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儲藏的注意事項

(1)麥堆結頂。小麥在後熟期間呼吸作用旺盛,放出大量溼熱,使麥堆上層糧溫增高,水分加大,易引起結頂和發熱黴變,其部位一般發生在糧面下30cm處,這是保管新麥要特別注意的問題。熱糧儲藏到深秋季節,糧溫高於氣溫,糧堆內外存在溫差,溼熱擴散引起糧堆水分轉移,使上層糧食水分增加,同時也使黴菌大量發生和發展,造成糧堆發生結頂現象。

(2)褐胚。小麥在儲藏期間另一主要劣變現象是胚部變褐(與小麥褐胚病不同),著主要是儲藏方法不當和儲藏時間過長造成的。另外,微生物的危害也是形成褐胚的重要原因。

10、小麥保管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趁熱入倉密閉儲藏。小麥趁熱入倉密閉儲藏是我國傳統的儲藏方法之一。根據小麥耐熱性好的特點,利用盛夏高溫曝曬小麥,將水分降到12.5%一下,是糧溫達50-52℃,保持2h,趁熱入倉,散裝壓蓋,高溫密閉,是糧溫維持在40℃左右,10d左右可殺死全部害蟲。此後,糧溫逐漸下降與倉溫平衡,即傳入正常密閉儲藏。高溫時間過長會影響小麥的發芽率。

(2)低溫冷卻。糧堆保持一定的低溫狀態,對於延長種子壽命、保持品質有益。進入正常儲藏的小麥,可在寒冷季節進行通風、翻動糧面,將糧溫降至5℃以下,然後在氣溫回升前對倉、糧堆進行密閉,這對抑制蟲、保持品質有較好的效果。長期儲存的低溫糧要嚴防與溼熱氣流接觸,以免造成麥堆表層結露。

(3)嚴防害蟲感染。危害小麥的主要害蟲是玉米象、麥蛾、印度谷蛾等。麥蛾、印度谷蛾成蟲發生在糧堆表層,活動於空間,而玉米象在秋涼後則隱藏於麥堆深處。熱密閉與冷密閉儲藏是防治小麥害蟲的有效方法,要加強管理,嚴格做好防止感染害蟲的工作。

11、常規儲藏入庫後有什麼要求?

(1)常規儲糧檢查

①檢查糧溫

檢查時間:糧溫受倉溫和外溫的影響,所以檢查糧溫必須同時檢查倉溫和氣溫。檢查溫度最好在上午八、九點鐘,因為這時的溫度比較接近全日的平均溫度。

檢查部位:確定取樣點可將糧倉平面劃分為若干區段,每區段為100平方米,取四角與中央五點。糧堆高度不超過20米可分兩層檢查,上層在糧面下30——50釐米,下層為能檢測到的底部;糧堆超過20米應分三層檢查,中層介於上下層之間。

包裝糧溫的檢查:檢查原則是定層定點。以一個垛為單位。分層設點,四周和中央都要設點,一般12包堆高的應由下至上檢查第3、6、9包或2、5、8包。麵粉底部2——3包容易壓實結塊,必要時“挖井”檢查。

簡倉(低下倉)及囤裝糧溫的檢查:一般設五點三層,5米以上可酌增測溫點;地下倉拱腳部位、露天囤的朝陽面及入囤時下風部,檢查溫度時要特別注意。

②檢查溫度和水分

溫度的測定:在目前技術條件下,一般只檢查氣溫和倉溼。普遍用毛髮溼度計或乾溼球溫度計進行測定。

水分的檢查:新入庫的糧食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層、點取樣測定水分,並混合化驗出原始水分。在儲藏過程中,安全糧每月測定一次;半安全糧每三天測定一次。糧溫不正常和有蟲、黴情況的部位,要單獨測定水分。

③蟲害的檢查

有活的害蟲才算是感染了害蟲,發現死的害蟲可歸入雜質一類。但由於死的害蟲的存在,需要更精密地反覆檢查分析其感染性,特別也好分析潛在的感染性,即分析卵、幼蟲和其他蟲期的內在情況。

檢查害蟲與蟎類可有篩檢,其中粉蟎可用具有圓孔的實驗室篩套,上面篩孔直徑2.5毫米,下面篩孔直徑為1.5毫米,其下為底部。用每分鐘約120次的循環運動篩檢3分鐘。檢查玉米象和其他害蟲用篩孔2.5毫米的篩子來篩,然後計算通過篩孔及留在篩上的活蟲數,用頭/公斤來計算蟲口密度。隱蔽性害蟲可以用染色法、照明法來檢查,但用刀切開籽粒檢查的剖粒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檢查期限,當糧溫在15℃——25℃時,15天至少檢查一次;糧溫高於25℃,7天內至少檢查一次;危險蟲糧在處理後的三個月內,7天內至少檢查一次。

④糧情檢測結果的填寫與上報

檢查人員應將檢測結果及時分別登記在檢測簿上。每月按規定填寫“儲糧安全情況月報表”上報。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上報。

(2)根據季節特點制定措施

①按含水量劃分儲糧等級

根據糧食水分與儲藏環境溫度的關係,分為安全糧、半安全糧和危險糧。

安全糧——可在當地安全過夏的糧食。

半安全糧——只能在氣溫較低的季節短期儲藏,而不能在當地安全過夏的糧食。

危險糧——極易發熱黴變的糧食。

高水分糧——糧食水分,大大超過安全水分標準。

②根據季節特點,制定措施

春季:降水防潮

夏季:密閉治蟲

秋季:通風降溫(防止結露)

冬季: 低溫冷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