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2016年08月31日提起半坡,有點歷史知識的人就會聯想起半坡遺址(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在豫西南有一個因地形和居住地而取名的地方一一半坡。在這個村落中生活著一群蒙古人,他們是被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封為太師、國王的木華黎後裔。在這群蒙古人中至今延續著一個600年的古老習俗—— 半坡蒙古族人拜扁擔。


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2016年5月14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政協副主席敖秀田、高曉峰、額爾登孟克一行,在河南省南陽市政協文史委主任劉順躍、社旗縣政協副主席夏牧、劉玉庚陪同的陪同下,到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就當地蒙古族的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進行考察交流,重點考察了“拜扁擔”習俗。
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拜扁擔”一詞,乍聽來有點陌生,但在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卻是人人皆知的習俗。這一少數民族的習俗儀式距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如今該習俗也已入選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史載,河南省社旗縣李氏蒙古族系元朝鐵木真手下驍將、開國元勳木華黎的後裔第八世孫李文秀,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迫於戰亂,為了生計,李文秀一挑兩擔由河南洛陽西陡溝遷移到現在的半坡村,至今已六百餘年。經過六百多年的繁衍生息,迄今已發展到周圍近百十個村,人口接近萬人。萬餘族人遍佈在宛東的社旗、唐河、桐柏、宛城、泌陽及周口項城等地百餘個村莊。
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長期以來,為了家族在遷移地能安全地發展,他們一直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但是,在數百年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在黨和政府民族政策的陽光雨露哺育下,他們已與當地漢族融合、同化、發展,李氏蒙古族堅持弘揚“孝友貞讓、惠政善教”的家訓,與當地各民族和睦共處,共同發展。在衣飾、語言、生活諸方面都與當地漢人毫無差異,但由於少數民族特殊的歷史背景及上千年來心理因素的影響,他們仍保留了“拜扁擔”這一特有的民族習俗。並保留著蒙古族的生活習慣,傳承著拜扁擔、拜北斗等特有習俗。
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李店鎮半坡村黨支部副書記、鎮人大代表李榮遠介紹,我們“半坡李家”被當地漢族人民稱為“馬背上民族”或“扁擔李”。
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兩年前,李店鎮人大主席團在組織部分縣鎮人大代表在以“留住鄉愁、民族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專題進行大走訪、大調研時,就如何保護半坡村蒙古族的民族民俗文化“拜扁擔”,向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後被採納落實。另外,半坡蒙古族的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四,每到這天晚上,李姓族人在院內或屋內放一張四方供桌,桌上除果品和供香外,還放著一根用紅布裹著的扁擔。長輩召集子孫們按先男後女,先長後幼的順序,一個一個輪流叩首祭拜。拜完扁擔再拜北斗(北斗代表北方大草原,拜北斗代表思念家鄉和祈盼團圓)。以後子孫多了,即便是兄弟分家,也要首先做根扁擔,供在屋裡拜後才算分家,而沒有“供扁擔”的儀式不算分家。結婚前,也要先拜扁擔。除此之外,每年大年三十每家也要帶著自己家的扁擔到村內老家集中起來祭拜。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的“拜扁擔”儀式,受到了世人關注。


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2014年4月4日,蒙古國外交官巴圖胡亞噶、內蒙古師範大學孛兒只斤·蘇和教授、河南省蒙古族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建華等人到社旗縣半坡村李氏蒙古族聚居地考察交流蒙古族習俗。
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內蒙古電視臺也到半坡村李氏蒙古族聚居地報道,並做了題為《蒙古族在中原》的專訪節目,同時承擔了《當代中國蒙古族歷史》的課題拍攝工作。
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許鈺先生稱“拜扁擔”習俗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民族風俗。
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社旗縣文化館負責人表示,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儀式一直是縣文化部門重點保護的對象,在入選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更是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該非遺項目也會一代一代地傳承和發揚下去。
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2016年4月,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地名碑在村旁建立,蒙古族小學、衛生室也掛牌運行,始遷祖李文秀紀念碑和李氏族人木華黎二十五世孫李子炎興建的歐式轉樓常常引來中外專家、學者前來考察調研。他們對當地蒙古族人自強自立、民族團結和文化傳承的精神十分敬佩。李氏蒙古族人也常回家鄉,回到大草原,相互學習交流,弘揚民族文化。


社旗縣李店鎮半坡村:蒙古族人“拜扁擔” 魂牽夢繞眾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