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年間,戶部官票是如何發行的?

DDDDD噠

想要了解戶部官票如何發行的就要先了解咸豐時候的時代背景。那個時候的清王朝已經內憂外患,日薄西山了。內有的“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半壁江山不保;外有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割地賠款,因此爆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為了解救危機,朝廷大員就提出發行紙幣的動議,畢竟那時候大量白銀外流,國家的白銀儲備已經告急。咸豐元年,陝西道監察御史奏請發行可兌現的紙幣,咸豐帝認為這有違經濟規律沒有應允。轉而批戶部商議,後因軍需河餉開支迫切,無奈於咸豐三年(1853)戶部發行“戶部官票”紙幣。其以銀兩為單位,分成1兩、3兩、5兩、10兩、50兩等若干種面額。形什大明寶鈔,不過尺寸略小。上端由“戶部官票”滿漢兩種文字,中間印有銀兩數目,花紋字畫用藍色印刷,銀兩數目用大字墨戳。


戶部官票發行後,由於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和信用破產,且不能兌現,受到多方抵制。再加上一些貪官汙吏利用手中的職權,低價買進,作為付賦稅等之用,從中大發國難財。因而不得已於咸豐十年停發“戶部官票”,但其仍然能在世面上流通。在咸豐駕崩以後,戶部官票正式壽終正寢。


好史不死

回答者: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施祺

紙幣具有製造成本低、易於攜帶等優點,在當前社會流通廣泛,但在古代社會,紙幣的流通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古代紙幣是為了解決“錢荒”而產生的,其雛形可以追溯到唐朝的飛錢,但飛錢只是一種匯券,而並非官方發行的貨幣。至於宋朝,成都地區出現了交子,一度十分流行,可以算是最早的地域性流通貨幣。此後的元明兩朝,均有過發行紙幣的嘗試,但無一不以紙幣貶值,通貨膨脹收尾。清朝有鑑於前代經驗,對於發行紙幣一直持謹慎態度。

(戶部官票)

根據記載,清朝最早的紙幣應是順治年間發行的,一般稱為“順治鈔貫”,但目前關於“順治鈔貫”的資料十分有限。而往後最具影響力、也是目前留存最多的就是咸豐年間發行的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白銀外流日益嚴重,各地銀價飛漲不止。繼而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清政府軍事開支劇增,財政危機進一步加劇。咸豐皇帝即位後,面對空虛的國庫和緊張的財政,不得不思索解決良方。此時許多大臣開始提出發行紙幣的意見。

咸豐元年(1851年),王茂蔭在陝西道監察御史任上給咸豐皇帝上了《條議鈔法折》,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張:有限制地發行可兌現的紙幣。咸豐皇帝將奏摺交戶部商議,起初並未採納,但在形勢的逼迫下,只得將發行紙幣提上議程。咸豐三年(1853年),王茂蔭、花沙納等人繪製官票樣式,訂立施行章程,進呈於咸豐皇帝。咸豐皇帝正式頒旨行鈔,戶部官票於是開始進入流通領域。清政府還專門設立了“四乾五宇官號錢鋪”(乾恆、乾豫、乾豐、乾益官號和宇升、恆、宇豐、宇泰、宇謙錢鋪)承辦兌換事宜。

(大清寶鈔)

然而由於戶部官票不能兌現,其在流通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多數人並不信任其價值,以致戶部官票自流通伊始就開始貶值。許多地方官吏利用戶部官票橫徵暴斂,外國商人也利用戶部官票投機取巧。咸豐皇帝進而發行大清寶鈔,希圖解決問題,但卻進一步加劇了貨幣市場的混亂,票鈔價值一路飛速下跌。同治元年(1862年),戶部官票最終壽終正寢,實際流通時間不到十年。

當然,戶部官票相較於前代貨幣,也具有一些進步性。首先,紙幣上不僅有年號,還填寫有制鈔日期。其次,紙幣上還開始出現了編號和冠字。同時,紙幣上還加有細的纖維絲,以作防偽之用。這些說明此時的紙幣制造技術已經有了明顯提高,官方的管理也十分嚴格。總的來說,戶部官票在中國貨幣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

參考文獻:

1、周祥:《清代紙幣珍藏》,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

2、王永生:《紙幣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3、趙隆業、徐楓:《咸豐戶部官票研究》,《中國錢幣》,1994年第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