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蒙古草原,自古以來是諸遊牧部落的活動場所。

自夏、商以來,大大小小的部族和部落出沒在這塊廣闊的草原地帶,各部族和部落的興衰、更替的歷史,直到13世紀初,才形成了穩定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民族。至於蒙古民族之族源,近、現代東胡說成為主流。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史記》上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公元前3世紀末,形成東胡人的部落聯盟,與匈奴為敵,不斷向西侵襲。冒頓單于(前209-前174年)時,匈奴遂強,東襲東胡,破滅東胡各部,大掠其民眾及牲畜。東胡各部均受匈奴人統治達3個世紀之久(公元前3世紀末至公元1世紀末)。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勢力衰落。烏桓、鮮卑乘機而起。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史記》記載東胡的位置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烏桓、鮮卑是東胡人的後裔。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破滅東胡以後,一部分東胡人居於遼河流域的烏桓山,一部分居於潢水流域的鮮卑山,故稱烏桓、鮮卑。據《後漢書》記載,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5年),漢朝擊破匈奴,北單于出走,鮮卑人轉徙到該地居住。匈奴餘者10萬餘落,皆自稱鮮卑。鮮卑至此便強盛起來,到2世紀中葉,即檀石槐統治時期,據《三國志》描述:盡據匈奴故地,佔據東西萬二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的廣大地區,建立起一個空前強大的鮮卑部落軍事聯盟。各部首領割地統御,各有分界。檀石槐死後,鮮卑部落軍事聯盟也隨之瓦解。


  根據考古發掘與漢籍中記載的有關鮮卑人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也基本證明蒙古人與鮮卑人有淵源關係。

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五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隋朝疆域圖中室韋的位置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按語言學家從語系方面的推論,活動在蒙古地區的諸部分為蒙古語系和突厥語系兩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稱室韋為達怛(韃靼)。732年在斡爾渾河右岸建立的《闕特勒碑》文中,記有三十姓達怛。三十姓達恆可能是緊鄰突厥的一個強大的室韋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名稱,突厥人用這一名字稱呼所有的室韋部落。後來,達怛又成為蒙古諸部的總稱。因為,他們在遠古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區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偉大、強盛和充分受尊敬",由於〔他們〕極其偉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儘管種類和名稱各不相同,也逐漸以他們的名字著稱,全都被稱為塔塔爾〔韃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冊)。由於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闕特勒碑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拓片1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拓片2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文字介紹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復原圖

蒙古名字最早見於《舊唐書》,稱蒙兀室韋,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這和拉施特《史集》記載的蒙古歷史傳說也基本吻合。傳說曰:大約距今兩千年前,古代被稱為蒙古的那個部落,與另一些突厥部落發生了內訌,終於引起戰爭。據值得信賴的貴人們〔所轉告〕的一則故事說,另一些部落戰勝了蒙古人,對他們進行了大屠殺,使他們只剩下兩男兩女。這兩家人逃到了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那裡四周唯有群山和森林,除了通過一條羊腸小道,歷盡艱難險阻可達其間外,任何一面別無途徑。在這些山中間,有豐盛的草和〔氣候〕良好的草原。這個地方名叫額爾古涅-昆。額爾古涅-昆意指額爾古納河以南的山林地帶。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隨著蒙兀室韋部的逐漸強大,內部又產生出許多新的分支。這些分支各有各的名號,室韋這一稱號逐漸消逝,到12世紀以後,為蒙古諸部名稱所替代。

蒙兀 與蒙古是同名異譯。蒙古 ("蒙高勒 mon-gol)一詞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恆的火焰。

蒙古部,最初只是一個包括捏古斯和奇顏兩個氏族的小部落。他們在額爾古納河以南的山林地區生息繁衍,大約經過400年時間,部落才逐漸興盛起來,從原氏族部落中分出若干分支。各個分支以某個名稱著稱,並單獨成為一個斡巴黑(氏族)。當他們走出額爾古涅-昆時,已經分出70個分支(灶)--斡巴黑。這70個斡巴黑被稱為迭爾勒勤蒙古。

迭爾勒勤蒙古到10至12世紀時,共有兀良合特、弘吉剌特、斡羅納兀特、許慎、速勒都思、伊勒都爾勤、巴牙兀特、輕吉特等18個部落。

8世紀後半葉,迭爾勒勤蒙古從額爾古涅-昆走出後,以孛爾帖赤那為首的若干部西遷到克魯倫河、斡難河(鄂嫩河)、土拉河的發源地--布爾罕合拉敦山一帶居住。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蒙古發源地

早期的蒙古部落與蒙古的淵源

三河源頭

在金代,他們持強中立,無所羈屬(《金史·宗浩傳》)。

孛爾只斤氏的始祖是孛端察爾。出自孛端察爾的諸氏族部落,因各有名號,概被稱為尼倫。

迭爾勒勤蒙古和尼倫蒙古,通稱為伊克蒙古(大蒙古)。成吉思汗就是以此為基礎建立了蒙古國,國號為伊克蒙高勒兀魯思(大蒙古國)。

在當時,蒙古語系其他諸部有札剌亦爾部、塔塔爾部、篾爾奇特部、斡亦剌特部和巴爾虎特部等;突厥語系諸部有克烈亦特、乃蠻和汪古三大部落。

據傳說,蒙古人的祖先——室韋人,在遠古時期以樹葉為衣,用木、石做器皿。5至6世紀他們已過著夏季定居、冬逐水草的半定居生活。

狩獵在室韋人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弓箭是當時的主要生產工具,其箭尤長,主要用於捕獵。牧業尚未居主要地位,只飼養馬、牛、豬,沒有羊。農業僅能種植粟、麥、黍,收穫很少,一直到隋、唐時期,室韋的農業仍處在剡木為犁,人挽以耕,田獲甚褊的原始狀態。

室韋人在冬天逐水草遷徙時,以牛車為交通工具,在車上搭起用柳條編製成的固定房屋。這種車蒙古語稱之為古列延,它一直保留到13世紀。

從8世紀中葉自西遷到肯特山後,一直到9世紀40年代,蒙古部始終是個狩獵部落。此後,蒙古部逐漸過渡為遊牧部落。西遷後突厥畜牧業生產技術的影響,以及原統治蒙古草原的回鶻汗國於840年被黠戛斯攻滅後,被迫向天山南北遷徙。為此,三河流域即成為蒙古人的天地,有利的自然條件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蒙古部向遊牧業轉化創造了條件。據《契丹國志》記載,蒙古人不與契丹戰爭,惟以牛、羊、駝、馬、皮毳之物與契丹進行交換。從10世紀以來,蒙古人已有了相當數量的剩餘牲畜和畜產品,並用此交換中原地區和中亞的絲綢、布匹與金銀飾品。

蒙古人向遊牧業轉化後,遊牧業成為主要經濟部門,其特點是逐水草遷移,沒有單純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隨著遊牧經濟發展的需要,從牧民中逐漸分離出一部分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他們過著定居生活。土拉河和克魯倫河流域是人們定居下來比較早的地區,這裡已有許多村落和城郭。據《蒙古秘史》記載和出土文物考證,在10世紀,居住於斡難河(鄂嫩河)流域的蒙古部已有發達的冶煉業,已有多種鐵製工具和鍛鐵的風箱,不僅能製造金、銀飾品,還能製造鐵車等。

蒙古人可追溯得最遠的男祖先,是從成吉思汗上溯到2000年前的捏古斯和奇顏。傳說中的捏古斯和奇顏,可能是遠古時代兩個氏族的名稱,他們在額爾古涅-昆生息繁衍400年,從原氏族群體中分出70個分支--斡巴黑(氏族)。蒙古人的斡巴黑,是出自共同男祖先的人們所組成的血緣集團。每個斡巴黑都保持血緣上的絕對純潔性,有明確而詳細的世系族譜,世代相傳。親族間不能互為婚姻,只能與外族通婚,這種古老的族外婚制在蒙古保留了很長時間,在12世紀的蒙古社會中依然能看到此種跡象。

遠古時期的蒙古氏族財產為公有,其成員地位平等。

11世紀,蒙古的氏族制基本解體;12世紀初建立了早期的蒙古國,宋朝稱之為蒙古,金朝稱之為朦骨國,創始人為成吉思汗的三世祖合布勒汗。1147年,合布勒自稱祖元皇帝,改元天興。

忽圖剌汗前後向塔塔爾部出兵13次,使金軍和塔塔爾部軍隊遭到重大損失,蒙古軍繳獲了大量戰利品。在與塔塔爾部和金軍的作戰中,耶速該巴特爾俘虜了兩個塔塔爾部首領。

1196年,塔塔爾部反金,金軍伐之。蒙古鐵木真汗與脫斡裡勒汗聯手援金,殺死塔塔爾部首領。金廷特封鐵木真為部落統領,脫斡裡勒為王汗。蒙金關係趨緩。

內蒙古社科院歷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