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鬥機一旦被鎖定,基本就逃不掉了?

小莊兄477

因為戰鬥機的機動過載沒有導彈大。

飛機對付鎖定最好的辦法就是隱身,這是五代機最大的優勢。


戰鬥機的機動過載沒有導彈大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戰鬥機並不是光要考慮機動能力,還需要考慮掛載和探測搜索等能力,飛機的重量和氣動構型也更加複雜,導彈則比較簡單了,第一是小,第二是輕,也沒有複雜的氣動外形,不需要考慮強度和掛載,不需要起降機構,也不需要考慮其他指標,它可以做到短小靈活,甚至可以實現過肩發射、360°攻擊等能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飛機難以作出有效的機動動作去規避導彈,因為你能飛出來的機動,導彈都能做到更加敏捷,所以飛機必須在機動時繼續採取其他手段去規避導彈。

採用多機編隊飛行,可以較好的掩護友機不被鎖定。


其次是因為戰鬥機裡有人在駕駛。這造成了兩個影響,第一個影響是即便飛機還有機動過載的餘量,但是人已經承受不了了,人可以承受的機動過載很難超過4-6個G,但是導彈可以進行的機動可以承受10個G甚至是20G以上的機動過載,就算是飛機可以承受10個G的機動過載,人也受不了,所以飛機很難作出超過人的承受範圍的機動動作。第二個影響是人的反應問題,人的反應絕對沒有電子計算機和機械系統的反應那麼敏捷和可靠,人在遇到危機的時候不出現頭暈、反應慢、緊張就是好的,至於能快速、敏捷的作出當時最正確的機動動作,還是不要指望了,所以飛機對付導彈的鎖定是很困難的,一般近距離的鎖定就等於擊落了。

飛機的機動性再強也不如導彈,所以儘量不要僅僅依靠機動去規避導彈,而是要依靠機動去爭取鎖定敵人的飛機。


最後啊,是因為導彈並不是採用擊中才能爆炸的碰撞式引信,而是採用近炸引信,也就是說,導彈並不需要一定就能準確命中飛機,他只要能在可以殺傷飛機的半徑內爆炸就可以,他可以發射到一個大略的方位就可以,這對於飛機而言是很難躲避的,因為你無法判斷導彈的殺傷半徑,也許等到你準備機動的時候,他就已經爆炸了,他的碎片就已經損傷了飛機了,所以飛機很難躲避。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戰鬥機本是就是一個發熱源,一般導彈都會配備紅外線跟蹤器,你怎麼飛它都會跟著你,加上導彈多,誘餌彈不夠用的情況下,很多戰鬥機都會被導彈追上。

很多人可能會說,那我就跑啊。沒錯,如果飛機飛行的速度比導彈快,導彈追不上,那麼確實能跑的掉,可是大部分的導彈都比飛機快,尤其是先進國家的導彈,速度遠遠超過了飛機,所以不好擺脫。



那麼被導彈鎖定真的逃不掉麼?答案肯定不是的,有很多技術高超的飛行員可以輕而易舉的逃脫。


超低空飛行是躲避導彈最好的辦法,地面的雜波對導彈的影響很大,地面指揮的雷達也掃描不到飛機,不能給導彈正確的直徑,加上飛行員可以用障礙物躲避,所以很多逃生的機會都是在低空飛行的時候創造的,當然,很多戰鬥機還沒有到低空飛行的階段可能就被導彈打下來了。


叨叨娛樂團

首先要知道空空導彈是如何搜索戰機的,

目前空空導彈的制導模式主要是紅外製導和雷達制導。

所謂紅外製導就是,導彈本身的紅外敏感器件去追蹤敵方飛機的紅外特徵,例如尾部發動機的高溫熱源、機身再高速飛行中於空氣摩擦產生的熱源。

而雷達制導又分為主動雷達制導和半主動雷達制導,主動雷達是指導彈本身具有小型雷達可以自行搜索目標,而半主動雷達需要靠己方飛機上的雷達照射敵方飛機,為空空導彈提供指引。

這其中紅外製導和主動雷達制導都屬於可發射後不管的空空導彈。

再面對紅外製導的空空導彈,要想擺脫他的追擊需要發射紅外誘餌彈,紅外誘餌彈的成分多為鎂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燒時會產生高能熱源,對導彈進行誘騙。

而面對雷達制導的導彈,則需要進行電磁干擾,或拋灑箔條幹擾導彈的雷達信號使得戰機逃脫鎖定。

在被導彈追擊的過程中肯定會做很多機動動作,來規避來襲導彈。不過導彈發射出去之後主要是靠本身的燃料進行追擊,一旦燃料用盡導彈就會靠慣性飛行,所以再空空導彈剛剛發射出去的時候是最危險的,如果導彈燃料即將耗盡那麼直接開加力逃走即可。

如果近距離被格鬥彈纏上那還真是凶多吉少,導彈的過載遠超戰機,被擊落的可能性非常大。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發射空空導彈的命中率還不到10%,可是英阿馬島戰爭時候,英國發射空空導彈的命中率高達90%以上。可以看出隨著技術的進步戰機要想擺脫導彈的鎖定越來越難了。


小公舉防務

做好這些就能逃生嗎?當然不是,現代導彈一旦鎖定目標很難被甩掉,原因有以下幾點:1.導彈機動性一般大大優於戰鬥機。2.導彈的飛行速度數倍於戰鬥機,留給飛行員的反應時間很短。3.根據導彈制導方式不同(雷達、紅外、還有符合制導),選擇的應對方式就複雜得多,戰鬥機的被動防禦效果均非常低(不久前,沙特被擊落的F15就是很好的例子)。像電影裡面的帶著導彈秀機動性的場景不可能出現。所以,導彈相對於飛機來說有比較大的優勢,一旦鎖定想要擺脫概率非常小。這裡多說一句:中距以上的空空導彈命中率就很低,因為戰鬥機有足夠的時間機動,可以選擇的干擾手段更多。


紅色軍艦鳥

因為戰機的機動性遠不及不載人的導彈性能強悍,器械的機動能力受制於其物理極限值,比如,彈體對於過載的承受能力就受制於彈體材料,厚薄,強度,屈服度等等材料參數的極限值,而戰機(有人戰機)因為人員的參與,不管結構強度如何優化,人體過載承受極限值永遠就是戰機最強機動極限的最高值,一個瀟灑的甩尾,飛行員甩死了,戰機自動降落(假如有),飛行員已經是一團肉醬,有意義嗎?很簡單的道理是原材料的機動過載可承受的極限值一點是遠高於人體的,所以空空彈也好地空彈也好,其機動過載承受能力一定是遠優於有人駕駛的戰機的,這是戰機不可逃逸的物理學基礎,不可逃逸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現代導彈多種多樣的先進導引技術,早期制空導彈因為導引體制和技術的落後,優秀的戰機飛行員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依然存在一定的逃逸機會,有些制導體制簡單的導彈還有很多的擺脫機會,但隨著制導技術的突飛猛進,這些通過簡單飛行技巧或者干擾技術,要擺脫制空彈的叮咬,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能了,比如早期的紅外彈,主要緊盯戰機發動機發出的巨大熱源,緊盯紅外探測頭識別的大紅點,這造成:1只能尾隨攻擊(戰機飛行員如果可以判斷來襲彈為紅外彈,緊急完成空中掉頭,正面面對空空彈就可以讓它失的),2無法分辨同樣高溫高熱的熱源(有的甚至就直奔太陽飛去了)😰,而現代近距彈則通過多種途徑,使飛機基本上無法用以前簡單的技術和干擾擺脫飛彈的緊盯,比如:紅外不再簡單地瞄準熱源,而是利用先進的紅外探測工具,描繪出戰機的整體輪廓,鎖定整機紅外圖像,而不在是熱源點,這樣不管你如何幹擾,只要你無法在制導頭前繪製出戰機整體的紅外圖像,只要彈體動能足夠,基本是不存在逃逸可能的,還有就是多種制導體制一起上,最簡單的就是雷達紅外一起上,兩體制互為表裡,相互印證,相互作用,甚至多種頻段的雷達,紅外紫外一起探測,都可以幾何級地增加戰機擺脫追蹤器的難度,以致“不可逃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