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死亡後不哭不悲的人是什麼心理?

mic神

個人感覺這個問題要看個人情況吧!下面說一下我的經歷吧!



我是山東泰安人。去年,我家裡的一位大伯去世,是腸道癌晚期。雖是本家的但平常聯繫不多。對他最多印象就是大年初一,本家人一起走街竄巷拜年時候了。農家人的老實本分,也有農家人的毛病,抽菸喝酒。記得很清楚,他去世那天是晚上,暴雨連天,一直到第二天凌晨雨也沒停,我爺爺和爸爸也是忙裡忙外的一晚上。再到後來的出殯,按家裡的習俗,我家長輩(我爺爺)和其他幾位長輩主持,我爸這一輩,和我這一輩要隨禮。

所以,親人死亡後不悲不哭,不能說明什麼,你不能因此就去說他不愛這個親人或者說他鐵石心腸。這些和一個人的性情有關,如果他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或許他只會抹幾下眼淚;如果是一個強勢的人,他或許會強裝著笑顏內心或許早已崩潰,只會在沒人的時候痛哭。

以上僅僅是一些個人經歷和看法,如有什麼不對的,還望包涵。


逐夢帆

我父親剛剛去世了,突然腦溢血暈迷,重症室呆了一個星期走的,臨走前一句話沒留下,做法事持續了三個星期,在家族親戚的指導下進行,剛剛結束。

父親是個偉大的人,退休二十年,退休金每月一萬多,加房租收入每月兩三萬,住回農村養老,我和姐妹從不過問他的錢物使用情況,入院每天一兩萬的花費,去世後事的費用,都是我們三姐弟支付的,因為爸媽賬戶裡幾乎沒有一點儲畜,信用卡都刷爆了,才把後事料理完。

父親生前把所有積畜都借給貧困的親戚建房子了,十來家的小洋樓,都是父親指導幫助下建起來的,不光支持了錢,還親臨指導幫忙幹活,為了能幫他們省下點材料錢。

他走後留給兒女的是十多萬的銀行貸款,而借出去多少,我們不知道,連媽媽也不清楚具體數目,只能等親友自己憑良心報賬,陸續有親友來承認借出去的錢有三十多萬,但直到現在,沒有一個親友主動還過一分錢,甚至,還有個別來問能不能再借一點。

父親雖然很好,但一生是個很不守信用的人,他常常劫富濟貧,從有錢的親友手中借錢來幫助貧困的親戚,而借來的錢也常常一拖再拖,沒有歸還,他的品性我們作為兒女也是知道的,如走後剩了一大堆無證據的死賬,有個別小數目的,親戚也不來提起了,我們也不知道,但上萬的賬,我們兒女通過情感判斷,基本都認了,所以今天,後事剛剛料理完後,我提了錢,一個個送了過去,有些不肯收的,我也強迫他們收了,因為這個月來我也快麻木了,父親後面的撫卹金大概還能收到二十來萬,想想貼的也不算太多,還清了讓他好安心上路。

回到正題,哭與不哭的問題,我們三姐弟,按村中的風俗,是遠遠不夠上孝子的標準的,我們不在眾人面前哭的事,也成了左鄰右舍議論的焦點,作為父親唯一一個兒子的我,甚至在守靈的那個晚上,倒地上睡著了,因為我實在太累了。。。

父親所有的遺物中,我只偷偷保留了他生前用的一串鑰匙,把鑰匙扣上腰間的時候,我也只默默哭了一會。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偶然之間不經意的情感湧動,或讓我沉默,或使我哭泣,將會伴隨我的一生。


生於壹玖柒肆

按理說,親人離世,大家一貫的理解就是:好傷心,陪伴自己那麼久的一個人就這樣永遠的消失了。


可是也會有特殊情況,就比如說問題當中問的“親人離世,不哭不悲。”什麼情況呢?咱們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心智尚未成熟者



當我們還處於幼年的時候,相應的情感發育還不成熟,對於每一天的事情,看了就忘了,對於親人離世,無法產生太多的情緒。

除了小孩子,還有就是存在發育缺陷者,就是所謂的智力低下者。他們也是一樣的道理。

第二、參透生死,明道者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莊子。

莊子在他妻子去世的時候,不僅不哭不鬧,反而擊鼓而歌,令當時人所難以理解和接受,連惠子都質問他。

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而本無氣。雜乎芒忽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認為不應該,莊子說:“我的妻子,推察起來,開始並沒有生命。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沒有形體產生的氣候徵兆。在渾沌混雜之中,逐漸釀成了產生形體的氣候徵兆,進而具有了形體,進而具有了生命,進而又有了現在的死亡。生生死死,如同春夏秋冬的交替運行。推察起來我的妻子本不是我的妻子。不只她不是我的妻子,而且我自己也不為我自己所有。現在我的妻子死了,她人已經安靜地迴歸渾沌混一的初始狀態,躺在天地萬物的大房子裡,如同秋去冬盡,等候春天重新來臨。而我卻嗷嗷地在她身後痛哭,我自以為是我不懂道理了,所以就又止住不哭。

如此瞭然,又怎會困於生生死死之中呢?只不過他不是不傷心,無情,只是他已釋懷罷了。

第三、對於去世親人無感情基礎者



對於一個咱們都沒有見過面的親人,咱們會有感情嗎?顯然不會,因為我們所有的情緒發洩,都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礎,否則淚從何而流,這樣的情況下,離去的是否是親人,都已經不關心了。

第四、對於去世者有著不好情緒積累



這種情況在婆媳之間是最常見,也是最具代表性。

婆媳關係不好的情況下,大多數一方都不會為另一方的離世感到惋惜和傷心,甚至於有的還是快感。

第五、疾病者



想哭哭不出,淚無法流出,這個就不說了。

在親人離開的時候,總歸有人哭有人不哭,這是常態。不哭不代表不愛,哭也不代表愛,需要我們去分辨。

不過要想真正的流淚感傷,那勢必有著感情的蓄存。俗話說:淚流的就像決堤一般,可要是庫中無水,堤壩坍塌了又哪來的水呢?


小飯的私家花園


無所謂120995996

生前盡孝,強於墳前磕頭。我非常鄙視那些生前對老人不好,去世的時候假哭的人。傳統風俗禮儀裡面,在眾人面前哭視為“孝”,於是還衍生除了“哭孝”這樣的職業。您愛信就信,反正我不信。

真正的悲痛,不是再眾人面前大哭。你都不知道別人眼淚已經哭幹了,沒有力氣,也懶得給外人“表演”了。

看看網友們評論吧。

1、生前對得起試著,那麼就心安理得,哭不哭又有什麼事呢?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其實很多生前不孝順的反而哭的兇。

2、哭不哭跟孝順與否沒有直接關係。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感覺生前愧對親人,勾起回憶,想到自己的死亡等等。不哭的原因也有很多,自制力好的,強行控制的,純粹眼淚少的。

3、很多人下葬的時候流不出眼淚,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回默默流淚。

我是覺得,外人不要隨意評論別人哭不哭,孝不孝這種事,你根本不知道別人家裡到底是怎麼樣的。


傅一聲

所有人都會經歷親人的離去,或早或晚,因為人不能永生,生死和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生是喜悅的,死是悲哀的。然而不哭不代表不悲,"小哀喋喋,大哀默默",悲到極致,不一定是痛哭,而是麻木,心如死灰,萬念皆休。

當年婆婆去世,作為家裡最受寵愛的小兒子,老公看起來並不悲傷,也沒看到他哭,只是在葬禮結束的晚上,熄燈後躺在床上,老公說了一句話,"像我自己死了一樣"。我什麼也沒有說,只是抱住他。

有個朋友,離婚了獨自帶孩子,十歲的兒子得了腦瘤,在夜裡突然離世,她自己打電話把孩子送到殯儀館,火化,辦理後事。

她說自己始終都沒哭,只是最後回到家,面對空空的家,才哇的一聲哭了,然後就只有一個念頭:我也不活了。當然,後來朋友在親友的幫助下,放棄了那個念頭。

還有一種不哭是不在人前哭,你以為他不哭,他不過是偽裝了自己,在獨處的時候,可能會默默垂淚。

最後,真正的不哭不悲,一是看透生死,順其自然,認為人生於自然,死後不過是歸於自然,沒什麼好哭的。莊子在老婆死後鼓缶而歌,即如是。

二是信仰宗教的人,認為死亡是脫離苦海,去往另一個喜樂的世界,所以不應該哭。那個世界佛教稱為西天極樂世界,基督教稱為天堂。那個世界沒有苦難和痛苦,只有祥和快樂。

我覺得能真正做到不哭不悲的人很少,親人的死亡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失去,是一種無法彌補的傷痛。

然而死亡帶給人的不應該只是傷痛,應該還有對生活的珍惜和熱愛,畢竟,我們只能活一次。



嘟嘟寶貝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莊子的故事。


莊子的內人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弔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於責問道:“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份、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意思。她剛死時,我怎會獨獨不感悲傷呢?思前想後,我才發現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來,也就不感悲傷了。”   惠子仍憤憤不平,質問道:“生死之理又如何?”莊子說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無生;不僅無生也,而本無形;不僅無形也,而本無氣。陰陽交雜在冥茫之間,變而有氣,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她雖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還悲哀地隨而哭之,自以為是不通達命運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說:“理雖如此,情何以堪?”莊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託付給)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於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為生命的東西,不過是塵垢。死生猶如晝夜交替。



莊子對於生命真諦的領悟如此之深,與生命對話,把生死看得如此平凡,達到了實在令人嚮往的境界。

在幾千年前,莊子就已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了。作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莊子的無為,對世俗的厭棄,對生命的探索,無不豐富發展著道家的思想。

希望提問的朋友能懂得其中的道理,且領悟在心裡。個人學識不夠,只能給予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注:請大家文明評論,我只是一個答案貢獻者,並不是問題提出者,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我也只不過是分享了一個故事,其中道理自己領悟,不要斷章取義!侮辱傷害別人!做文明讀者!感謝!

(若有錯誤,還請指出,感謝!)


竹傾201509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防禦機制”,防禦機制的定義是:個人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

防禦機制是在潛意識層面運作的,換句話說,我們不能主動控制採用哪個防禦機制,甚至我們並不能意識上感知到我們正在採取防禦機制。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心理防禦機制,當生活中因為某些事產生心境的擾動時,防禦機制就會直接啟動。

常見的防禦機制有:否認、分裂、合理化、壓抑、昇華等。人格的成熟程度不同,潛意識採用的防禦機制也會大不相同。

舉個例子,否認作為一種防禦機制,會讓人在意識和潛意識層面拒絕接受現實,好避免事實帶來的巨大情感衝擊。

這樣的防禦機制多為人格相對不成熟的人所採用,但也會在人遇到非常劇烈的情感衝擊時被啟用。

親人的離世對一個人來說,通常是非常劇烈的情感衝擊。

在這種時候,很多人防禦機制中的“否認”和“壓抑”便會啟動,一邊否認事實不讓自己去面對,一邊將情緒壓抑在心裡不讓自己去感受,以免被洶湧的情感潮水所吞沒。

所以,如果看到有人在自己親人的葬禮上不哭不悲,不要急著給他下“冷血”的定義。

等防禦機制慢慢鬆懈,錐心刺骨的疼痛便會襲上心頭,那時他們往往要承受比那些當時就哭出來的人更強烈的痛苦,因為他們常會責怪自己為什麼之前那麼“漠然”。

對於這種類型的人,我們要更多一些關懷和理解。

另外,我們也必須要說,有些人不哭不悲,可能真的是與這個親人關係淡漠,在這時,我們也不要輕易作評判。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們永遠不知道他人曾經歷過什麼。

不隨意評判,也許是對他人最好的尊重。

答主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頭條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我哭了 那是05年底 我剛


我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