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飛機到了東京上空,為什麼只扔了紙條下去?

lvningwei

這個問題應該是問1938年5月19日深夜到20日凌晨,中國空軍兩架馬丁139WC轟炸機對日本進行的遠征,這次遠征又被稱“紙片轟炸”或者“人道轟炸”。



然而這次行動之所以沒有使用炸彈而是拋灑傳單,並不是後來有人所說的什麼“人道”原因,而完全是因為技術原因造成的,當時中國空軍擁有的轟炸機中,德制He111A0完全就是垃圾(德國人把發動機功率不足被德國空軍退貨的預生產型當寶高價賣給國民政府了),根本不可能執行作戰任務,而蘇制SB轟炸機性能雖然不錯,但是腿實在太短,唯一可能執行遠征日本任務的只有僅存的兩架美製馬丁139WC轟炸機,這種轟炸機美國陸航型號為B-10,是美國陸航裝備的第一種全金屬單翼“重”轟炸機,也是當時中國空軍手上航程最遠的轟炸機。



然而即使是馬丁139WC,如果要完成遠征日本投彈並返航的任務,在航程上也是力有未逮,除非是作單程自殺性攻擊,但是當時中國空軍執行這一任務的徐煥升,佟彥博機組,都是中國空軍中鳳毛麟角的精通夜間遠程導航的種子教官級機組,而僅存的兩架馬丁139WC也是僅存的遠程轟炸機(蘇聯援助的DB遠程轟炸機要到1939年才能到貨),無論哪一個都是當時中國空軍不可能白白犧牲掉的。


參與轟炸的機組是中國空軍鳳毛麟角的精英機組,不可能無謂犧牲

如果要保障馬丁轟炸機有足夠的續航力返航,就必須使用彈艙副油箱(二戰前後美國重轟炸機例如B-17都有加掛彈艙副油箱用於超長距離轉場的能力),但是加掛彈艙副油箱之後,不但彈艙不能掛彈,而且飛機的剩餘有效載荷也不支持攜帶像樣一點的爆炸物了,這種情況下,與其帶幾顆只能扔到哪兒算哪兒的手拋小炸彈,還不如攜帶大批傳單更能擴大影響力,實際上這些傳單也並不是像某些文章裡說的那樣放在彈艙裡(彈艙裡掛著副油箱呢),而是用麻袋塞在機艙中,人力向外拋灑。

實際上拋灑的傳單是塞在機艙裡,並且通過機槍手艙口拋灑的,如果要投擲炸彈,也只能從機槍手艙口手擲

所以說,遠征日本的兩架馬丁139WC,實際上為了能有足夠的續航力,是以無法掛載炸彈的遠程轉場構型出動的,之所以沒有向日本本土投擲炸彈,實在不是不願意做,而是實在做不到啊……拋灑大量傳單已經是在當時技術能力下能夠想到的將影響力最大化的方法了……


DDG的老船塢

1938年5月,中華民國政府進行了整個抗日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對日轟炸。

兩架採購自美國的馬丁139WC轟炸機從漢口飛向日本。他們冒著巨大的風險飛抵九州之後,打開了彈艙。然而,轟炸機投出的卻不是為前一年殉難的30萬南京平民,上百萬國軍將士復仇的炸彈。卻是100萬份反戰傳單......

(僅存兩架轟炸機,整個機組成員堪稱英勇)

究其原因——

一是國力所限,缺乏能形成真正打擊力量的轟炸機部隊。
二是蔣介石政府對國際政治的幼稚態度,缺乏對敵國日本的國情瞭解,認為能通過反戰宣傳動搖日本作戰意志。
三是為了提振國內士氣,緩減丟失首都,以及對日會戰連續失敗的困境。


紙片轟炸之後。

日本九州的夜空中,花花綠綠的傳單雪片般落在球磨郡,宮崎縣等地。在麻痺大意的日軍防空火力醒悟之前,兩架民國轟炸機又悄然離去。這可忙壞了九州特高課和防衛司令部,他們派出大量人力回收這些紙片。直到清晨,醒來的日本普通人還檢獲了不少激進的反戰傳單。

其內容為《告日本國民書》《告日本勞動者》《告日本士兵書》等等日語文章。由郭沫若和日本反戰作家鹿地垣撰寫。有告訴日本民眾戰爭真相的,有號召日本國民對抗軍閥的,有警告日軍侵略的等等不同類型。

(反戰畫家宮崎駿描繪的紙片空襲)

比如《告日本國民書》就稱:“老早從昭和六年,貴國軍閥就這樣對人民宣傳:滿洲是日本的生命線,只要滿洲到手,就民富國強。可是,佔領滿洲今已七年。七年之間,除了軍部的巨頭做了大官,成了暴發戶意外,日本人民得到些什麼呢?只有沉重的捐稅,昂貴的物價,貧困與飢餓,疾病和死亡罷了......”

另一種《中華民國全國民眾告日本工人書》說:“諸君,等著等著,解放是不會自己來的,現在正是人民爭回自由的時候了。你們掌握著生產,掌握著日本軍閥之心臟的工人兄弟!覺醒諸君偉大的力量吧!諸君掌握著東洋的命運,打倒日本軍閥!為著解放兩國人民的痛苦,以同盟罷工來戰鬥吧!“

還有更直白些的“爾國侵略中國,罪惡深重。爾再不訓,則百萬傳單將變為千噸炸彈,爾再戒之!”

這些傳單的效果作用,我們可以參照日本當時報紙報道《支那的怪飛機在九州出現,散發反戰傳單後遁走》,該文章表示“其內容為激進的反戰宣傳,根據採訪拋灑傳單現場目擊者,發現傳單出現地點與該飛機飛行路線基本一致。這次出現的怪飛機究竟為何來歷尚不清楚,但從傳單內容看似為支那飛機。值此徐州攻略大勝,士氣高漲之際,用此戰術擾亂我國內不過可充一笑之兒戲,民心自無動搖。

在英美等國,所知這消息後,對日本的防空形同虛設加以嘲笑。路透社說:“日本一向吹噓,其本土從未受到未來威脅,其空防鹹針對美蘇,而視中國空軍不足畏,而今恰恰是中國的空軍,創襲擊日本之最先記錄,可謂一鳴驚人。”美國報紙也說:“意義極為重大,且饒有趣味。”英國人的態度則是:“所謂打日本帝國固若金湯的空防,不過貽笑大方而已。”

蔣介石當時則在日記中說:”空軍飛倭示威之宣傳,須早實施,使倭人民知所警惕。蓋倭人夜郎自大,自以為三島神州,斷不被人入侵。此等迷夢,吾必促之覺醒也。

(左一為歡迎歸來機組的孔祥熙)


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這次轟炸對抗日戰爭的作用微乎其微。

1938年,民國已經在淞滬會戰,徐州會戰中失利。東北華北丟了,首都也丟了,南京大屠殺更是震驚中外。在這樣極端不利的情況下,民國高層思潮混亂,主和派甚囂塵上。但千萬普通國人並未喪氣,大家出錢出力,捐款參軍。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學步童蒙都主動支持抗日事業。

這樣同仇敵愾的民心還需要用“紙片轟炸”來振奮嗎?

日本國內更是好戰情緒高漲。經過幾十年的軍國主義洗腦,絕大多數普通日本民眾都認為這場戰爭是理所應當“爭奪陽光下的地盤”。君不見每每中國城市陷落,日本國內各種祝捷儀式便隆重的猶如節日。

這次轟炸與其說是警告日本人,不如說是給國民政府領導人自己一個交代。好讓他們可以推脫“黃金十年”的準備不力,可以推脫屢屢失敗的指揮責任。可以對西方盟國一點點交代。他們並不理解,實力才是國際政治較量的根本,二十世紀的戰爭已經是總體戰,是兩個國家國力的生死角逐。光憑所謂”義理,公道“並不能拯救在戰火中受難的人民。

而真正如何戰勝日本,國民政府卻依然做著“全面依靠英美“的大夢,並未從自身去尋找根本原因。中國如何擺脫被侵略被壓迫的命運,還需要由另一群人來探尋。


文史小茶館

這件事情,我瞭解過,在抗戰時期,我國曾經唯一一次對日本的本土實行過轟炸,按照中華民國政府方面說法,這是一次復仇,但實際上並沒有給日本造成損失,只是扔了一些傳單,讓幾個清潔工人忙活了一個早上。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呢?難道這麼一次戰略轟炸,我國就只會扔一些傳單嗎?

事實上,這一次遠距離的轟炸也是有一點兒趕鴨子上架的嫌疑,西安事變發生之前,蔣介石根本就沒有心情去管日本人,所以說什麼對於日本人的報復行為,或者是對於日本人的戰略設想,蔣介石一概不問,他腦子裡想的就是怎麼把共產黨給幹趴下。

這個時候,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中共和國民黨方面達成的協議,蔣介石終於肯靜下心來安安靜靜的去抗日。

這個時候,日本人已經把刺刀尖頂到蔣介石的鼻子上了,此時此刻,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蔣介石都必須對日本人展開一次突襲,這有點相當於。美國人在經歷過珍珠港失敗以後,派出杜立特率領b25轟炸機在航空母艦上起飛轟炸日本東京一樣的效果。

國家的最高領導人緊急要求,哭著喊著要自己的空軍去襲擊日本本土,但是空軍也有自己的難處。

首先,蔣委員長你說這些事情的時候能不能讓我們提前通知一下,讓我們準備準備,畢竟戰略轟炸,這件事情我們以前也沒做過,這麼遠距離的奔襲,對於我們自己而言也是一種考驗,說的直白一點兒,我手裡的飛行員從來就沒幹過這事兒。

與此同時,我們國家實在是工業底子薄,而且資本也薄。空軍本身就不是什麼受重視的軍種,裡面能夠支撐這種遠程轟炸的轟炸機。一共沒幾架,這個時候這為數不多的幾架轟炸機還得支援前線的作戰我這也忙不開呀,並且轟炸日本本土,這件事情還需要訓練又得擠佔整個轟炸機的作戰流程,我這兒也煩心的要命,並且這一批轟炸機要經過特殊改裝才能夠保證能夠安全的從中國大陸起飛,飛到日本本土,然後再飛回來。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我的轟炸機起飛的地點沒了,去日本最好從北京或者上海,這兩個地方起飛,第一個這地方是航空港,航空便利條件特別好,與此同時,這個地方航線比較明確我們也可以從中找一些經驗。

但是隨著中日戰事的膠著時間,一直拖到了1938年5月份。整個上海,北京,甚至南京都落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手裡,此時此刻,我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我只能夠將我的轟炸機從浙江起飛,但是距離遠不說,而且這條航線沒怎麼飛過,並且在實施完轟炸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面,這個機場一直受到日本侵略者方面的威脅。

與此同時,當時整個中國和日本的空中力量對比來說,日本人的空中力量呈現一種碾壓性的態勢,至少在大部分的戰場上面日本人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

但是即便是困難重重,當時組織這次轟炸行動的空軍指揮官表示,即便是沒有機會,創造機會,我們也得上,就這樣,在一點一滴之中。我們完成了各項的準備工作,但是在出發之前,仍然出現了狀況。

什麼狀況?當時國民黨內部的一批人說我們這麼轟炸日本平民,會不會引來日本侵略者對於我國的變態性的報復?我們是禮儀之邦,應該開化這些日本人民。

嗯⊙∀⊙!這是我當時看到的這條理由的時候的那種表情。


漩渦鳴人yy

後經證明,紙片轟炸起到的作用更大比使用炸彈轟炸起到的效果更顯著

事情發生的時間在1938年,當時國土已經大部分淪陷,很多人已經認為救國已經無望,所以主張投降,國民的士氣很低落。為了提升國民的士氣,國民政府決定對日本首都東京進行一次轟炸。

但這談何容易,

一來當時我們並沒有航程可到達東京的轟炸機,二來還要經過日本的層層防空火力的攻擊。所以此次轟炸任務風險極高,外籍飛行員要價極高,所以最後還是選擇了我們自己的飛行員。

國民政府起初傾向於使用炸彈轟炸日本,但考慮到轟炸機載彈量有限,而且有限度的轟炸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大,後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將此次轟炸的東西改為“紙片”(宣傳單),後來證明紙片轟炸所起到的效果遠大於使用炸彈轟炸。


礙於當時國力限制,我國當時僅有2架馬丁-139WC型轟炸機可以執行此次任務,任務由中國空軍8名飛行員執行,在經過縝密的準備後,於1938年5月19日飛機正式起航飛往日本本土,此次任務為了保密沒有任何歡送儀式。


由於當時的航空技術有限,只能依靠飛行員的目視來進行導航和轟炸,所以飛行員們不得不挑選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在日本的長崎、福岡等地投下了一百多萬份傳單,這些傳單使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日本國民驚呆了,這不僅是日本本土第一次遭到轟炸,也讓民眾對日本當局宣稱的固若金湯的防空網產生懷疑,徹底的打破了“大日本神聖不可侵犯”這個妄言,這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遭到外國飛機的轟炸。



這次紙片轟炸,雖然沒有改變日本政府的侵略行徑,但卻讓我國國民的士氣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也是對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一次鼓舞,也讓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慈善和日本政府的窮兇惡極。


青年視紀

因為當時使用傳單轟炸,實際上是由於包括飛機性能,實際效果等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國空軍不得不選擇使用傳單轟炸,而正是因此,反而達到了不錯的效果,更是因此聞名於世界航空史上。

當時是1938年,全面抗戰已經爆發,而當時淞滬戰役等早已結束,日本更是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空軍計劃通過一次攻擊來振奮國人的抗戰士氣,同時給日本人囂張的氣焰一個巨大的打擊。而空軍所能做的就是轟炸了,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轟炸日本本土了。

但是此時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時中國空軍裝備落後,戰鬥機主要還是霍克3這樣的雙翼機,而轟炸機方面更是少得可憐,而從中國本土轟炸日本本土,距離過於遙遠,中國空軍現有的轟炸機根本無法完成任務。但是作為解決之策,中國空軍最終選擇了馬丁10轟炸機,其航程雖然也不能達到日本本土,但是好在再改裝之後,將炸彈艙改成燃油艙,使得其航程能夠達到日本本土。可是此時就不能掛掛載炸彈了,而即使是掛載炸彈,首先是會影響航程和機動性,其次就是其載彈量太小,無法對日本造成巨大的打擊和影響。

最終,中國空軍選擇了使用傳單來進行轟炸。傳單首先容易攜帶,同樣重量下能攜帶大量的傳單。而且相對於炸彈,能夠更好的給日本造成影響,上萬份的傳單播散到日本本土,對其國民的戰爭意志進行打擊,而且由於傳但是非殺傷性方式,所以又能起到很好的以德服人的效果。此外,轟炸日本本土,必將會對日本軍方和政府造成巨大的震動和打擊,極大的削弱其1937年後囂張的氣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