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的「明」字為什麼多一橫,寫成了「眀」?

月光下的溫唇

“眀”字當然不是錯別字,關於這個問題,頭條上出現過多次,我也見過一些解釋,有些牽強,有必要往深裡說一說。

1、現在有兩種說法,大意是“日月為明”,或“眼睛看見月亮為明”。《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史記·曆書》日月成,故明也。《書·太甲》視遠惟明。這兩種是後人根據字面來的會意解釋,造字之初不是這樣的。


2、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宮殿和兩側迂迴曲折的遊廊,本義是明亮,清晰。來看下面這個造型:

有的甲骨文將表示宮殿區域的“囧”形寫成“日”形,將曲折的遊廊簡化。見下圖:

看下面這個甲骨文造型,左邊部分是個方型,說明並不是指眼睛或太陽之形狀。


3、小篆中,明當作了一個會意字,字形是一邊是月一邊是囧(jiǒng),從月,表示取月之光;從囧,表示取窗牖之明亮。本義:明亮,清晰明亮。囧(jiǒng)字在這裡表示窗牖的形狀。

所以,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朙,照也。應該是月光照進窗牖形成的光亮,引申為明亮之意。

在秦小篆統一以前,取“從囧、從月”的這種寫法也是主流。如下圖:

4、“朙”寫成“明”或者“眀”都是正確的,是對“囧”部進行的簡化,並不是偏旁部首的變化。歷代都有,如下圖:


結論:“明”和“眀”都是“朙”的簡化寫法,是對“囧”部進行了簡化。“朙”甲骨文的理解是象形字,字形像宮殿和兩側迂迴曲折的遊廊,本義是明亮,清晰。小篆中是會意字,月光照進窗牖形成的光亮,引申為明亮之意。

歡迎網友留言探討。


更多書法技巧與精彩內容,請關注【麓風軒】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麓風軒

瞭解歷史常識的朋友都知,南京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其皇后馬氏的陵墓。也許去過的人都發現了“明孝陵”的“明”字多了一橫成了“眀”字,這是為什麼呢?

據說這個事情的緣由還有幾種說法。


第一,據說是朱元璋為了區別被他滅掉的小明王勢力,而他自己是大明王朝,所以不能與小明王朝同用一個字,於是就多加了一橫。

第二,這個說法是康熙皇帝為了避諱,因為明朝是前朝,而康熙覺得清朝比明朝強大,而且認為“明”是“日”和“月”組成的,而因避諱,給“日”加上一橫,就不“明”了。


第三,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陰陽五行之說,明孝陵為皇家陵墓,自然講究,而“日”是陽的,而墓地是屬陰的,所以在“日”字上加了一橫,成了“眀”字了。

關於這個明字,還有很多種說法,在書法裡,這個字是個異體字了,是不是並不是這些說法所說的那樣,而是明字自古就有這種寫法呢?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的頭髮!


鐵匠的頭髮

“眀”字這樣的寫法古已有之。和那些牽強附會的事情無關。

(右起第二列豈乏明時)其“明”字的寫法就是目、月眀。

明、眀為同一個字,不是簡繁關係。漢代以前的寫法是日、月明。目月明的寫法產生於漢代。意為眼睛明亮。音意和明一樣。


在古碑帖和古代書翰中,“明”的寫法絕大多數都寫成“眀”。
這種寫法不是避諱誰的名字。它就是一個字的兩種寫法。


子衿tjk

漢字的造字機理,可以這樣寫

  • 漢字是表意文字,六書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 象形、 指事、 形聲、 會意、 轉註、 假借;徐州工程學院的楊洪清教授提出漢字新六書:會意、形聲、存形、存聲、記號、合體記號;使學習漢字漢語有了更快捷高效的學習途徑。

  • “明”是會意字,日月分別為象形,代表太陽和月亮,都是自然界裡有光亮的事物,日為陽月為陰,有日有月意為白天、黑夜都有可見之物謂之明;然而,漢字目月意為用眼睛看見月亮亦為,月為陰眼為實,目月為明,也是可以的。
  • 另外,從漢字書寫的角度,目月在結構上比較便於保持左右平衡,因此,不僅僅是在明孝陵的墓碑上這樣寫眀,山東濟南的大明湖的明字,也是目月
    眀。
  • 從風水角度,因為墓地屬陰,日屬陽,陽光與墓地相剋,因此將日多加一橫為目,這樣,明孝陵就寫成了眀孝陵。

明孝陵的墓碑的歷史特殊性

  •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鐘山風景區,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明孝陵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明朝興盛時期,“日月不落,永照大明”,在明朝正常情況下,明字皆為日月明。
  • 為何明孝陵的明字多了一橫的歷史說法,清朝大興文字獄,明寓意大明王朝就成了最為忌諱的一個字,當時的康熙字典都將日月明寫成了目月明,因此,明孝陵目月
    眀,或許與此有關吧。大明王朝既然已經逝去,有月無日何言光明?與現實正相符。因此,清朝康熙年間,包括康熙字典中的明字皆為目月

蓉蓉育兒經

原起“明教”,“明王出世”,“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希望另一隻眼能看到光明,也寓意當時社會很黑暗,老百姓渴望看見光明,說來也巧,後來在南征北戰中,“明”玉珍皇帝失去了一隻眼,“明”玉珍就是當時民間的譚姓望族,譚元政靖國公之長子——譚玉珍。因仁慈善良,錯失天運,後被朱元璋吞併,沒能得天下,後來是朱元璋繼承並坐穩了江山,建立了“明”朝。這也許就是後來《明孝陵》的“明”左邊是一個“目”旁,不是“日”旁的由來,目是指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