人品究竟對書法產生了什麼影響?

對此,儒、道兩家看法是不同的。在道家看來,藝術是自我性靈抒發的手段,是在現實世界實現精神逍遙的途徑;而在儒家的審美鑑賞中,本身就包含了道德的因素,藝術是載道的工具。儒家的書法欣賞,是一種綜合的欣賞,不僅讀其文,觀其字,還要知其人,論其德。

在儒家看來,筆墨書跡能否得到流傳與是否被人所珍愛,和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修養學識乃至政績聲名都有關係。如果為人正直忠烈,人品為人所景仰,哪怕片紙隻字,後人亦會重金購求,視為珍寶。而像蔡京、秦檜、嚴嵩等大奸臣,人品惡劣,雖然書法亦甚精妙,但卻遭到後人唾棄,以至於湮沒不聞了。只要一個人在政治立場上大節有虧,道德修養上大惡不赦,那麼,他的字寫得再好,也是一錢不值的。書法史上書以人傳的事實,是並不鮮見的。所以,歐陽修告誡道:“古之人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然後世不推此,但務於書,不知前日工書,隨與紙墨泯棄者,不可勝數也。”這句話,是值得為人為藝者認真記取的。


青春夢支教隊

不說道理,只說故事。

北宋權臣蔡京,其書法之造詣,不下宋徽宗。老謀深算,深諳官場,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將一個曾經GDP達到世界頂峰的王朝親手埋葬在歷史中。

唐穆宗問柳公權怎樣寫好書法,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柳公一生仕七朝,人如其名,字示其心。外公喜歡柳體,本人也深愛柳公書法。

學問之用,不在學問,而在經世致用。學問是為了讓一個人產生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更好的服務實踐活動產生價值。

書法和學問本質上都是工具,為善則利,為惡則害。學好書法,與人為善,則書法之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