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的美國人真的連1000塊錢都拿不出來,沒有任何儲蓄嗎?

何均堰

這個說法大體沒錯,但不夠準確。美國一項Go Banking Rates問卷調查有這項統計,2017年,存款少於1000美元的人數比例從2016年的69%下降到57%,但是完全0存款的比例上升到39%。

這在儲蓄率冠絕全球的中國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想想《絕命毒師》這些美劇吧,很多主角稍微遇到生活動盪(生病、失業等)就拿不出一點錢應付,只能走上打家劫舍的不歸路,這些劇情也是有現實根基的。

根據trade economics的統計,2018年2月最新數據,美國個人儲蓄率只有3.4%,而CNBC推薦的儲蓄比例至少要達到25%。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儲蓄國,個人儲蓄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這比起60-70年代50%以上的儲蓄率已經下降了。

兩國儲蓄率的巨大差異,當然可以從社會保障等方面尋找原因,但是最根本的的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信貸擴張(credit expansion)!

回顧美國20世紀以來的經濟史,居民個人部門、家庭部門和政府部門都經歷過“加槓桿”的負債高峰。科立芝總統時代,信用卡和分期付款的發明使得資本主義經濟向前邁出一大步,普通工人也能分期買得起汽車;30年代“大蕭條”,羅斯福新政直接讓政府負債擴大基建,提供公共服務,解決了很多人的失業問題,讓美國經濟暫時度過難關。2001年到2006年,美國居民部門的負債創新高,其中主要是房貸構成的,那時候美國房價一直飛漲,很多人抱著“買到就是賺到”的心態,而且各金融機構也“放水”將房貸批給很多資質不夠的個人。

信貸擴張(低儲蓄、高負債)無疑能刺激生產和流通,消滅通縮壓力。但是風險在於,信貸泡沫一旦破滅,情況會很慘烈。大蕭條、次貸危機都是信貸瘋狂擴張後潮水退去的時刻,但這種教訓也還是阻擋不了人類在未來繼續瘋狂。


每日經濟新聞

很正常。

2018年3月,美聯儲發佈的《美國家庭經濟狀況報告》(Report on 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U.S. Households)中提出:如果你突發意外(例如突發疾病需要支付醫療費用等)能否立即拿出400美元(約合人民幣2613元)的急救錢?

令人驚訝的是,44%的美國人拿不出這400美元。在這部分人中:45%的人表示將使用信用卡支付,但不得不逾期還款;27%的人表示完全無法承擔這筆錢;15%的人只能向親朋好友借錢。

據數據統計,美國人家庭平均年收入是63784美元(約合人民幣43萬元),一個美國人平均月收入為3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9600元),這在中國已經是高收入了。並且,根據《經濟學人》統計:美國的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總額/個人消費支出總額)才9%,世界最低;中國為21%。

賺這麼多錢,口袋裡卻常常沒剩幾毛錢,是因為不少美國人的錢,都花光了。超前消費理念和不存錢文化,是美國人低儲蓄率、低存款的重要原因。

因為美國有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

美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經歷200多年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形成了由聯邦政府退休金制度、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個人退休金計劃組成的三大支柱。半數的美國人,沒有通過儲蓄的方式預留養老金,主要依靠保險制度。

其次,美國人提前消費有錢的來源,主要通過信用卡。數據顯示,美國人均持有2.9張信用卡,是中國人均持有信用卡數量的8.5倍。

最後,美國注重生活質量,不願意存款降低生活質量。

美國人貸款買房,是先享受房子後還款,超前消費;中國人以前習慣全款賣房,先辛苦攢錢後買房,量入為出。而伴隨貨幣超發,通貨膨脹成為常態,儲蓄越多財富越貶值,美國人在財富貶值中,提前享受經濟發展紅利。


波士財經

嗯,這個說法大體正確。對於國人,可能難以想象,但這就是美國。

美國人不儲蓄,因為既存不下錢,也不想存錢。

1.美國是高消費社會,很難攢下錢

我在此前的問答,曾測算過,美國中等收入的4口之家,一個月生活消費5400美元,美國生活成本很高。

2.稅收體系扣掉一大部分,攢錢不如花錢

舉例來說,一個4口之家,年收入10萬美元,夫妻合併報稅,各種稅前抵扣,假設3萬美元,則報稅收入7萬。



社會安全稅稅率15%,交稅1.05萬。

再算個稅。按規定可以得到12600美元的家庭標準減免額(Standard Deduction),此外每個人還可以得到4050美元的個人減免額(Exemption),4個人共16200美元,合計28800美元。


7萬美元總收入減去28800美元,應納稅收入為41200美元。其中18550美元按10%稅率計算,應交稅1855美元;餘下的22650美元按15%稅率計算,應交稅3397美元,兩項合計應交稅5252美元。



既然稅高,那麼攢錢不如花錢,消費可以抵稅,買車,買房都可以抵稅。

3.美國經濟發展平穩,儲蓄吸引力不大

下邊為美國儲蓄品種及利率,相比我國4-5%的理財產品,小巫見大巫。所以對於美國人民而言,儲蓄吸引力不大。

美國定期儲蓄種類 年利率

3個月定期存單 0.31%

6個月定期存單 0.46%

9個月定期存單 0.61%

1年定期存單 0.81%

3年定期存單 1.13%

貨幣基金MMA 0.28%

貨幣基金10K 0.26%

4.美國福利制度比較完善,養老無後顧之憂

美國社會福利制度比較完善。比如社保,美國失業時,有很多福利,補貼。再如醫保,和中國很像,美國人買各種商業保險,每月交,退休後,享受國家醫保,從62歲開始免費,全部免費,而且是全包,上不封頂。

…………………………………………………


史晨昱

個人認為這個數據是比較可信的,美國民眾儲蓄率較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曾經進行過一項統計,研究個人存款佔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結果如下圖。可以看到,近年來來美國人均存款額度徘徊在個人可支配收入的5%以下。根據2015年的數據,美國平均個人年收入為29,979美元,刨除必要的生活成本,按照5%的儲蓄率來計算,看來70%美國人儲蓄達不到1000美金的數據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的。

個人信貸消費的普及,是美國低儲蓄率的一個重要誘因。我剛到美國的時候,除了在學校兼職打工的微薄工資之外,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但還是很容易就申請到了有3000美元透支額度的信用卡。當暑假找到一份實習工作後,信用卡額度輕易漲到了一萬美元。這樣寬鬆的個人消費貸款,難免不會刺激人們超前消費的意識。萬一需要應急的大避開銷,普通人也輕易可以獲得大額短期貸款,自然不需要存錢應對風險。

另外,美國的個人破產製度也較為普及,普通人如果債臺高築無力還錢,通過較為簡易的手段就能申請個人破產,免除還款義務。這樣一來,民眾就更不需要通過儲蓄來應對大病大災之類的偶發事件了。

但這樣一個建立在透支未來前提上的消費模式,到底還能撐多久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王瑞恩

《今日美國》報道: 去年,GoBankingRates對5000多名美國人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他們之中有62%的人儲蓄少於1000美元。

之後,GoBankingRates再次向美國人提出問題:他們的賬戶裡有多少存款?只是這次調查了7,052名美國人。 結果呢?幾乎10個人裡有7個人(69%)儲蓄少於1000美元。

進一步研究調查數據,我們發現,34%的美國人賬戶上一毛錢儲蓄都沒有,35%的人儲蓄不足1000美元。其餘的被調查者中,11%的人儲蓄介於1000美元至4999美元,4%的人介於5000美元至9999美元,15%的人儲蓄高於10000美元。

重申上文數據:34%的美國人賬戶上沒有存款。將這個數字應用到美國的總人口中,有超過1.08億美國人沒有儲蓄。 當三分之一的人口沒有存款來作為依靠時,就不可能有經濟復甦的勢頭了。很明顯,考慮到儲蓄對資本投資的重要性,普通人對經濟增長並沒有什麼貢獻。

美國,所謂充滿機會和繁榮的國家,經濟上實際上是破碎的,儲蓄狀況就是其標誌。 美國人口普查局一年前公佈的數據顯示,4700萬美國人生活水平在貧困線以下,家庭年收入中值約為2.4萬美元。

2017年3月,美國的個人儲蓄率為可支配收入的5.9%。我在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的個人收入和支出報告中看到這一數據,心裡思忖著,這個比率是不是比以前高了?事實上,它明顯高於十年前——儘管仍比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任何時間都低得多。

美國的儲蓄率,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持續走低。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人才開始增加儲蓄。但經濟危機一旦過去,經濟形勢好轉之後,美國的儲蓄率又開始有所下降。

美國不愛儲蓄,他們的錢又去哪裡了呢?消費!美國人把90%以上的可支配收入用在消費。2017年美國,社會消費總額57564億美元,佔全年GDP的比重30%


紅谷新視界

對於這個問題,一直都有爭論,今天筆者也想簡單說一下個人看法;

其實引發這個討論,是因為2015年有過一個數據調查,當時是對5000多名美國人進行的調查。在這5000多名美國人中,他們發現有62%的人儲蓄少一千美元,進一步調查發現,34%的美國人賬戶上沒有儲蓄,而11%的人儲蓄見於1000美元到4999美元之間,4%的人介於5000美元到9999美元之間,另外還有15%的人儲蓄高於1萬美元。

對於這個調查,可能會有一些偏差,但我認為大概上還是能說明普通美國人的一個賬戶情況的。而對於這種現象,筆者認為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形成的,這與國家政策、生活、消費習慣都息息相關。

當然,歸根及底,還有一個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那就是美國人敢花錢,房產不像咱們中國佔了人生的大部分收入,比如現在的80、90後賺了錢大部分要還房貸,生存壓力較大。而且美國的養老機制較完整,老有所養,而我們這裡也有差距,對於我們不留點養老錢心裡是不踏實的。

所以綜上所述:現在負債率高的才是有錢人,存在銀行裡的有錢人生活質量不一定高,就是這個道理,至於美國人賬戶裡沒錢,也並不代表比我們生活的差。

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我是華佗診股,關注我,私聊回覆:診股,可以查看個股操作策略


華佗診股

美國是一個社保福利健全、物價平穩的國家,鑄就美國人骨子裡的超前消費理念,養成不喜歡儲蓄的習慣,也是美國低儲蓄率、低存款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不能肯定有70%的美國人拿不出1000美元,但是去年10月美媒報道稱有57%的美國人拿不出1000美元,可見美國人的消費理念。


美國家庭年均收入達63784美元,人均收入3000美元,而儲蓄率確非常低,去年3月美國金融一網站曾進行民意調查,其結果非常意外。

20%的工薪階層沒有存款,25%的工薪階層存款超過收入的10%,38%支出大於收入(主要工資一直沒漲),16%的沒有很好的工作,13%的一直在債務中掙扎,16.4%沒想過自己去存錢。大家看到這樣的數據有什麼感想。
今年3月28日,美聯儲發佈《美國家庭經濟狀況》中指出,如果發生突發意外能否立即拿出400美元應急,根據調查有44%拿不出400美元,45%表示使用信用卡支付,27%表示完全無法承擔這筆錢,15%表示只能向親朋好友借錢。至於數據准不准我姑且不說,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美國人儲蓄率很低,也是造成美國的負債很高,美國是世界負債率最高的國家,美國的GDP總量19萬億美元,而負債高達20萬億美元,是不是觸目驚心?


舞動人生124

據調查上顯示是的,70%的美國人確實連1000塊錢都拿不出來。在調查時,問那些調查對象,如果你生病了,需要400美金治病,你能拿的出來嗎?

大部分美國人的回答是:是。

美國人的平均收入很多,但是為什麼會沒有存款呢?因為他們沒有把錢存起來的意識,沒有想過去儲蓄錢。

美國人覺得生活質量很重要,為了得到高的生活質量,就得花錢,所以美國人的工資都用在了這個上面。高消費,無存款,成了美國人的習慣。

你可能想問不存款他們以後老了怎麼辦,失業了,沒錢了怎麼辦。

可以靠國家,美國會發放養老金,和失業補貼,意識就是說,就算你不工作,也會有補貼發給你。

這大概就是美國人不存款的原因。70%的美國人確實是連1000塊錢都拿不出來,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去儲蓄。


美麗女郎春燕

甲在車行花3萬塊買了輛昌河汽車,乙也在車行花100萬買了輛奔馳車。甲看了乙的車後大發雷霆,找到車行說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花錢買車我同樣也是花錢買車,為什麼他的車和我的車哪都不一樣,他的車怎麼能 比我的車好多了?你這車行也太他媽的欺負人了,信不信我罵死你! 創建於2018.5.3


雲自飄1

很多美劇給我們呈現出這樣的場景,美國人現金很少,一直在用信用卡透支。或許影視作品確實反應了美國社會的一角吧,畢竟藝術源於生活。至於是不是70%的美國人真的拿不出1000美金來,這個在下也無從得知,要想深究,只能藉助美國政府職能部門一些官方的數據來證實。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