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池國是什麼樣的一個政權?

巧千虎

仇池國是兩晉南北朝時氐族人建立的政權,依附大國生存,也曾興盛一時。在無月不戰的亂世,它更趨於寧靜的存在,甚至可以成為《桃花源記》的原型。巧合的是,在陶先生“採菊東籬下”的時候,仇池國也悄然在線。

在今天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的仇池山上,有一塊“地方百頃”、可容納數萬人家的平地,這就是最初的仇池國,一個地圖上不太好標註的蕞爾小國。不過看看《魏書》的記載,你或許會有世外桃源的既視感:“四面斗絕,高七里餘,羊腸蟠道三十六回,其上有豐水泉,煮土成鹽。”

幽靜偏遠讓這裡遠離戰爭,豐富的水源和先進的手工技術又足以保障自給。《太平御覽》引《齊書》中說,仇池人在山間平地修建宮室、果園和食庫,國人“無貴賤,皆為板屋土牆”,有著農耕社會的文明與祥和。

氐族楊氏自漢末遷居仇池後一直把這裡當成福地,曹魏和西晉兩度遷徙又兩度折返,晉末時部帥楊茂搜乾脆建國自立。仇池國人少地狹,只能通過外交彌補軍事弱勢,以向後趙和東晉稱臣的方式換得幾十年的平靜。躲避戰禍的關中流民不斷入,也給這裡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其疆域也擴展到武都、陰平二郡,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甘肅省隴南市。

前秦統一北方時仇池也被滅國,部族遷往關中。淝水之戰後北方重新洗牌,首領楊定趁機率部迴歸,在離仇池山120裡的歷城(今西和縣境內)重新立國,這就是跟陶淵明同時代的後仇池,之前的百頃故地則成為國家糧倉。後仇池再次成為四方流民的避世所,也再次繁榮興盛起來。當然這種繁盛依舊停留在經濟和社會層面,其國小力弱的短板仍需藉助外交手段彌補,即繼續對東晉、後秦、北魏和劉宋稱臣。

亂世中的寧靜只是相對而言,在王者稱霸的大環境中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仇池周旋於大國之間自然也避免不了衝突,後仇池和後秦、西秦、北魏、劉宋都有過戰爭並最終為劉宋所滅。它也曾有過大國意識,藉機向川北和陝南開疆拓土,只是大部分時間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


路衛兵

仇池國它是由魏晉南北朝時期居住在那裡的氐族楊氏建立的一個政權的名稱,因為其立國的時候政治中心是在甘肅省隴南的仇池山,故而因此而得名。主要就是由前仇池國,仇池國,武都國組成的。前仇池國是由楊茂搜(是氐族首領楊飛龍的外甥,同時也是養子。296年率領眾人建立了仇池國,是仇池國的第一任君主)建立的,而後仇池國則是由楊定重新建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