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上你不曾注意的小知識,雖不見畫,勿忘國傲

說起中國古代的傳世名畫,說起中國畫中最標誌性的一張,人們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這張《清明上河圖》了。《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唯一存世的作品。此畫是我國的國寶級名畫,是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描繪了北宋時期汴京的城市風貌,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上你不曾注意的小知識,雖不見畫,勿忘國傲

不過,由於此畫過於珍貴,平時並不能欣賞到,只有在大型的特殊的日子裡,故宮才會將此畫拿出來展覽。比如,在201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90年院慶時曾將《清明上河圖》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清明上河圖》寬25.2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全圖大致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三部分。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五百多位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數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而關於“清明”這一稱呼的原因,有關專家學者通過對歷史文化的考證得出三種主要觀點:一,“清明節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

《清明上河圖》上你不曾注意的小知識,雖不見畫,勿忘國傲

第一段是對汴京郊外的春光的描繪:在瀰漫著薄霧的樹林中,有著幾家茅舍,還有草橋、流水、老樹、扁舟等景物。兩個腳伕趕著五匹毛驢,往城市走來。還有一片枝頭剛剛泛出嫩綠的柳樹林,儘管還是帶著寒意,卻還是使人感到春天的氣息。路上一頂轎子,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裡面坐著一位婦人。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看樣子應該是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

《清明上河圖》上你不曾注意的小知識,雖不見畫,勿忘國傲

第二段以“上土橋”為中心,同時畫了汴河及兩岸風光。這座規模宏偉、狀如飛虹的木結構橋樑,概稱“虹橋”,正名“上土橋”,為水陸交通的匯合點。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行人熙攘。橋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過橋孔,艄工們的緊張工作引起了眾多群眾的圍觀。

《清明上河圖》上你不曾注意的小知識,雖不見畫,勿忘國傲

第三段便是熱鬧的市區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房屋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肉鋪、等各種店鋪。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等,可以說是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市上的行人,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身負揹簍的僧人,還有問路的外鄉遊客等。男女老幼,士農工商,無所不有,熱鬧非凡。

《清明上河圖》上你不曾注意的小知識,雖不見畫,勿忘國傲

儘管此畫中的景象都是北宋都城汴京繁華熱鬧的景象,但有人認為這表面的繁華之下隱藏的是北宋逐漸走向衰敗的過程。

也許咱們不一定有機會親自去看看這幅千古名作,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這是國家的驕傲!值得我們用心去了解他的驕傲之處。請細細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