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勇軍進行曲》十四年抗戰的東北民間武裝力量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義勇軍進行曲》十四年抗戰的東北民間武裝力量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迅速淪陷,東北各階層群眾和東北軍、警察部隊的部分官兵紛紛揭竿而起,武裝抗日,他們被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義勇軍無統一領導和編制,各自具有相當獨立性,經費靠就地自籌或內地秘密援助,武器主要是輕武器甚至大刀長矛之類的冷兵器。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到1933年《塘沽協定》簽訂,在兩年多時間裡,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50萬人左右,同日、偽軍進行了大小約3000次的戰鬥。但是,在日軍強大兵力的進攻下,缺乏統一領導而又成分複雜的義勇軍,被敵人滲透、分化,各個擊破。到1933年,東北義勇軍大部瓦解,一部分退往關內或者蘇,一部分接受共產黨領導、改造,參加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抗聯),一部分退入深山老林,堅持秘密鬥爭、游擊戰爭。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英勇鬥爭和中國各地各界群眾的募捐、聲援,振奮了民族精神,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促進了國民政府統治營壘的分化。新中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就是為當時為東北義勇軍所寫的抗戰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是當時激盪人心的“流行歌曲”,新中國成立時被選為代國歌,後確定為正式國歌。

從1932年初開始,中共在東北先後建立起十幾支抗日遊擊隊,並廣泛聯繫各支抗日武裝。1936年2月,以楊靖宇、王德泰、趙尚志、李延祿、周保中、謝文東等人的名義聯合發表東北抗日聯軍統一建制宣言,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抗聯。中國共產黨是東北抗聯的核心領導力量。

東北抗日聯軍共有11個軍的番號,人數最多時有4萬多人。每個軍實際只有一個團或一個師的規模,成分也比較複雜,武器彈藥、糧食經費都很緊張,訓練不足,他們在艱難的環境中頑強鬥爭,英勇抗戰,轉戰於深山老林中,同日軍進行殊死鬥爭。

1935年11月15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二團一部在珠河縣春秋嶺被日、偽軍包圍,政治委員趙一曼負重傷後被俘。在獄中她受盡折磨,大義凜然,寧死不屈,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英勇就義。

1938年以後,日本關東軍連同偽滿軍、偽蒙古軍對東北抗日聯軍進行殘酷的大討伐,採取了嚴密封鎖、步步為營、威逼利誘、分化瓦解等戰術,並派遣漢奸特務進行偵察滲透、暗殺、破壞,東北抗聯隊伍銳減,活動地區日益縮小。1939年,東北抗日遊擊戰爭進入極端困難的階段,剩餘部隊大部被迫轉移到深山密林,冰天雪地,缺糧少彈,飢寒交迫,戰鬥頻繁,處境日益艱難。抗聯武裝4萬人中先後傷亡3萬餘人,其中師以上幹部約百人。

1938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在西征過程中,於林口縣烏斯渾河渡口與日、偽軍遭遇。戰鬥中,第五軍婦女團政治指導員冷雲等8名女戰士為掩護大部隊撤退,被日、偽軍包圍,在子彈打光後,她們寧死不屈,毅然步入波濤滾滾的烏斯渾河中,壯烈殉國。

1940年2月23日,轉戰數月的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治委員楊靖宇被日、偽軍包圍,斷糧多日,身負重傷,楊靖宇與敵戰至最後一人,寧死不屈,壯烈殉國。日軍解剖其屍體,在胃中只發現草根、樹皮、棉絮,大為震撼。

1940年冬,為保存實力,東北抗聯餘部1000餘人在周保中、李兆麟、馮仲雲等帶領下轉移到蘇聯境內進行休整,但小規模的抗日戰鬥和情報偵察工作一直沒有停止。

1942年2月12日凌晨3時,東北抗聯第二路副總指揮趙尚志在攻打梧桐河戰鬥中被叛徒劉德山打成重傷,被俘後堅貞不屈,壯烈犧牲。

1945年8月,東北抗日聯軍隨蘇軍反攻而回到東北,並配合蘇聯紅軍展開對日作戰,收復佔領中國東北。

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的鬥爭,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從1931年到1945年,日軍在東北共死傷18萬餘人,偽軍死傷5萬餘人。東北抗日義勇軍和東北抗聯的抗日鬥爭牽制了大量的日軍,拖住了日軍“北進”的後腿,對全國抗戰乃至國際反法西斯戰爭起到了戰略上的配合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長城抗戰

侵佔中國東北並未滿足日本帝國主義的貪慾,他們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華北廣大地區。長城東段在明末是抗擊滿清入侵的前線,時隔近300年後,這裡再次燃起戰火。 

山海關是連接東北和華北的咽喉要地,也是關內援助東北義勇軍主要通道。1933年元旦夜11時,日軍開始向山海關進攻。張學良為洗刷“九一八”之恥,決心抵抗,命東北軍愛國將領何柱國所部守軍奮起反擊。但是,日軍火力、兵力及戰鬥能力遠超守軍,經過3個晝夜的激烈搏殺,中國守軍2個營的將士全部殉國,山海關失陷。

日軍很快轉向進攻熱河(包括今河北省東北部、遼寧省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共22個縣)、察哈爾省(今張家口地區及內蒙古蒙古族自治區南部與河北省接壤地區)一帶。國民黨熱河省政府主席、東北軍將領湯玉麟是個腐敗貪婪的老軍閥,他動用軍車轉移自己搜刮的金銀細軟,棄城而逃。所屬部隊有的投降,有的潰退。日軍前鋒128名騎兵旅行似地佔領熱河省會承德。

繼東北三省迅速淪陷之後,熱河又瞬間落入敵手,全國輿論強烈要求問責張學良,懲辦湯玉麟。蔣介石勸說張學良辭職,由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兼代北平軍分會委員長。

日軍佔領熱河後,即南下向長城各口推進。何應欽執行國民黨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組織西北軍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中央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第三十二軍(軍長商震)、晉軍三十五軍(軍長)傅作義及部分東北軍沿長城一線緊急佈防。

3月9日,日軍進抵河北遵化東北50多公里的喜峰口,發動猛烈進攻,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指揮該軍英勇抗擊,長城抗戰打響。

二十九軍原為馮玉祥的西北軍部隊,訓練嚴格,善用大刀,敢打能拼。為減輕敵炮火壓力,3月11日,二十九路軍組織500多人的大刀隊,乘夜色遠程奔襲日軍炮兵陣地,揮刀砍殺,殲敵1000餘人,將日軍陣地上的裝甲車、大炮加以破壞,扛著繳獲的槍支彈藥、軍用物資凱旋而歸。這次戰鬥令日軍膽寒,使中國軍民振奮。當時,音樂人麥新聞訊,興奮地創作了《大刀進行曲——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開首一句就是“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歌成為抗戰經典歌曲,當時廣為傳唱,至今餘音繞樑。日軍屢次進犯,均遭挫敗,死傷慘重,不得不後退休整。喜峰口戰鬥中國軍隊重創日軍,全國人心為之一振。

日軍在喜峰口受挫後,於3月16日沿半壁山向遵化以北9公里的羅文峪進攻,二十九軍劉汝明部頑強抵抗,誓死不退。激戰多日,日軍未能前進,雙方形成對峙狀態。  

古北口是由承德到北京最近的關口古道,為北京、天津的門戶。3月11日起,中央軍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關麟徵部、第二師黃傑部、第八十三師劉戡部輪番上陣,在敵人猛烈飛機、大炮狂轟濫炸下頑強抗擊,犧牲巨大,陣地多化為焦土。4月28日,日軍佔領南天門。這是長城抗戰中最激烈的戰鬥,交戰雙方都傷亡嚴重,日軍傷亡5000餘人,中國軍隊更多。

長城抗戰最激烈的古北口外金山嶺長城(灤平縣)

4月11日起,日軍3萬人連日猛攻冷口。商震部傷亡甚重,放棄冷口,沿建昌營、遷安向灤河右岸撤退。日軍侵佔冷口及其附近劉家口、白羊峪。遷安失陷後,喜峰口的宋哲元部腹背受敵,奉令撤至通縣以東沿運河佈防。

晉軍傅作義部東調懷柔阻擊南下的日軍,5月21日,與前來進攻的日軍在牛欄山下展開連日激戰,打死打傷日軍700多人,我軍死傷約900人。

日軍進攻雖然取得一定進展,兵力及物資消耗都很大,戰爭雙方都筋疲力盡,此時也都不願全面開戰,於是,日方接受中方要求進行和談,暫停軍事行動,5月30日,以最後通牒的形式迫使中方簽訂《塘沽協定》,雙方停戰撤軍,在華北設立緩衝區,實行非軍事化,只許保留警察維持治安。此後數年,中日之間大戰雖無,但摩擦不斷,華北成為一個火藥桶。

長城抗戰雖然以中國軍隊撤退告終,但也給驕橫的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阻止並延緩了日本軍事侵略華北的進程,表現了中國廣大愛國官兵為反抗侵略的抗戰熱情、犧牲精神和戰鬥能力。長城抗戰,激發了國人的抗日精神,也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田漢、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就是例證。

《義勇軍進行曲》如何成為國歌

國歌既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又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新中國像一輪紅日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噴薄欲出時,也就呼喚新國歌的誕生。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用洪亮的聲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著毛主席按動升旗電鈕,伴隨五星紅旗冉冉上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響起。

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1935年,當時中華民族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表現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序幕,“不作亡國奴”的吼聲喚起了全國人民高昂的愛國熱忱。先後於1932年和193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田漢、聶耳,投入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中。

《義勇軍進行曲》十四年抗戰的東北民間武裝力量

受到長城抗戰的激勵,1934年春,田漢決定寫一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定名《風雲兒女》。在他剛完成一個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題歌的歌詞時,就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另一位共產黨員、戲劇家夏衍接手,將這個故事寫成了電影劇本,進行籌拍。聶耳主動要求為田漢寫就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譜曲。當他讀到歌詞“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他彷彿聽到了母親的呻吟、民族的呼聲、祖國的召喚、戰士的怒吼,愛國激情在胸中奔湧,雄壯、激昂的旋律從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譜初稿。後來他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前往日本,顛沛流離中完成了曲譜定稿。一首表現中華民族的剛強性格,顯示祖國尊嚴、充滿同仇敵愾、團結禦敵豪邁氣概的革命戰歌就這樣誕生了。這是聶耳短暫一生中的最後一個作品。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後,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祖國的大地上傳唱開來。伴隨著“一二•九”運動的學潮,救亡運動的巨浪,抗日戰爭的烽火,解放戰爭的硝煙,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這首革命歌曲甚至享譽海外,在全世界傳播。

1949年,國民黨蔣家王朝在中國大陸的統治臨近末日,建立新中國的工作著手進行。當年6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設立由55人組成的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馬敘倫為召集人。在座談會上,馬敘倫等主張暫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徐悲鴻、郭沫若等許多委員表示贊成。因原歌詞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等歷史性的詞句,郭沫若、田漢等建議將歌詞修改一下,郭沫若並擬就了三段。但是,張奚若、梁思成認為這首歌曲是歷史性的產物,為保持其完整性,詞曲最好不作修改,並舉法國的馬賽曲為例。黃炎培先生也贊成不修改歌詞。剛從國外回來的宗教界代表劉良模介紹了《義勇軍進行曲》在國外傳播情況後,認為《義勇軍進行曲》獲得了國內外人民一致頌揚,在國際上有它的影響,應採用作國歌。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副主席贊成這種“安不忘危”的思想,認為新中國要達到真正安定、安全,還需要與內外敵人及各種艱難困苦奮鬥。會議結束時,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和大家一起放聲高唱《義勇軍進行曲》。

《義勇軍進行曲》十四年抗戰的東北民間武裝力量

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就國歌一致通過了4個決議案: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為北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今年為1949年;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在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由200人組成的聯合軍樂團第一次正式演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關於國旗、國歌和年號的“新華社信箱”中,對將《義勇軍進行曲》採用為國歌作了如下解釋:“義勇軍進行曲是十餘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革命鬥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歷史意義。採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造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人民曾長期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

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決議:正式確定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對於中國人來說,當年,這首雄壯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曾經激勵著中華兒女同侵略者浴血奮戰,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戰鬥號角。今天,這歌聲仍然傳遞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它時刻鼓舞著炎黃子孫居安思危,奮發圖強,團結拼搏,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