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的殘暴遠近聞名,二袁開始時實力比曹操好、名望比曹操好,仁德比曹操好(袁紹有“政寬、百姓德之”的記載),那為什麼那麼多人才還願意追隨曹操?
其實個人認為,曹操明顯碰到過一次重大的人才危機,那就是徐州之屠兗州之亂期間。兗州8個郡國的太守和相(紙面數字),就剩一個東郡太守夏侯惇,其餘人都掛呂字旗了。如果這些人不是能力突出、忠誠可靠,你覺得兗州牧曹操會任命這些人當太守麼?連與曹操最親近的張邈都叛變了,其餘一般人更可想而知,因此可以推論,兗州之亂期間曹營原有的人才可能跑了七八成都不為過,之所以人們感覺不到,是因為選擇留下來的那些人都出名了。留下來的這些人中,除了曹氏家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程昱、荀彧了。
程昱說的很直白,就是曹操能力強,呂布能力差(《程昱傳》):今天下大亂,英雄並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亂者,此智者所詳擇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陳宮叛迎呂布而百城皆應,似能有為,然以君觀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親,剛而無禮,匹夫之雄耳。宮等以勢假合,不能相君也。兵雖眾,終必無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範,我守東阿,則田單之功可立也。孰與違忠從惡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詳慮之!
這句話翻譯得直白一點,就是曹操現在都這麼慘了,,就立了大功了!就算會失敗,也比投靠呂布好,因為呂布匹夫之勇,終究成不了大事。荀彧除了能力原因之外,看透了袁紹、袁術可能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荀彧傳》寫得也很清楚,“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有些人為什麼就是不喜歡二袁,其實也很值得玩味。我以為,當初反董是二袁好好表現並樹立威信的絕佳機會,但他倆的表現甚失天下人之望。一個在酸棗逡巡而不敢進,一個坐視孫堅孤軍奮戰還剋扣軍糧。相比之下,是曹操首唱義兵,並且也跟孫堅一樣不顧一切的奮勇進兵。這個對比很可能給荀彧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許讓他相信曹操骨子裡還是忠臣,屠徐州只是一時意氣用事。
此外荀氏乃世家大族,人脈極多,自己弟弟荀諶就在袁營效力,很有可能對於袁營那些競爭激烈、內部不和、互相傾軋的破事,知道的也比一般人多得多,所以才有底氣說以下這段嘴炮並且幾乎全部猜中: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擒拿也。
如此一來,曹營謀士的主要成分就大體可以分出一個類別出來:一種是認為曹操確實會打仗,一種出於種種原因對袁紹和袁術十分失望。有些人說,曹操老爸是國家領導人,資本足夠強了,但是袁紹和袁術也是。一旦這些中原士人沒有看中袁紹和袁術,剩下的最好選擇還真就是曹操,畢竟呂布有勇無略、劉備基礎太弱,很難在中原立足。除非這些人有辦法穿越中原去南方投靠孫策、劉表、劉璋(實際上這麼選的人也不少,從三國時的南方戶口占比可以略知一二。)。如果之前有人是因為仁義名聲而追隨曹操的話,徐州之屠之後怎麼也該跑得差不多了。曹操對於這點心裡無疑是很清楚的,很簡單,如果留下來的人是因為他的能力,如果他哪天不再英明果決了,這些人的忠誠也就不再可靠了。正因為如此,官渡之時曹營士人大量通袁,曹操不僅不意外,還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期多疑,亂殺人,用人重親屬等。
當然,從195年開始,在謀士的幫助下,曹操的名聲確實有很大的改善,一個是奉迎天子,打好了忠義牌,一個是開屯田,緩解了糧食民生問題,這些也都使得之後投靠曹操的人才日益增加。
閱讀更多 咫尺青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