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需用工”,啟功先生說這是錯的,為什麼?

豫見書法

可以肯定地說,趙孟頫沒錯,是啟功不對!啟功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倡導他創造的"結字黃金分割律"這一書法理念。



趙孟頫原話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而用筆則千古不易。這話通俗化來理解就是,書法強調用筆和筆法技巧為上,而且結體也要花費功夫,結構隨著時代變化審美趣味而變化,筆法千古傳承不變。
趙孟頫行書作品

能夠日書萬字,被稱為"炫技之神"的趙孟頫強調用筆的重要性,源於他對魏晉二王書風的深刻理解與實踐。我們往上看到唐代的孫過庭,研究他的書法及理論也會發現,他對用筆與書法點畫的微妙變化,也有不少論述。

由此可見,趙孟頫是對的,錯的是啟功。

而啟功否定趙孟頫,其實是為了倡導他創造的啟功體的結字黃金分割律。

啟功書法點劃撇捺變化較小,用筆單調,只能用看上去雋秀飄逸的結字掩蓋其不足,這是一大特點也是啟功體為人詬病的地方!


布穀視界

不請自來哦!

結構和用筆,是書家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就像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觀點不同,學書的道路就不同成就和貢獻也就不同了。

其中兩個書法家說法就是這樣相對的,一位是古人趙孟頫。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而用筆則千古不易。這裡的書法以用筆為上 。這是他在《蘭亭十三跋》中有一句話,突出了用筆為首要任務,他說這個話也是在當時的書法背景提出來的,


趙孟頫反對宋以來的“尚意”書風,他不滿蘇軾所提倡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和黃庭堅“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的主張。趙孟頫大舉復古主義,標榜學書“當則古,無徒取於今人”,要求在追求書法的個性時,要不忘古法。

同樣的道理,啟功先生為了學習書法也是深入古典,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經驗,叫做“黃金分割率”。就是他提出的與古人想反的觀念——結構為重。

啟功曾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苦練用筆,一筆一筆地琢磨,臨帖臨得分毫不差。但寫出來的字平看還可以,掛起來就沒神了。經過反覆推敲,他發現問題出在字的“結構”上。

但是呢,我覺的,偏旁部首,上下左右的關係,如果都非常固定,那麼字又就會顯得機械化,缺少飄逸靈動或者豪放奔騰的氣勢。




只能說啟功的書法是他獨創的字體,既有深厚傳統,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書法界評論他的作品:“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它淵雅而具古韻,饒有書卷氣息;它雋永而兼灑脫,使觀者覺得很有餘味。因為這是從學問中來,從詩境中來的結果。”所以他的字就像他的人一樣,文字彬彬。

我覺得不管兩位書法家觀點是否相沖,他們都是深入古籍,學好正統後,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提出和驗證自己書法新觀點的大師。

後人不要拘與他們觀點的對和錯,要學就要學習他們對書法的求真和創新精神!


桔香姑娘

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功”,實在蘭亭十三跋中所講。

而啟功談此觀點時,並沒有說是錯的,而是不全同意。

啟功原文如下

趙松雪雲“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功”,竊謂其不然,試從法帖中翦某字,如“八”“人”“二”“三”等,復分翦其點畫,信手擲於案上,觀之寧復cheng字。又取薄紙覆於帖上,以鉛筆劃出某字每筆中心一線,仍能不失字勢,其理詎不昭昭然哉。

啟功說,他從法帖中把單字的單個筆畫剪下來,然後在扔在桌子上。

就不成字了。

(意思是,單個點畫的筆法一點不差,但是拆開,沒有了結構,就不是字)

然後又說拿薄紙畫中心線。

這個也比較好理解,看個圖大家就能明白。

這就是每個字,每一筆的中線。

相信這種字帖大家都看過,初學必備。

中間的箭頭就是筆畫的中線,代表的是“鋒中心”


啟功的意思就是說隨便找一個字,把他的字的中線畫出來,仍然有字勢,說明結構很重要。

(意思就是,啟功認為字勢,字的結構,比用筆的細節更重要)

這種方法俗稱單鉤,就是古人摹帖的一種方法,還有雙鉤,雙鉤是比較常用的。

單鉤很難。

只畫中間一條線。


到這也就看明白了,啟功認為,用筆沒有結構重要。

只有結構準,字才能好看。


就這觀點,我個人的看法,覺得啟功說的很對。

因為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犯過只重筆法不重結構的錯,所以用筆有靈性,但是結構不準。

我以為結構是順筆勢而生的,只有用筆對了,結構不用著重。

後來覺得這條路不對,決定著重學習結構。

這是我初學時犯過的錯誤。


啟功認為只要結構好,筆法粗一點細一點沒關係。

這一點也有道理。

因為看古人的字,並不是每個字的筆法都很精彩,很清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碑刻帖

比如張遷碑

碑刻的結構,就是比筆法要準。

但是依然不耽誤成為學習的範本。


啟功是這個觀點。


而趙孟頫呢?

認為筆法為上,結構需用功。

也就是說,趙孟頫臨帖,可能會多喜歡墨跡,少寫碑帖。

因為趙孟頫小楷也是學王獻之真跡洛神十三行來的。

自己辛辛苦苦攢了十三行洛神賦真跡,於是刻在了玉上。


此二人的立場,都有道理,肯定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也很好分析。

趙孟頫有錢啊,朝中官不小,雖然當官當得憋屈,但是他的才學冠絕一時,而且朋友多。

所以見到的真跡很多。

古人是少有見到真跡的。

有人能見一行兩行,就能名世。

所以趙孟頫多強調用筆。

其中用筆的細節,才是決定神采的地方。

這點碑刻是看不出的。

所以,趙孟頫說的,以他那個時代,有錯嗎?

當然沒錯。


古人學字,都是碑刻開始,而且考功名之必備,所以結構肯定不差。

所以書法高度的決定性問題就到了用筆上。


而啟功的觀點是建立在今人的基礎上。

啟功的時代,影印本已經爛大街了,何況我們今天。

學書法看墨跡是非常容易的。

筆法已經不再有古代“秘不示人”的神秘性了

每個人都買得起蘭亭影印本。

所以學書的成本低,而且普及性廣。


但是也產生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貪多嚼不爛

誰的字都能看了,成本低了,自然因為太便宜,就沒人重視。

所以練字三心二意,跟我一樣。

學了幾十本帖,只注重筆法,沒能注重把結構養成。

所以,越學越砸。


所以啟功說,結構更重要。

也沒錯。

因為今人多用硬筆。

硬筆書法,就是如單鉤一樣,學結構,至於筆法,沒辦法如毛筆那樣精細。

這個看今人高手的硬筆書法就能看出來。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

二人說的都是對的,只不過時代背景不同。


今人要加以區別。



以上是一些個人意見,如同意,請點下關注謝謝。


梁宇航

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有一句話,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而用筆則千古不易。這裡的書法以用筆為上 ,強調了書法用筆的重要性,可以講相較而言用筆是凌駕於結字之上,學會了用筆,也就掌握了學書的關鍵。


而前書協主席啟功先生,則與趙孟頫持完全相反意見,認為書法重在結字,用筆次之。都是書法前賢大家,如此完全相悖的論調,讓人丈二和尚,不知所措。那麼,孰是孰非呢?

鄙人以為,熟練的運筆技巧寫出來的字讓人耐人尋味,線條的質量高低決定書法作品的優劣,而結構的不同,顯現出風格各異的書法作品。千人千面,流派紛呈,都是結字的差異。


再漂亮的字,沒有遒勁的線條為基凋,經不住細按,也是白搭。而豐富線條表現出來的書法,即使在結構上略有欠缺,所謂筆力勁而字自工,(有書家表達的寧拙勿妍,寧醜勿媚也是重線條,而結構次之)也不失為好作品。

趙孟頫與啟功在書法上的成就不言自明,相信趙孟頫所言更有權威性。

本人也是書法愛好者,下附臨寫,敬請指正,謝謝!


旭日餘輝4

這句話是元代的著名書法家趙孟頫說的,“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需用功”,其實我是贊同這一句話的,趙孟頫強調了用筆的重要性,但同時也並沒有忽略字的結構,這一點從趙孟頫的書法就能看的出來。

但我們平時在寫字的時候,無論結字還是用筆都要注重,二者缺一不可,也是相輔相成的。

只有用筆沒有結構則不能成字,只有結構沒有用筆則成了毫無生氣的打印體。

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好的用筆能夠自然的生髮出好的結構,好的結構又為好的用筆提供了一個展現方式。

趙孟頫書《蘭亭序》

我們最為書法學習者,要想練好書法,就要二者同時並重,不可只偏廢一方。

歷史上好的書法作品,都是用筆和結構俱佳的。至於啟功先生為什麼說趙孟頫是錯的,這和氣功一直強調結構有關係,他本身是更注重結構的。

你覺得用筆和結構哪一個重要,歡迎留言評論。

碼字辛苦,


不二齋

趙孟頫強調的是,書法的筆法作用,大於結構的作用。

而同為皇族後裔的啟功先生,認為書法的結構,大於筆法的作用。他認為,只要書法的軌跡合乎法度,字就寫的好看。

其實,書法的筆法和結構,都很重要。只是書法功力不同、學書背景不同的人,對兩個要素重要性的排序不同。



趙孟頫的書法,筆法變換自如,方圓結合,側鋒用筆,中鋒行筆,相得益彰。既有骨力,又很妍美。

啟功先生的字,筆法比著趙孟頫不太豐富。側重於結構取勝。重心位於每個字的黃金分割點上。為了顯示結構的重要性,有些筆畫的搭配,顯得有些誇張。


其控筆的能力,離趙孟頫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親愛的書友,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


豫見書法

我的理解是趙孟頫和啟功先生的論斷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才引發爭論。


我想或許正因為趙孟頫說的“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需用工”只是談及書法的兩個方面,所以啟功才認為趙孟頫的論斷是錯的。如果用系統的觀點來看待這問題,論斷都有所偏頗。書法技法或者說書法文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對其中任何一個內容有所偏識,都可能是不完善的。

我們常說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就是這個道理。何況,由於不同的人,對書法學習的起步不同,悟性有高低急緩的差別等原因,會造成學習書法過程中的進步或理解的差異,以“用筆”和“結字”兩個方面來說,可能有的人對用筆技法理解的好且深刻,對結體方面可能理解的總是不得法不入門。有的人卻相反,對結構方面學習起來毫不費力,對用筆技法卻遲遲不得其門徑。這種情況包括學習筆畫也一樣,有的人總是寫不好捺畫,不知如何處理捺畫的收筆,總是寫不飽滿。而有的人則是撇畫寫不好,收筆處不能將筆力送到位。有的人筆畫軟,有的人筆畫僵硬過度等等,不同的書法學習者一個階段面臨的困難總是千差萬別的。所以不能簡單的對用筆和結構厚此薄非。



再說,還有一個情況與老師的教育方式和初學書法的的理論有關係,也會出現類似情況。

一是先入之見,也就是第一印象,由於第一印象的影響,可能會出現厚此薄非的情況。在書法上就是我開始練習的是用筆技法,一切關注點都在用筆上,不是特別重視結體,就會出現類似的認識觀點。

二是理論問題。首先接受的理論指導有所偏頗,而不是循序漸進。也可能導致認識的不全面。

三是我們自身在學習書法過程中,出現以偏概全的錯誤認識,也能造成認識的偏頗和不完整,不客觀系統。

以上之是個人的望文生義的理解,不一定正確,如有益同道,幸甚之至!


翰墨書道

啟功說結體重要 他舉了個栗子 說如果用王羲之的筆法寫一個字 然後把這個字拆開成一個個筆畫 還要扔到地上 再看 每個筆畫都很好 但卻不成字 相反 筆法不好 結體沒毛病 無論如何 它還是個字啊 由此可見 結體比筆法重要 以上基本是他的原話 呵呵 這邏輯 對不對自己判斷吧 他老人家發明一個寫字的黃金律 他確實更重視結體 其實他的筆法有大缺陷 如果古人有十種筆法 他可能就掌握了三四種 還經常把字寫成鋼筆字的效果 現在的好多大師都不通筆法 周慧珺 盧中南 歐陽中石。。。。看他們用筆使人目瞪口呆 真可謂奇觀


手機用戶55461194624

其實書法練到一定地步之後,到底是用筆為上,還是結構為上,已然不重要了。因為用筆和結構同為書法的基本功,這兩者本就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



當然,就書法理論來說,一定要把用筆和結構分一個主次也無可厚非。因為每個人學習書法的師承不同,接受的習書理念也不同,自然對用筆和結體的側重也很可能不一樣。就書法成就來說,趙孟頫無疑是頂尖大師級水準,而啟功先生雖然堪稱當代書壇泰斗,與趙孟頫相比,差距是非常明顯的。站在這個角度來說,似乎趙孟頫的觀點更有說服力。但是,啟功先生素來以治學嚴謹著稱,當然也不會隨意挑戰趙孟頫業已得到公認的書法理論。孰是孰非?也只能看我們自己去理解和體會了。

就我個人而言,覺得還是趙孟頫的理念更有道理。因為我們隨便翻看一下書法史,包括顏真卿等書法大師在內,無不費盡心機學習前人的筆法。只要稍有書法功底,對法帖上書法結構還是基本能有直觀的感覺,要臨得形似並非難事;但是,除非你有過人的天賦,否則要想輕易理解法帖中的精妙筆法絕非易事。

中國美院書法博導於鍾華在《百家講壇》講書法時,拋出了一個“書法靠秘傳”的觀點。儘管這個觀點引發了很大爭議,也並非全無道理。所謂的秘傳,絕對不是針對結體來說的。因為理解能力稍強或具備一定書法功底的人,只要用心揣摩,理解結構還是不太難的。之所以一般人難得其精髓,就是因為無法通過直觀的感覺理解到用筆的精妙。這就是圈內常說的“名家指點”的重要性。


啟功先生之所以突出結體的重要性,應該更多的是從書法的實用角度出發的。因為一件書法作品,只要結構沒太大問題,筆法不夠精妙也影響不大。如果連結構都不過關,問題就會很直觀的暴露出來,那是根本無法欣賞的。而一般書家與大師的差距,恰恰就在於筆法的精妙。其實很多精妙筆法的失傳,也是書法水準日趨衰微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站在藝術的高度來說,趙孟頫“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觀點顯然更有說服力。


驚龍軒

1首先,趙孟頫說的這句話是他在蘭亭十三拔中提到的觀點,趙孟頫主要強調的是用筆的重要性。結構和筆法比起來,趙孟頫認為筆法更重要些,因為“用筆千古不易”。


2啟功先生對於二者的觀點正好跟趙孟頫的相左,啟功先生認為結構比筆法更重要一些。二者在這個觀點上是存在分歧的。因為筆墨當隨時代,字的結構是根據每個時代或者某個時期人的審美改變而改變的。首先,書法是要服務當代的。

3如果字的結構安排很合理,筆畫之間穿插得當,即便是某個筆畫寫的不規範或者寫錯了,我認為對於全字而言,影響不大。畢竟點畫是葉子,而真正的主體是結構。從這一點上啟功認為趙孟頫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