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演到哪裡要換集都知道,這種熟悉的感覺真是久違。

這是手望為你講述的第122個故事

編者 / 小若

“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

看到這句歌詞,相信很多人都不是讀出來而是直接唱出來的。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始終沒搞明白穿山甲為什麼要打穿山洞,讓裡面的蛇精和蠍子精逃了出來為禍人間。

也始終不明白為什麼穿山甲知道只要去找葫蘆籽,種出七色葫蘆就能消滅這兩個妖精。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記得當時爺爺像撫養孩子一樣照料著葫蘆們,聽到一個個葫蘆爭先恐後喚“爺爺,爺爺”的時候,爺爺哭了。

但那時候還小,也沒有明白爺爺為什麼要哭。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後來看到葫蘆兄弟們一個個從葫蘆出來的時候,也還是會開心地跟著歡呼雀躍。

儘管他們長得一模一樣,只是穿了不同顏色的衣服。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但我們還是記得,大娃力大無窮,二娃有千里眼和順風耳,三娃有銅頭鐵臂刀槍不入...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看到妖精在火海里無處可逃的時候,就整天幻想自己也有通天本領可以斬妖除魔。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這樣一部《葫蘆娃》只有13集,卻陪伴了我們一整個童年。

有誰曾想過,在那個科技不發達電腦不普及的年代,這樣一部神作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葫蘆娃有一個胡爸爸,就是導演胡進慶。

1953年,胡進慶從北京電影學校動畫畢業,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工作。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胡進慶

1984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請胡進慶一起商討系列剪紙片的拍攝事宜。

當時擺在胡進慶面前的,是一部楊玉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十兄弟》。

裡面的情節是這樣的:十個天生異相、天賦異稟的兄弟從墳墓中蹦出了,兄弟們為了救民於水火,和地主、官員甚至是皇帝展開了鬥爭。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程十發繪製的插圖

這樣的劇情,不僅主角形象不同,還涉及到皇帝、衛士、宮娥、才女、丞相、縣官、地主、貧民等大量角色,場景也從農家、莊園、官府一直跨越到了皇宮,場面十分大。

因此,胡進慶堅持改劇本。理由很簡單,如果不這樣,靠廠裡投下來的錢,根本拍不起。

當時攝製組撥給這部剪紙片的成本,每集6萬元,一集10分鐘,換算到每一幀就是7塊錢。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每幀7元,這是什麼概念呢?

1992年票房橫掃全球的《獅子王》,投入是4500萬美元,動畫片時長89分鐘,畫面頻率是每秒24幀。

這樣算下來,每幀的成本就是351美元,按照當年的匯率,相當於人民幣3054元。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因此,一幀7元的成本,可以說是很窮了。在如此拮据的成本預算下,胡進慶不得不對角色進行簡單化處理。

他把原著的10兄弟改成了7個葫蘆,把皇帝、衛士角色等變成了蛇精,蠍子精,並且都趕到山洞裡面去,這樣也少了皇宮的大排場,一切都容易畫了。

而且,考慮到角色如果從墳墓裡出來,那不就成了殭屍。這樣作為一部兒童片有些不合適,所以才有了葫蘆娃。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因此,《葫蘆娃》並不是來自什麼神話,完全是胡爸爸的構思。

包括葫蘆娃的形象也是他最後根據觀音菩薩旁邊“善財童子”的形象畫出來的。他始終堅持那個形象一定要有民族化的東西,而且要”野”一點。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善財童子

身為導演的他,還要為這部動畫片分好鏡頭,畫好場景。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常常突然爬起來,重新坐回寫字檯旁寫寫畫畫。

《葫蘆娃》其實是一部剪紙動畫片,它是結合了中國民間剪紙和皮影戲的藝術等傳統工藝的一種美術片形式。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葫蘆兄弟的形象設計

中國的剪紙在先唐就已經出現,通過在紙上鏤空剪刻,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而皮影,則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

藝人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形成“皮影戲”。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剪紙動畫,就是參照民間剪紙,同時吸收皮影戲在運動和造型上的特點。

以平面紙張為製作材料,採用雕、鏤、刻、剪等方法,製作動畫角色、道具、背景等。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角色往往是由頭、身軀、上肢、下肢、手、腳等多個部分拼接組合而成的。

然後用關節釘或關節膠按解剖圖裝配連接。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接著,把一幅幅靜止的圖畫,慢慢地手工調整各個部分的移動,再通過對角色各種動作逐格拍攝。

這樣的方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定格動畫”。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一個個動作靈活的葫蘆兄弟,就是這樣在畫好的大背景圖案上擺出各種動作。

拍完一張照片後,再掰一下胳膊腿的,然後繼續拍下一張照片,將每一格連成了一部動畫片。

這部每集只有幾分鐘的動畫片,幾千個場景,卻拍攝了兩年。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其實早在拍攝《葫蘆娃》之前,胡進慶就和著名導演萬古蟾共同創研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

1957年初,萬古蟾帶領了胡進慶等人組成剪紙片試驗小組,著手籌拍剪紙片。他們到各地觀摩學習研究,向老藝人們學習。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萬古蟾

比如到陝西省觀摩皮影木偶演出,到湖南訪問曾出國作巡迴演出的湖南皮影木偶劇團等。

此外還蒐集了很多民間窗花、剪紙等藝術形象。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但由於操縱時人物沒有定位,拍出的人物動作很抖動,所以試拍第一次並沒有成功。

1958年初,他們開始第二次試拍。由於吸取了第一次試拍的教訓,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歷經一年多,終於在1958年9月試製成功。

自此,中國的動畫電影誕生了一個新的品種。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在這之後,胡進慶參與了多部中國剪紙動畫片的製作。

1959年,一部在外寇侵略背景下誕生的剪紙片《漁童》,成了60、70後一代小時候動畫片的最愛。

這部片講述了一位漁民老爺爺從海中網到了一隻畫著漁童的漢白玉魚盆,由於漁童能變出很多珍珠,被一個洋教士看上了想霸佔這隻魚盆,後來漁童幫助漁民教訓了洋教士。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1961年,又一部剪紙片《人參娃娃》風靡全國。

千年人參娃娃為了拯救被冰魔王控制的長白山的春天,將自己投身到萬劫不復的茫茫火海中,以自己的犧牲挽救萬物。

這部動畫片還獲得了民主德國第4屆萊比錫國際短片和紀錄片電影節榮譽獎,埃及第一屆亞歷山大國際電影節最佳兒童片獎。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1963年,《金色的海螺》獲得了印度尼西亞第三屆亞非電影節盧蒙巴獎,胡進慶在其中擔任造型設計。

《金色的海螺》是一部極富中國韻味的動畫片。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這部長度只有30分鐘的動畫短片裡,每一塊岩石、珊瑚、樹木,都是精細鏤空雕刻的。

甚至是仙女衣服的領口、袖口的蕾絲,以及像螺絲一樣的細小發卷,也都是一絲一絲刻出來的。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在當時艱苦的創作條件下,胡進慶靠著對動畫的滿腔熱血,為我們留下了一部部經典作品。

之後,他還在剪紙動畫的基礎上,創造了拉毛剪紙動畫。拉毛,就是把紙剪出來後,先擱水裡泡,泡完了這個紙就出現了毛邊。

1981年拍攝的《猴子撈月》就是拉毛畫,猴子毛茸茸的形象在當時就已經可以生動呈現了。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然而,由於技術有限,當時這些片子都是短片,沒辦法拍系列的。

直到1986年一部真正的剪紙系列動畫片出現了,這部動畫片就是陪伴了我們一整個童年的“葫蘆娃系列”。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這部讓我們魂牽夢繞的《葫蘆娃》,可以說是“窮”出來的。

除了精簡人物和場景,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七個葫蘆兄弟長得是一模一樣?

其實,這樣設計並沒有什麼特別含義,純粹是為了省錢。而我們聽到的旋律,也沒有什麼聲音合成,僅僅靠一架電子琴伴奏。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當初的《葫蘆娃》,就是在各種省錢的模式下,形成了剪紙動畫片的經典。

而如今,每當有新的國產動畫片電影上映,我們卻總是一次次懷揣著希望而去,然後一次次滿載失望而歸。

就連《新葫蘆兄弟》也把葫蘆娃們整成網紅大眼,畫了眉毛還戴上美瞳。當年的英氣,早已蕩然無存。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還是喜歡看回原來的《葫蘆娃》,每一秒都很經典,根本沒有想跳過的地方。

儘管只有13集,每集只有10分鐘。但就是這樣13個10分鐘,構成了我們童年的美好回憶。

——

用紙片剪出來的《葫蘆娃》才13集,我卻看了一整個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