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為什麼廢太子李承乾?

張峰是我不曾離棄的信仰

此太子本能成一代明君 卻被逼造反 死前一言害慘對手


(說歷史的女人——第153期)

在中國古代史上,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如何選擇一個稱心如意的接班人。不管是聖主君明,還是昏聵之主,在這個問題上出現的困難程度幾乎差不多。按說一個明君是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的,但是實則不然。比如我們一直稱頌的大唐第一雄主千古一帝李世民,他在選擇接班人上同樣出現了問題,最終導致骨肉相殘的局面,想來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本來,李世民的接班人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早早就按照自古已有的規矩“立長不立幼”,立下了長子李承乾為太子。這一年,李承乾才不過8歲。那麼根據李承乾的個人情況來看,李世民安排的這個接班人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史載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根據這些特點來看,李承乾不但聰明,長相俊朗,而且性格醇厚,孝順父母,心懷寬仁,在後來還代替李世民處理過朝廷政務,都辦理的井井有條,處理的非常得當,絕對是一塊明君的好材料,李世民只要用心打磨,就肯定是一美玉。

李世民因為李承乾優秀的品質,對這個太子也非常喜歡,但是他們最終出現問題,主要有兩大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李世民和李承乾本身的父子關係,其二是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

李世民和李承乾的父子問題:李承乾作為一個年輕人,在品味上可能比較另類,他曾經喜歡一位美男子,此美男子不但長得極美,而且能歌善舞,大概就類似於今天的那些奶油歌星。而且李承乾還給這個會唱歌的男寵取了一個露骨的名字,叫稱心。

此事被那些大臣,也或許是不喜歡李承乾的大臣報告到了李世民那裡,肯定會添油加醋一番,總之大概不會從李承乾這個角度看待此問題,而是從有傷風化、道德倫理等等方面來大說特說,導致李世民聽聞之後非常惱火,直接也略去對李承乾的談話步驟,令人就將那個美男子給殺了。

此事的矛盾點就在於李世民沒有和正在叛逆期的兒子進行談話教育,直接殺其所愛,這本身就不符合人情的規律,作為李承乾難以接受,那是情理之中的事。他非常傷心,這種傷心如果認真去理解的話,就會發現,包含兩方面的因素,第一確實是死了愛寵,第二大概也有父親過於粗暴的手段傷了他的心。這件事,使得李世民和太子李承乾在感情上產生了非常微妙的間隙。

說起來這個李承乾也怪倒黴,他自己的屬官天天把他像對待一個小學生一樣,稍有一點問題就非常苛刻地指責批評他,甚至有一個屬官說寧死也要指責太子是為太子好,而且不論場合不講策略和方式。這讓太子李承乾承擔的壓力就非常之大。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官員,尤其是傾向李泰的官員,也整天沒事在李世民面前列舉李承乾的不是。這對李承乾的影響都非常之大。但是這還不算什麼,真正對李承乾造成致命影響的是另一個人,即李泰。

魏王李泰雖然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但是他和李承乾的年齡相差僅一歲而已。但是李世民對這個李泰十分寵愛,準確來講,應該是達到了溺愛的程度,以致於讓群臣都感覺到了這種程度。但是李泰本李世民溺愛,也確實是有原因的,那就是這個李泰才華出眾,而且聰慧絕倫,能說會道,能寫會畫。作為皇帝,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出眾,想不愛都不行。但是作為皇帝,兒子眾多,尤其是有太子,有些愛是需要一個度的,但李世民雖然是千古明君,但卻沒有處理好這個家庭問題。

史載李泰編寫了一本書叫《括地誌》,在書稿完稿之日,李世民把這本書當做寶貝一樣下旨收入皇家藏書閣,同時大賞李泰,賞賜的財物數量早已超過了太子。而且在很多事情的規格上也超過了太子。這既然能被朝臣看在眼裡,那麼同樣作為李世民兒子的李承乾又不是傻子,他怎麼會無動於衷?心裡有落差感也是在所難免。但是問題是李世民這種對李泰的愛,最終不但引發的是心理落差,而是可怕的危機感,就像自己的職位早晚要被奪去的危險。

這種危機感加上李泰的受寵程度,使李承乾擔心李世民會廢掉他,立李泰為太子。於是,李承乾走了一步危險的險棋:起兵逼宮。這步險棋的因素有兩個,第一是李泰也沒閒著,他的小動作對李承乾構成了威脅和逼迫,第二是漢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動。單純從李承乾這方面來看,他是沒有這個野心的,所以說他是在逼迫和煽動之下被推向前去幹了這麼一件事。但結果很明顯,失敗了。

李承乾被逼造反失敗,這被抓住可是死罪,但李世民愛子心切,不忍殺之,只是流放黔州。那麼既然李承乾這個太子不存在了,那麼最受寵的兒子李泰應該可以被立太子了,這也是李泰一直和李承乾斗的目的嘛。但作為太子李承乾的對手,李泰卻竹籃打水一場空,原因很簡單,只因李承乾在死前,對父親李世民說的一番話。其實嚴格來說,此時李承乾來沒死,但對於他來說,太子之位丟失,行動失敗,其實他的人生已經結束了,所以說死前也不過分。

李承乾說:“兒子我已經是太子,尊貴至極,就是以後的皇帝,我還有必要去圖謀什麼嗎?事到如今,我的所做不過都是被李泰所誘逼而已,倘若父皇真的立了他為太子,那麼也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

李承乾這句話讓李世民的內心也咯噔了一下。此後,再加上朝中重臣長孫無忌和諸遂良都反對立李泰為太子。最終結果是,李泰費盡心機把李承乾從太子之位拉了下來,但自己卻沒有爬上去,反而給軟弱的李治做了一鍋好菜。李泰不但沒有獲取太子之位,連自己本身的魏王也沒保住,還被降為東萊郡王。這件事,說起來可笑,李泰聰明過頭,機關算盡,坑了哥哥,也誤了自己。


說歷史的女人

原因在於太子對皇權的威脅,

在宋以前的朝代,皇帝對於立太子,有個難以抉擇的問題,

如果不立太子,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難以爬上皇位,也難以坐穩皇位。

如果立太子,太子勢力太大,又容易威脅皇權,

每個皇帝都愛自己的兒子,想自己的兒子能爬上皇位並坐穩,但都不想最後被兒子殺或者自己殺了兒子,他們的前車之鑑太多了,都不用看太遠的歷史,整個魏晉南北朝都是這樣。

周幽王立太子宜臼,最後太子勢力太大,想廢太子,太子一個不高興,聯合自己的舅舅,引犬戎兵滅了自己國家,

楚成王立太子商臣,商臣權力太大,想廢太子,結果商臣提前下手,逼死了楚成王。

趙武靈王傳位給趙惠文王,又覺得趙惠文王權力太大,對自己是威脅,想用另一個兒子制約,結果被沙丘之變,困死在行宮。

劉邦立劉盈為太子,太子權力迅速膨脹,威脅劉邦地位,劉邦想廢太子,結果失敗。

漢武帝在位太久,劉據在太子位上坐了32年,武帝發現,太子黨人勢力太大,惶恐不安,於是巫蠱之禍,殺了太子一家,太子的軍隊跟皇帝的軍隊在長安打了五天,勢力不小吧

其他如石虎殺了兩個太子,孫權殺了兩個太子,劉宋文帝被太子殺了。。。

楊堅的太子楊勇勢力太大,每次經過太子宮,如入敵國,晚上睡覺不敢脫衣服,最後廢太子楊勇。

立太子威脅太大,不立太子行不行呢?

石勒臨死才前立太子,結果石勒剛死,他的太子嚇得不敢登基,最後石虎逼他上位,一年後,石虎廢了他然後自立,

石虎嘲笑石勒臨死前被立太子,太傻了,才給自己機會,結果呢?兩個太子都想殺了他,在殺了兩位太子後,感嘆“為什麼我的兒子一到十八歲就想殺了自己父親呢?”,最後無奈,立八歲的石世為太子,石虎去世後登基,不久被石鑑弒殺。

立太子不行,不立太子也不行,那學習孫權,立一個太子,讓後讓另一個諸侯王跟太子並駕齊驅,制約太子行不行呢?

孫權這樣做失敗了,殺了兩個太子和制約太子的魯王孫霸,立八歲的孫和為太子。

石虎學習孫權,也失敗了,最後殺了兩個太子,立八歲的石世為太子。

李淵也學習他們,立李建城為太子用李世民制約太子,肯定有人提醒他這樣做危險,他也知道危險,但不得不這麼做,不立太子不行,立一個小兒子、弱勢的兒子,又太不甘心,怕他坐不穩皇位,就只能玩著這危險的平衡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李世民是這樣登基的,當然知道這樣做的危險了,也有人提醒他這樣做的危險,但他別無選擇,或許他自信自己們駕馭好吧?

於是立李承乾為太子,又用魏王李泰制約太子,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李承乾感到威脅,想提前接班,想效仿自己的父親,發動政變。

李世民是什麼人,早防著呢,於是提前下手,廢了太子李承乾和李泰,立懦弱的李治為太子。

到這裡,他才理解漢武帝為什麼放著兩個成年的兒子不立,立一個八歲的小兒子,司馬炎為什麼放著十幾個正常的兒子不立,立一個傻子,石勒為什麼臨死前才立太子,

其實,看看《琅琊榜》就知道了,先想立祁王,最後還是王的祁王就威脅皇權了,於是立太子後,用譽王制約太子,結果譽王造反,


南朝四百八十寺

《唐書》記載,少年時期的 ”熊孩子“李承乾非常調皮搗蛋,他常常帶著一幫跟班溜出宮去偷百姓家的牛馬, 牽走後宰殺烹吃。他還喜歡模仿突厥人的習俗,常住氈房,喜食腥羶,一身胡裝。年紀稍長,又沉溺於聲色犬馬中難以自拔。彼時皇家戲班裡有一個十幾歲的歌童,長相漂亮的像個女孩子一般,承乾一見他就著了迷,給他起了個小名叫“稱心” ,兩人日夜廝混在一起。

對太子承乾嬉遊無度,李世民很是惱怒,他命人殺掉了那個叫”稱心“的孌童,還罷斥了管教不嚴的太子師傅和一批教育儲君失職的大臣。父親如此嚴厲,也沒能讓李承乾幡然悔悟並懸崖勒馬,事後他並未因此改過。

史載,歌童”稱心“被殺後不久,承乾又發明了一種新的娛樂方式,他和七叔漢王李元昌在宮裡各率一隊人馬,手持器械,身披鎧甲,列隊互相攻戰,雙方打著打著就較起真來,導致每次遊戲結束後都有人傷亡。剛開始,他對父皇李世民尚存畏懼,也儘量不讓負責管教自己的大臣抓住把柄,隨著年齡漸長,他性子越野,膽子越來越肥,肆意胡為,根本不把那幾位負責教育太子的大臣放在眼裡。

史載,李承乾天生腳有殘疾,走路一瘸一跛,李世民並不甚喜歡他,只是他身為長子,才順理成章的取得了儲君資格。見承乾生性淺薄,粗鄙頑劣異常,不堪大用,李世民對他越來越不滿意,漸生廢黜太子之心。

四子李泰勤於學習,博覽群書,文筆了得,頗受太宗青睞。李泰很有心機,他見哥哥似乎已失寵,就想盡快擠掉他自己取而代之。 他命手下的官員四處散佈流言 ,妖魔化承乾,為自己做太子造勢,又私自結交駙馬都尉柴令武、宰相房玄齡的兒子、駙馬房遺愛等20餘人,這些”官二“ 們結成死黨,形成了暗中顛覆並取代太子的一股強大勢力。

承乾見父皇偏愛四弟,很害怕失位被其取代,又隱隱覺察到四弟在加緊活動,似乎一張無形的大網已在自己身旁悄然張開,再不反擊就會被他擠掉。但是,他很清楚自己在父皇的眼裡已形同”棄子“ ,已無法挽回他對自己的惡劣印象,要保住太子之位,只有一條路可走:除掉四弟李泰!

拿定主意後,他先派心腹冒充李泰府裡的門人到太宗面前密告主人的種種不法行為,卻被目光如炬的李世民識破;接著,他出重金僱死士潛入宮裡刺殺李泰,但幾次均未得手。李承乾見李泰防範嚴密,很難謀刺成功,又預感到大勢已去,遂鋌而走險、孤注一擲,暗中招募、收買大批武裝打手,密謀殺入皇宮,發起政變,用武力直接奪取皇位。正在磨刀霍霍,不料走露了風聲,陰計外洩,政變流產,太宗震怒,承乾被一擼到底,貶為庶人。值得一提的是,為謀奪太子位而費盡心機的李泰,最終也未能如願,反而被太宗囚禁。李承乾和李泰相爭,鬥得兩敗俱傷,性情溫和、有些懦弱、天賦不高的老九李治坐收漁翁之利。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 雄才大略的唐太宗病死,22歲的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皇權跟儲權有天然的矛盾,但是唐太宗廢太子李承乾,完全是因為李承乾自己在作死。

唐太宗立李承乾為太子時,太子才8歲,李世民對自己的太子可謂是很上心,也算是大費苦心,幼年時候的李承乾也不負所望,史書都是用“性聰敏”、“丰姿峻嶷、仁孝純深”等詞來形容,如果一直這麼下去的話,可謂是皆大歡喜。

但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隨著李承乾的年齡漸長,皇權與儲權的矛盾就開始體現,李承乾也開始作了,越來越叛逆。

“搜訪賢德,以輔儲宮”——唐太宗

雖然唐太宗知道自己的兒子開始叛逆,但是還是希望名士能將太子教會正路。

但是!面對叛逆期的李承乾,諫臣們的方式似乎不太對,只是一味的嚴詞厲言進諫,幾乎是比著上疏,而且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兇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

比如,貞觀十四年,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于志寧便上疏批評他過於奢華。

所以結果可想而知,更加開始作了。

九月丁巳,李承乾開始寵幸宮中的一位太常樂人,不學習,不理朝政,李世民一怒之下處死了這名太常樂人,但是李承乾更加叛逆,竟然連續幾個月不上朝。唐太宗開始對李承乾不滿了,但是仍沒有廢除太子的意思

“我識卿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

雖然唐太宗沒有廢除太子的意思,但是李承乾聽聞風聲,卻開始忌憚同樣得寵的李泰,於是開始安排刺殺,但是刺殺失敗,唐太宗大怒,才將他貶為為庶人,流放黔州。

廢除太子之後,確定誰為新的皇儲,又成為了一個問題,當時唐太宗說了這麼一句話: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於是李治華麗麗的登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