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驛站」專業音響中音箱箱體結構

「聲音驛站」專業音響中音箱箱體結構

匯聰智能——聲音驛站

自從十九世紀愛迪生髮明瞭留聲機後,人類便跨入了音頻重播的嶄新時代。而作為重播音樂的喉舌之器,音箱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演變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目前封閉式、倒相式兩大主流和迷宮式、號角式、無源輻射式等支流多態共存的局面。

現代意義上的封閉箱概念最初於1944年出現於H·F·Olson和J·Preston的美國專利中,由於揚聲器振動後,其前後的聲波相位正好相反,箱體的密閉性導致由振膜振動引起的強大機械波推動箱內空氣反覆地被壓縮和膨脹,因此客觀上要求箱體堅實縝密,以防洩露聲波。封閉箱的優點在於製作工藝簡單,瞬間響應較好,適於體積較小的書架式和懸掛式音箱,其缺點首先是浪費了50%的聲能;其次,因為在揚聲器後面形成了空氣“彈簧”,所以系統的諧振頻率升高,低頻響應變差;而且由於封閉箱內置重聲阻尼材料和多采用橡皮折環揚聲器系統而導致整個系統的靈敏度比其它形式的音箱降低了3-8db。

倒相式音箱又稱為開口箱,最早由A·L·Thuras於1932年在其專利中描述。其後由於A·N·Thieke和R·H·Small對其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因而“Thieke/Small”常成為倒相箱的代名詞。根據倒相孔前後位置的不同,又可分為正投式和背投式兩種倒相箱,二者在功能上基本沒有區別。其原理是,揚聲器振動時其後的機械波經導氣管倒相後產生與音盆振動相似的功能,從而大大提高了低頻輻射強度,擴展了低頻重放的下限頻率。而且又降低了非線性失真。與封閉箱相比,當靠近音箱共振頻率時,倒相箱可改善揚聲器錐面的突出變形,從而提升功率輸出並壓縮互調失真;而且從理論上講,也比相同體積的封閉箱高出3db的功率。但倒相箱也並非完美無缺,其音箱諧振頻率以下的低頻帶的幅射聲壓衰減較快,易產生低頻“轟隆”聲,以及風雜聲,瞬間響應也遜於封閉箱;加之其對揚聲器參數不一致的問題和音箱參數相當敏感,故而設計複雜,調試困難。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及各種CAD軟件的湧現,倒相箱的製作難度有所降低,從而目前廣泛地應用於大功率、高效率的場合。

至於號角式音箱,因其體積巨大而難以推廣;而迷宮式音箱又由於其針對聲波的某些頻段增強,某些頻段則削弱的特點,而侷限於特殊應用領域。相比較而言,無源輻射式音箱更具優勢。無源輻射箱又名空紙盆音箱,1935年由美國人Harry·Olson發明,至今一直沿用。實質上它是倒相式音箱的演進和變種。其工作原理是,當有源輻射器(即大口徑低音單元)振動時,箱體內的空氣經倒相後作用於空紙盆,促其隨之振動,從而倍增了低頻重放的效率。而且凸球形的紙盆可以更加均勻地重播低頻。與普通的倒相管相比,無源輻射器消除了箱內駐波,提高了低頻段的靈敏度(即聲壓級),有效避免了諧震和風雜聲。但因為技術要求甚高,所以目前世界上無源輻射箱比較少。據筆者所知,只有英國超奧、英國威武、瑞典瑞寶和丹麥香武仕等採用了此項技術。(匯聰智能——聲音驛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