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曾厝垵的厦门人,是一种什么感受|报道

1.

西边社,这个随意的名字,非常符合厦门特征。

厦门很多老街老巷的名字,都有种因地制宜的随兴,却见证了这座海岛的变迁。

少琼从小住在西边社,离厦大很近,往前再走几步,就是环岛路和曾厝垵。

她在这里开了三家不错的餐厅——多福渔粮,天乐撸,青春烫火锅,做的是老厦门生意。

前几年,有人找她去曾厝垵开店,说那边全是游客,钱很好赚。

但少琼还是没去,“如果每天跟游客打交道,我担心自己哪天会受不了赚钱的诱惑。”

在做生意这件事情上,少琼保持了老厦门人的分寸感。

住在曾厝垵的厦门人,是一种什么感受|报道

2.

在距离西边社几百米的曾厝垵,赚钱,成了这座小渔村每天的重要生活主题。

林林是住在渔村里的原住民,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眼前发生的一切,究竟是好是坏。

她记得小时候,村子家家有院子,户户有水井,大人们不是出海捕鱼,就是耕种农田,日子过得清贫自在。

当然林林也羡慕厦门城里人的生活,“对老厦门人来说,这里就是乡下,平时很少有外人会来曾厝垵。”

在这样的环境里,曾厝垵有自己的一套生活逻辑。

他们几乎不与外村人通婚,人与人的关系,都在宗祠的威严注视下,约定俗成。

住在曾厝垵的厦门人,是一种什么感受|报道

3.

曾厝垵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林林也想不起具体的年份。

应该是十年前,林林还是少女的年龄,村子里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搬进来。其中有对年轻情侣,租了林林家的隔壁院子。

“那些人跟我以前见过的厦门城里人,不太一样。男的留长头发,女的穿那种宽松又很漂亮的裙子。”这是林林的第一印象。

这些人搬进曾厝垵之后,林林的生活习惯被改变了。

以前她写完作业,不到晚上九点,就会早早上床睡觉。“确实没什么事情可干,电视又不让看。”

往往这个时候,是隔壁最热闹的时候,有人开始弹琴,有人开始唱歌。

尽管林林的父母认为,那些年轻人都是神经病,但林林觉得这样还挺棒的,“当然我也听不懂他们唱什么。”

住在曾厝垵的厦门人,是一种什么感受|报道

4.

没过多久,更多的年轻人搬进村子。林林家的两栋房子,也租了其中一栋出去,租给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

那个年轻人说自己来自江西,准备在村子里开旅馆。

林林悄悄查过中国地图,发现江西离厦门很远很远,她很好奇,为什么一个江西人,要跑来厦门开旅馆。“我那时候,连漳州都没去过,最远只到过同安。”

好像一夜之间,上门询问「有没有房子出租」的人,越来越多。

那段时间,林林发现,整个村子变成大工地,所有村民忙着在自己家的空地上盖新房子。

一栋栋的房子盖起来,然后一栋栋再租出去。

住在曾厝垵的厦门人,是一种什么感受|报道

5.

再也没有人种田,田地上都盖了房子。也没有人出海打渔,船都被收走了。

村子里的人,包括林林的父母,都成了房东。

再接着,大排档开进来了,小吃店开进来了,咖啡馆开进来了,还有很多叮叮铛铛的小饰品店,也开进来了。

林林觉得,好像这样也不错,每天都是新生活。“感觉只要睡一觉,第二天出门,外面就有新东西冒出来,都是以前没见过的。”

连林林也不知道,曾厝垵到底是怎么被叫成「文艺小渔村」的。总之,这里一切都不一样了。

住在曾厝垵的厦门人,是一种什么感受|报道

6.

林林第一次突然感觉到,自己居然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是临近高中毕业那年。

父母跟她说,如果考不上大学,不考没关系,“回来帮家里做事。”

这跟以前父母叮嘱的话,完全不同。以前父母一再强调,想走出村子,只有用功读书,考上大学,才有好前途。

然而现在,父母更希望林林帮忙家里做的事情,是每月按时去不同的房子,轮番收租。

那是林林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原来自己家里条件并不差,甚至很好。

住在曾厝垵的厦门人,是一种什么感受|报道

7.

但是村子里,已经不太适合居家生活了。

沿街越来越喧嚣,游人越来越密集,街道越来越狭窄,路边叫卖的声音也越来越吵闹……

林林全家在故宫路那里,买下两套房子,搬离了曾厝垵。

但住了不到一年,林林的爷爷,坚持要搬回村里住,说自己住不惯没有院子的高楼,认为不接地气,电梯也太吓人。

家里人只能把爷爷送回渔村,住进老房子一楼。至于楼上还有四层,已经全部租给别人,改成家庭旅馆。

住在曾厝垵的厦门人,是一种什么感受|报道

8.

少琼住的西边社,也开始渐渐出现了游客的身影。

她忍不住问过来店里吃饭的游客,怎么会想起逛西边社,答案居然是——她开的这几家餐厅,实在太出名,游客按图索骥,慕名寻来。

在这个互联网几乎信息透明的年代,确实也很难再有隐世之地。

少琼自己倒是看得很开,不管是游客还是老厦门,一视同仁。“这样很好,这种自己能找过来的游客,至少是个懂行的吃货。”

天下吃货是一家,这让少琼心满意足,觉得自己跟游客其实也有很多共同语言。

住在曾厝垵的厦门人,是一种什么感受|报道

9.

林林今年也搬回曾厝垵,因为爷爷年纪大了,需要有人照顾。而老人家又非常倔强,坚持不肯离开村子。

爷爷的理由,一来是落叶归根,再来是他认识的那些老朋友,都还在曾厝垵。

事实上,如今留在曾厝垵的原住民,大部分也只有老人家了。

每到傍晚,绕过海蛎煎、印度飞饼、冰淇淋、芒果烤肉的摊子,曾氏宗祠附近,是老人家的聚集地。

可能因为这些老人家的存在,让曾厝垵保留了小渔村的一份原本的气息。

不过也不是没有哀愁的。

那天下午,林林陪爷爷散步去了曾厝垵后山。爷爷指着山脚下那片荒地,告诉林林,这里是他们家的祖坟所在,绝不可忘。

林林有些伤感,因为爷爷说,他希望以后可以埋进这里,跟长辈们在一起,这样不会孤单。

而在祖坟的旁边,已经开起了海鲜餐厅。

------ ---------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请关注“开始厦门”

发现厦门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