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綠洲迎誕辰

謹以此文獻給石河子149團六十華誕

六十年的風霜雪雨,亙古荒原變綠洲

六十年的滄海桑田,古城舊貌換新顏。

沙海綠洲迎誕辰

校園新貌

沙海綠洲迎誕辰

特色產業

沙海綠洲迎誕辰

軍墾第三代

沙海綠洲迎誕辰

軍墾第三代

沙海綠洲迎誕辰

特色產業

沙海綠洲迎誕辰

發展定位

沙海綠洲迎誕辰

沙海綠洲迎誕辰

現代化服務設施

沙海綠洲迎誕辰

農業生產現代化達標95%

沙海綠洲迎誕辰

植物公園休閒好去處

沙海綠洲迎誕辰

富裕職工新生活

沙海綠洲迎誕辰

城鎮林網化,沙漠植被覆蓋率年年上升

沙海綠洲迎誕辰

果蔬生產上臺階,大棚水果四季鮮。

沙海綠洲迎誕辰

職工素質抓培訓,科學種地多掙錢。

六十年的勵精圖治,凝心聚力譜新篇

六十年的春華秋實,不忘初心薪火旺。

每當我佇立在149團團部後面的沙包上,眺望遠處高樓林立綠樹成蔭的團部時,心裡總是有一份難捨難割的情愫在盪漾,看到不遠處的座座墳塋時,我的心溼透了。歲月輪迴著四季,青春染紅了曾經。在連隊、在條田、在團部、在自己曾經走過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數不盡的思念。在團史館,按捺不住的激動像潮水般地湧上心頭,過去的一幕彷彿就在眼前,曾經在一起的戰友身影就像過電影一樣漸漸地清晰起來。一張張圖片裡傾述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件件實物都在告訴我今天的小康生活是幾代軍墾人用血汗換來的。歷史不會忘記!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因為那裡有我們青春的血汗,我的青春芳華全部獻給了這片沃土。

2018年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149團六十華誕。六十年在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就是一生。我從1965年6月定居149團三園林隊到2014年在149團中學崗位上退休,與149團同命運共呼吸五十載,目睹了149團六十年的變遷,瞭解目睹了149團從萬古荒原走向現代化城鎮的全過程。

記憶裡飄過一絲積澱,歲月穿過六十載。

1975年初秋,我在149團中學高中畢業,帶著理想,踏上'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征途,來到13連當了一名職工。那是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棉花開了、玉米黃了、高粱紅了。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語,走到哪裡哪裡都是甩開膀子大幹社會主義的熱烈場面。我懷著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的熱忱投身到‘三秋大會戰’中,披星戴月,比的是幹勁,比的是貢獻,更比的是堅毅。這一年,霜期不僅來得比以往早,而且來得狠,來得猛。十月中旬,早晨起來,遍地白茫茫,沒有采摘完的棉花上掛滿了冰溜子,澇壩裡已經結起了薄冰。連隊緊急動員,男女老少全部出動,做到‘地裡無懶漢,家裡無閒人’,發揚開發莫五場精神,與天鬥,與地鬥,從天寒地凍中搶回了豐收果實。

1958年農八師拉開了'紅旗插向莫索灣'的進軍號角。場長高錫彪帶領先遣隊,揹著乾糧,徒步來到東阜城。現在149團中學樓就是當時開發莫五場指揮部的遺址。就在那個地窩子裡,點著馬燈,吃著乾糧,喝著渾濁的鹽鹼水,白天,身上粘滿沙,晚上,行軍床上一把沙,頭髮就像頂著一塊氈片子,嘴皮乾裂,臉曬的像豬肝似的。一不小心就有蛇鑽到地窩子裡,不時,有狼來光顧。就是在這個地窩子裡,規劃出莫五場的建設藍圖,每一條道路,每一塊條田、每一個水渠、每一個連隊、每一個林帶,都是用步履丈量出來的。墾荒隊員把成片成片的梭梭堆在一起,在萬古荒原上燃起熊熊篝火,染紅了整個天空,整整燒了一個星期。冒著天寒地凍修好了二支幹水渠,為了防止水的流失與蒸發,凡是渠道邊都種上了白楊樹、柳樹‘、榆樹、沙棗樹。水流到哪裡樹種到哪裡。基本實現了條田林網化。連隊建設房前房後綠化,走進連隊就如到了綠色公園。這一年收穫糧食532噸,穀草1986噸,創產值20萬元,盈利1.04萬元。取得當年墾荒、當年生產、當年盈利的好成績,受到了國務院的表彰。

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那是一個'革命理想高於天'的時代,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個創造奇蹟的時代。開荒當初可用的生產工具少得可憐,而開為了早日實現當年開墾當年收益的開荒目標,班排之間開展了開荒勞動競賽活動。看誰開得多,看誰開得好。大家自覺早出工晚收工每天苦幹14個小時,超時超強度開荒,造成過度疲乏:有的戰士走路睡覺撞在樹上,有的困得端不住碗,把飯碗掉在地上。不少戰士的手磨破,鮮血染紅工具把子,仍然堅持開荒不止。一般每人每天開荒1~2畝,力氣大的人一天開荒3~4畝。缺少耕畜,就用原始的二牛抬扛。四個人一組,一人扶犁把,三人用肩拉犁,衣服磨破了就光著膀子拉,左肩磨破了用右肩拉,寧可身上掉層皮,也要開出荒地種出糧。石河子軍墾文化廣場上的‘軍墾第一犁’雕塑就取材於這個故事。

什麼叫苦?什麼叫累?什麼叫超負荷勞動?在開墾者眼裡找不到這個字眼。有日打土坯1500塊的勞動模範;有開春三月業餘植樹36畝的五好職工;有日砍玉米杆30畝的青年突擊隊員,有日拾花180公斤的生產標兵………太多的奇蹟,超越了人的生命極限。1984年十月,冰雪覆蓋了棉花地,沒有來得及採摘的棉花結成了冰疙瘩,面對災難,十連的甘連長對所有連隊幹部說道:我們是黨員,越是困難越要帶好頭,不能眼看著國家財產浪費在地裡。他繫好花兜,在寒風刺骨路上,他一個人走在前面,一雙手縮在袖筒裡,腳步邁的堅定有力,遠遠地能聽到他踏著雪發出的‘咯咯咯‘的聲音,他的身影如同《冰山上的來客》中的解放軍雕塑,而他的身後跟來了楊排長,和他的職工。在災難面前,我們職工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吃著食堂特意做的熱包子,喝一碗胡辣,搓一搓手,每人一行,把大雪下的棉花搶了回來,誰都沒有當逃兵。正是兵團人的堅毅譜寫了一曲氣吞山河迴腸蕩氣的凱歌,我們就是旋律上跳動的音符,鑄就了149精神,開拓了149團奔向小康社會的中國夢。

團場的發展也經歷了不尋常的文革十年,也經歷了改革之初陣痛。昔日的萬古荒原現在已經變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文明小鎮,走出了一條“人口集中,土地集約,產業集聚,功能集成”建團模式。“勞動在連隊、生活在鎮中”, “城在林中、樓在景中、人在花中、水在城中”已成為現實。

六十年猶如一部沉重的書,她的每一頁、每一行、每一個字都凝聚著血與火的錘鍊。當你打開時,不僅感受到的是溫暖,更是一種啟迪,一種精神的詮釋。

回憶裡往事風情萬種,思緒在心間像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溪,朵朵浪花化著思念,一份揮不去的情愫,一份割不斷的情緣,一份永遠牽掛的纏綿,一份始終不渝的初心。掬一捧馨香,輕輕梳理那份走過的記憶,撫摸歲月留給我們痕跡,讓詩情畫意綴滿光陰的激情,讓沉澱的記憶芬芳流暢,薪火相傳!

六十甲子一輪迴,理想信念六十載,崢嶸歲月寫春秋,無怨無悔初心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