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喝酒——喝也不行,不喝也不行

喝酒——喝也不行,不喝也不行

李敖

李敖:喝酒——喝也不行,不喝也不行

李敖:喝酒——喝也不行,不喝也不行

李敖:喝酒——喝也不行,不喝也不行

清朝乾隆皇帝的時候,主編《四庫全書》的大文人紀昀(曉嵐),是一個大幽默家。他長得很怪:大禿頭、大鼻子、大耳朵。一對三角眼睛、兩行細眉毛--好像隔壁那少奶奶一樣。有一次,一個大富翁造了一幢大房子,聽說紀昀很有名氣,特地請他為這幢大房子起個名字。紀昀打聽出來這個大富翁本是鐵匠出身,後來發了財,十足一個暴發戶,暴發戶附庸風雅,他認為是可笑的。於是,他提起毛筆,為這幢房子起了一個名兒“酉齋”。

大富翁歡天喜地的,把這兩個字捧回家去,見人就說:“這是紀大學土給我寫的!”可是,一當別人問起“酉”齋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大富翁就愣住了,他怎麼猜也猜不出什麼意思;他偷偷查《康熙字典》,也查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問別人,別人也直搖頭,人人都納悶,大富翁更納悶,他不知道紀大學士搞什麼鬼。

終於有一天,他忍不住了,他望著這個“酉”字發呆,最後一狠心一跺腳,決定去找紀大學士。

紀大學土一看大富翁來,笑起來了。等到大富翁開口,問起這個“酉”字,他笑得更厲害了。他說:“這個‘酉’字,有兩個意義,都是字典裡查不出來的:第一個意義要直著看——酉——這好像是打‘鐵’用的鐵砧;第二個意義要橫著看——酉——這好像是打‘鐵’用的風箱。這兩個意義都符合你是鐵匠出身,所以這個‘酉’字,正好用來叫你這幢房子!”

這個故事主要建築在一個“酉”字上面,這個酉字在古字裡寫做--本來的意義是釀酒的器具,下面是個缸,缸裡有原料,缸外頭有個蓋和攪動器,這就是今天的“酉”字,也就是“酒”字在沒進“文字美容院”以前的老模樣。

但是,酒這個東西,跟許多可愛的老公公一樣,愈老愈有味道,所謂“陳年老酒”,愈喝愈香。陳年老酒從酒窖裡搬出來,上面一層灰,所以在小篆裡,把陳年老酒寫做--就是今天的“酉”字。後來這字慢慢抽象化,慢慢把管酒的官(菸酒公賣局局長)也叫做“酋”(“大酋”)!

慢慢的,這個“酉”字又開始變,因為人人都愛喝酒,三杯下肚,酒意方濃,一看瓶裡,酒沒有了,於是著急了,於是開始找酒。你也找,我也找,最後找到一個能夠拿酒給大家過癮的人,於是你高興了,我也高興了,大家都說這個人好,這個人可愛,在我們需要酒的時候他夠意思,能夠幫我們,我們歡迎他,乾脆擁護他做“總統”——不對,那時候沒有總統;擁護他做“皇帝”,也不對,那時候沒有“皇帝”;擁護他做“領袖”,更不對,那時候還沒有領袖這個詞兒,他們擁護他做的是——“酋”長!

擁護這個人要舉雙手贊成,所以要——尊

這個字,表示兩個手在推舉“酋”。可是舉呀舉的,左面的手舉累了,所以放了下來,變成了——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尊”字。我們平常說“尊長”、“尊師”,事實上,“尊”的並不是那個“長”、那個“師”,而是那個“尊”字上頭的酒罈子。

所以,如果有人說他“尊”敬你,為了保險起見,你最好問問他媽媽,他是不是愛喝酒,如果他不愛喝酒,那他才真是值得你“尊”敬的;當然啦,在你“尊”敬他以前,他也該問問你媽媽,你是不是酒鬼。

因為“酉”這個字這麼可愛,所以很多高貴的詞兒,都跟它扯上了裙帶關係,例如:

至尊——皇帝。

祭酒——大學校長、教育部長。

這兩個詞兒比起來,“祭酒”比“至尊”事實上還來得神氣。在宋朝的時候,“祭酒”(大學校長)可以跟皇帝面對面的瞪著眼睛,一點都沒有馬屁相。

在民國初年,“祭酒”(教育總長)蔡元培,當“皇帝”袁大總統世凱去看他的時候,他只在會客室接見袁大胖子,不許他亂“巡視”;聊天完了,大胖子要走了,他只送大胖子到會客室門口,絕不肯多走一步,更不會在大門口送往迎來拍馬屁了。所以,“祭酒”比“至尊”來得神氣。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個“祭酒”,居然對“至尊”或“大官”幹送往迎來拍馬底的醜態,他就沒有上一代人有骨頭。

“酒”字的歷史既然這麼久,喝酒的人既然這麼多,所以,在歷史上,酒所佔的重要地位、所發生的微妙影響,自然也就多得不得了。

酒在歷史上最早也是最大的作用,是它一開始就弄亡了兩個朝代。中國夏朝最後的皇帝叫姒桀(姒是他的姓,桀是他的名)據說他後來造了一個大池子,全裝滿了酒,叫做“酒池”,整天喝呀喝的,結果把國家喝丟了;還有一個商朝的,也是最後一個皇帝,叫子受(子是他的姓,受是他的名,他又叫紂,一般人叫他商紂),據說後來他也造了一個大池子,全裝滿了酒,也叫做“酒池”,也整天喝呀喝的,結果也把國家喝丟了。

夏桀和商紂的故事,本來不必輕於相信,因為很可能是他們的敵人編造的。但是故事的一種作用,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喝酒過度的害處。

夏朝的第一個皇帝是傳說中治水的夏禹。夏禹有一次喝了儀狄做的好酒,非常喜歡喝,可是他忍住了。不但忍住不再喝,並把儀狄趕跑了(因為儀狄在,他又要做好酒。)夏禹戒酒以後,很感慨地說:“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但他絕沒想到,他自己的後世就是一個個的酒鬼。夏朝的第三任皇帝叫太康,就因為“甘酒嗜音”(喜歡酒和披頭音樂),惹了大禍,最後到了夏桀,就鬧出傳說中的“酒池肉林”來,因而亡國。

由於一開始,酒就在中國歷史上闖了大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少警告喝酒的文獻。文獻中最有名的就是“酒誥”,就是勸人戒酒的文章。

儘管勸來勸去,古代人還是喜歡喝酒,喝酒如故。

古代人喜歡喝酒,所以喝酒的名堂也最多,喝酒的傢伙比現代人還豐富。以商朝而論,當時光是酒杯和裝酒的,就有許許多多花樣。要說,也說不清楚,你還是看看圖吧,或者到博物院去看看真傢伙。

這張圖裡,“尊”是裝酒的容器,“禁”是放酒的櫃,“勺”是盛酒的大匙子,“爵”、“角”、“盉”“斝”、是把酒弄熱的工具。你看古人這些喝酒的道具多多!

在歷史上,喝酒是一種普遍的習慣,也是一種社交和禮節,這種風氣,一直演變到今天。但是在喝法上面,許多地方已經不相同了。古人喝酒,很講究禮節,不能亂喝或亂不喝。該喝的時候,不喝也不行;不該喝的時候,要喝也不行,像漢朝高祖剛當皇帝的時候,他的大臣們以為大家打天下有功,拚命在朝廷上喝酒、爭功。結果,有一個叫叔孫通的出來,勸漢高祖制訂一套規矩,不準大家亂喝酒。最後規矩訂了出來,大家就不敢亂來了。後來漢高祖死了,皇后有了權,皇后姓呂,呂家的人都擠到朝廷裡來。在歷史上,這叫“外戚當權”(外戚是外面的親戚,是呂后那一邊女家的親戚)。當時大臣許多都反對外戚,總想找機會幹掉他們,正巧有一天,呂后請客,派一個叫劉章的做“酒史”(就是主持喝酒的人)。劉章就是反對外戚的大將,他乘機說:“我是軍人,我為了維持秩序,請求皇后准許我用軍法來對付不守酒禮的人。”呂后答應了。於是大家喝酒。喝到一半,一個外戚喝醉了,發起酒瘋來,跑出去了,劉章真的軍法從事,立刻拔出寶劍,把這外戚殺了。從這件事開始,一套剷除外戚的計劃立刻行動了,最後劉家的天下保全了,呂家的外戚都吃不開了。

這個故事,不但證明了古代人愛喝酒,並且非常考究“酒禮”。喝酒失禮,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嚴重得要引發一次政變。

三國時候,有一次吳國的孫權請客,大家拚命喝喝喝。最後孫權親自來敬酒,到了虞翻面前,虞翻翻在地上,裝得醉得不能再喝了。等孫權走過去,虞翻又翻起來,表示沒醉。孫權一回頭,看到了,氣起來,拔劍就要殺他。這時,一個叫劉基的,趕忙跑過來,一把抱住孫權,說:“大家都喝了這麼多酒,即使虞翻有罪,你也不能殺他。你殺了他,你怎麼對外面解釋?何況天下都說你度量大、能容人,你這麼一殺,什麼都完了!”於是,孫權才算了,虞翻才算為了喝酒失禮,保住顆腦袋。

像這種因為喝酒而出的麻煩,歷史上還多著呢!

晉朝時候,有一天,王導王敦兄弟到王愷家裡去吃飯。王愷是一個有名的凶煞神。他的習慣是拚命叫漂亮女人勸你喝酒,你喝不光,他就怪那個陪酒的女人,就要把她殺掉。當時王導怕陪酒的女人被殺,只有拚命喝酒;可是王敦卻不買帳,你要殺女人,就讓你去殺好了!

像這種殘忍的“酒”的故事,正說明了我們老祖宗們,正有一些根本不知道人權是什麼的暴徒,他們的殘忍行為,也正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在另一方面,這個故事也又一次顯示了古人對喝酒時“不喝也不行”的心理,你看他們多愛酒!

有的古人愛酒,甚至為酒鬧出了戰爭。楚國在古代是大國,有一次,向各國要酒。趙國為了不給酒,竟鬧得自己的京城被圍。這種小題大作的例子,雖然可笑,也反證了古人多愛酒。

最有名的酒鬼,該是晉朝的劉伶。劉伶是晉朝的大名士,整天喝酒,然後光著屁股亂跑。有一天,他的太太把酒杯藏起來,要他戒酒。他說好,不過為了表示鄭重,我要在神前發誓,你可置五斗酒來敬神。他的太太信以為真,把酒買來了,不料劉伶卻在神像面前,叫著說:

天生劉伶,

以酒為名。

一飲一石.

五斗解醒。

婦人之言,

慎莫可聽!

於是把敬神的五斗酒也喝光了!

劉伶還有一個傑作,就是一邊喝酒一邊騎馬,後面叫一個人揹著鋤頭跟著他。他的說法是:“死便埋我。”他寧要醉著死,也不要醒著活。

還有一個醉死派是唐朝的傅奕。傅奕向他的醫生說:我死了以後,我的墓誌銘要這樣寫——-

傅奕,

青山白雲人也。

以醉死。

嗚呼!

還有一個三國時代的鄭泉(孫權的吳國人),臨死以前,要求把他屍體埋在做陶器的工廠旁邊。他說:“以後我的屍體真成了土,土又可被陶器工廠做成酒壺,那樣我多過癮呵!”

這是中國人愛酒的故事,也是中國人的幽默。

喝酒一件事,本來是一種享受,但是中國人卻把它過度禮節化。弄得反倒不自然,反倒逼出些縱酒吐酒的酒鬼。一個攻擊酒禮的故事,很有意思:鍾毓和鍾會兄弟小時候,以為爸爸睡覺了,一起偷酒喝。其實爸爸沒睡,正在偷看他們的偷酒表情:鍾毓喝酒的時候,“拜而後飲”;鍾會呢,卻“飲而不拜”。爸爸奇怪了,便起來問理由。鍾疏說:“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可是鍾會卻說:“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古人喝酒的手續多麻煩。它不要你先享受,而是要你先磕頭!

這個故事的另一說法是,兩個小鬼不姓鍾,而是孔融的兒子。孔融為直言無隱貢獻了生命,在他被殺以前,是思想家兼酒鬼。統治者禁酒的時候,他反對,理由是:

酒之為德,久矣!

天垂酒星之曜;

地列酒泉之郡;

人著旨酒之德:

堯不千鍾,無以見太平;

孔非百瓠,無以堪上聖;

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

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

描寫酒的偉大,這篇要考第一。孔融讓梨,但若不是梨而是酒,你看他會不會讓?

歷史上,用酒來辦事、來避禍的例子也很多。曹參為了怕官吏打擾老百姓,整天喝酒示範,表示我們做官的,只要喝酒就好了,別去找老百姓麻煩;陳平也為了對政事不表示意見,整天喝酒裝糊塗。很多人很多人,他們在酒中得到了真理與存在。歷史上禁酒的工作都沒有成功,也永遠不會成功,因為酒——如果喝得好、喝得少、喝得巧,到底是一個不會出賣你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