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弱點是什麼?

軍事一點通

以前小妹看過一點資料,當時蔣介石留學日本時,一直不明白為何日本會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從一個又小又窮的國家發展的如此強大,我們的國土面積大,人口多,歷史悠久,卻無法打贏日本,於是他進入了日軍部隊進行學習,他認為部隊會反映一個國家的精神風貌,同時他發現日本的很多東西都脫胎於中國傳統文化,如今他們去要用從中國學習的中國傳統精神和哲學來對付中國,於是回國以後他就打算從中國傳統中找到日本所沒有的東西來打敗日本。




第一,日本部隊崇尚精神的重要性。

不僅僅是日本部隊,就連普通人從小孩到老人,在衣食住行等一切行為上都崇尚禮義廉恥,把精神放在首要位置,日本曾經發布過一道《軍人敕諭》,所有的日本士兵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大聲背誦這道敕諭,加強精神崇拜,這就是蔣介石眼中日本強大的原因。


第二,日本領導士兵之間無愛。

日本部隊的弱點就是對待士兵如豬狗牛羊一般的任意打罵,士兵也不認為這是在侮辱自己,雖然他們表面上是講如何忠君如何有禮貌,但卻只是句空話,所以蔣介石就想到了要以中國傳統的“博愛”來治軍,黃埔軍校的校訓是“博愛精誠”,就是要團結友愛,共同抗敵,加上蘇聯紅軍的治軍方法,在日本撕下他禮儀友善的面具後,黃埔軍人軍紀嚴明,抗戰熱情高漲,在淞滬會戰中受到熱烈歡迎,黃埔軍人主動要求不休息,直接加入戰爭,要到抗戰第一線去,感動無數中國人。

(市民為抗戰將士舉行陣亡紀念活動)

這種堅韌不拔的黃埔精神,是日本最大的敵人,日本當時的文件指出,中國部隊已經疲乏到了極點,厭倦情緒瀰漫在整個軍隊中,但是黃埔軍校出身的軍官們,卻堅持抗戰,有著不可忽視的抗戰思想,“營長以上的幹部對士兵們說寧可餓死,絕不投降”,連崗村寧次都認為中國抗戰的核心是在於黃埔軍校。


軍事一點通

在1938年的南嶽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各用四個字表述日軍的長處和弱點,前四個字是“快、硬、銳、密”,而對弱點的描述則為“小、短、淺、虛”,乍看起來 ,老蔣彷彿在評論日本男人的身體狀態,其實全部可歸為一條,即日寇在華兵力不足,當然,這是不夠全面的。

同年的武漢會戰中,黃埔一期宋希濂率71軍奉命在江北大別山脈遲滯日軍行動,面對日軍的陸空火力優勢,以第87、88兩個殘破德械師為主力的第71軍如果硬拼是堅持不了多久的,宋希濂巧妙地採用了“每山必守”的戰法,利用大別山脈的地理特點,在日軍推進的道路上每個山頭都放上一連甚至一排的守軍,發現鬼子就開火。

(宋希濂)

日軍不明虛實,立馬停下腳步開戰,飛機轟炸,炮兵計算諸元,等到步兵爬山衝鋒時,國軍小部隊立即撤退;到下一個山頭如法炮製,每每日軍都是拉開架式如臨大敵 ,及至日軍不太重視山頭時,宋希濂抽冷子重兵壓上,極大延緩了日軍的推進速度,戰役期間斃傷日軍超過20000人 ,獲軍委會全國通報表揚。

這就是日軍第二個弱點,戰術呆板,過於程序化,與其接受的系統和嚴格訓練有關。

前三次長沙保衛戰,第九戰區司令薛嶽充分利用湖南水網地勢,發動軍民毀橋破路,引水灌田 ,堅壁清野,同時命令撤向兩翼的部隊不斷襲擾日軍越拉越長的補給線。使日軍每每攻到長沙城下時都糧彈兩缺,重炮炮彈、坦克汽車油料匱乏,火力優勢蕩然無存,巷戰幾靠拼刺刀解決,反轉時許多部隊已經不敢與國軍接戰,一味狂逃,因為士兵實在沒有幾顆子彈了。

這是日軍弱點之三,作戰嚴重依賴正規的輜重補給,否則戰鬥力將大打折扣。

(薛嶽)

1944年緬北反攻戰役,日軍精銳第18師團仍然以“豬突衝鋒”包圍和進攻孫立人新38師所部,結果在“湯姆遜”和卡賓槍的掃射下未等接近便滿身窟窿,中日軍隊傷亡比例第一次反轉。這一現象在太平洋戰場凸顯更為嚴重,在塞班島、沖繩島日軍動僦發起所謂玉碎式白刃衝鋒,試圖從精神上壓垮對手,結果在美軍絕對優勢的自動火器打擊下,屍橫遍野,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死亡人數佔整個戰爭中的64%。

過於迷戀步槍精確射擊和“豬突衝鋒”,諾門坎觀戰的德國武官評價其為一戰水平,這是日戰爭弱點之四。

拋開這些戰術方面的弱點,其實日軍最弱的是戰略指導,日本缺乏一流的戰略家,以及胸中有世界格局的政治強人,後果是武將如東條英機等戰略短視,文官如犬養、近衛等首相又控制不住國家政略方向,從而越陷越深,終至一敗塗地。



(孫立人)


度度狼gg

二戰是人類社會第一次進行的全面機械化戰爭!也是對於世界上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國家進行的一次考試!從這次“考試”的結果來看,日本的工業化水平在當時是很低的!


這張圖表可以看出二戰期間日本最高年產鋼的數量與美國之間的巨大差距(1942年)!

既然二戰是大規模機械化戰爭,那麼對於鋼鐵的需求就會“膨脹”,因為從軍艦、坦克……士兵手裡的槍都需要鋼鐵,並且戰爭期間武器裝備的消耗品,甚至新裝備去戰場不到20分鐘就被摧毀了……各國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要求武器裝備生產與戰毀比例是2.5:1,也就是說生產了2.5輛坦克裡面可以有1輛被完全摧毀,但是還剩下1.5輛……並不影響軍隊的總戰鬥力。而這樣的消耗或者裝備生產力根本不是日本可以承受的,就拿最基本的彈藥子彈來說,日本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1945年8月15日投降,日本一共生產了22億發子彈!這個數字基本上與當時的中國19億發子彈生產量相當!要知道,子彈在戰爭中的消耗是驚人的!美軍所謂“2.5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敵人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美國二戰期間生產了114億發子彈)!日本由於鋼鐵和其他有色金屬產量低,根本消耗不起!所以日寇根本沒有往部隊下發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也是生產能力有限的原因。


B–29戰略轟炸機生產線,這樣的生產力是日本不敢想的。

總得來說,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資本就是,當時的東亞除了日本是工業化國家以外,其他都是落後的農業國家,日本的武器裝備也是圍繞亞洲主戰場研製的,工業國與農業國的戰爭,勝負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工業國與工業國之間的戰爭就要比拼誰的工業規模大、誰的生產效率高!與美國和蘇聯對比,日本不論是工業規模還是生產效率都遠遠落後,所以最後滅亡是必然的!

戰爭本身就是“物”的戰爭,誰的武器裝備質量好、數量多…那麼誰就在戰爭中處於上風的地位!古代戰爭就已經總結出來了戰爭打的就是“錢糧”!這是“樸實的唯物主義哲學觀”,物質是第一性 ,意識的第二性!手裡的戰爭工具“差又少”就是再有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又能咋樣?刺刀抵不過坦克在“諾門坎戰役”已經得到了認證!


日本海軍與陸軍戰二戰期間為了爭奪有限的戰爭資源明爭暗鬥。

日本“利令智昏”的發動侵略戰爭完全不顧及自己:國土狹小、資源貧乏、工業能力差…這些固有的嚴重缺陷,想當然的認為:“一旦侵略勝利了,就能得到資源”,他們並沒有想到“佔領區人民”的抵抗和破壞……國際形勢與政策也不允許他們這樣……邪惡怎麼可能戰勝正義?


皇家橡樹1972



二戰時,日軍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戰備規劃能力弱。

日軍因為裝備精良,戰術訓練素養好,所以在戰役中很容易得手。中國軍隊不是撤退就是傷亡慘重,失去戰鬥力後不得不退出戰鬥。

但日本軍隊中有一個有名的傳統就是抗上,也是不聽上級指揮。日本是天皇領導和推崇武士道精神的國家,天皇控制不了政府,於是就加強對軍隊的滲透,甚至對軍隊中層軍官的拉攏。



日軍軍官心中只有對天皇的效忠,對長官的命令基本上是聽的,但不是全部都會聽的。這就讓日本軍部制定政策和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天皇和中下級軍官的要求,很難制定出一個合理的軍事戰略來。

比如抗戰爆發前,中國戰略級專家蔣百里在制定抗戰規劃時就指出: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基本上都是從北向南打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因為地勢相當平坦,北方軍隊的實力容易發揮。因此必須防止日本沿用這樣的戰略。

1937年,抗戰爆發後,南京政府就在上海陸續增加軍隊,迫使日本也不得不把主要兵力運送到上海和中國軍隊決戰。上海的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人三個月內的滅亡中國的計劃,也成功的把日本主要兵力吸引到了南方。

當日軍從上海向西進攻時,就一路上全是水田,日本的機械化武器很難派上用場,整體實力大大下降。中國軍隊中要節節抵抗,就會大大減緩日軍進攻的步伐,為中國抗戰的最後勝利贏得時間。

日本軍隊本來也是希望從北向南攻擊的,結果卻被中國政府的戰術給改變了這一計劃,弱點被南京政府給利用了。



第二個弱點就是日軍的戰術太僵化.

抗戰前期,中國軍隊面對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日本軍隊,基本上絲毫沒有什麼抵抗能力。但伴隨著局勢的發展,日軍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弱點。

那就是戰術太僵化,缺少應變能力。

日軍事先都會規劃好每支軍隊進攻的路線和時間表,然後開始分工合作,如果碰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甚至反擊,日軍就會處於慌亂狀態,不知道應該如何是好,很難根據戰場上的形勢制定合理的戰術。

因此中國軍隊就學會利用地理形勢,尋找合適的地點,對日軍進行伏擊和阻擊,打日本人一個措手不及。


比如日本的陸軍操練寶典就象葵花寶典一樣,規定士兵拼刺刀前,必須退下子彈。但中國軍隊根本就不管這樣,和日軍壞東西不能講什麼道義,趁日軍退子彈的時間,就能消滅不少日軍。

日軍一旦攻擊不順,就不知道應該如何應變,還是沿用以前的打擊來進攻,沒有什麼戰術應變能力,最後就吃了不少虧。



最後一個弱點就是日軍過分依賴後勤保障和相信自己的機械化。

三次長沙會戰打的比較成功,就是因為第九戰區司令薛嶽研究透了日軍的作戰特點。第一步,先對長沙外圍進行堅壁清野,讓日本人不能就地找到補給。在水田放滿水,讓日本人的皮鞋漲大笨重無比,消耗日軍體力,讓機械化武器難以發揮作用。

中央的軍隊快速撤退,引誘日軍深入,然後利用山區設伏。兩翼的部隊穿插到日軍的背後,對日軍進行打擊,切斷日軍的補給線,對日軍形成口袋陣,把小日本包圍起來打,就算不能全殲,也要消滅其主力。


尤其是當日軍攻城後,進入巷戰時,中國軍隊往往利用地形埋伏和投放地雷,對日本形成嚴重打擊,甚至把日本人逼出城外。

只要讓日軍的補給線切斷,讓他們的機械化武器沒有油可用,炮彈和子彈缺乏時,他們的戰鬥意志就會非常薄弱,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消退,丟下同夥的屍體不要了,只管自己逃命去了。


新知傳習閣

軍隊的弱點其實映射的就是整個國家的不足與缺陷,即戰略性不足,戰術性有餘。

概括來說:陸軍裝甲實力和機動能力不足,單兵裝備水平低下。畢竟日本資源匱乏,大部分鋼鐵和石油又主要用於軍艦生產和後勤,因此提供給陸軍的鋼鐵和石油自然不多,裝甲實力和機動能力也就相應不足。而單兵裝備更是被選擇性地忽略,一個國家要想提高或擴充單兵裝備都是需要大量的資源和工廠來進行的,耗費的資源和所需的工廠肯定多於前一代的單兵裝備,所以日本之所以整個二戰下來都是三八大蓋,也是迫於無奈。

海軍則由於本國捉襟見肘的資源和囊中羞澀的財政,在戰略上持保守性的態勢,而這與陸軍極富擴張的性情有所出入,這也是陸軍馬鹿看不起海軍馬鹿的地方,認為他們“太膽小了”。

至於所謂的珍珠港事件看似是日軍海軍的主動襲擊,其實是被美國的石油禁運、貿易制裁和外交方式無果等一系列戰略事件逼迫下的一次戰術性的“被動軍事行動”。日本一艘主力艦一旦被擊沉,要想再造一艘就得花上幾年甚至十幾年左右的時間,如此長的時間跨度與兵者詭道的戰爭局勢相比,意味著擊沉了就是沒了。

美國就不一樣了,美國的軍艦建造速度,基本就是在“下餃子”。而這就是工業基礎,日本的工業基礎的確是比美國低。因此反映到海軍方面,日本海軍會在作出決策時儘量避免軍艦的損失,這在風雲詭詭譎的戰爭狀態下,似乎無論怎麼做都是保守性質的。而海軍的保守一旦過高,也就意味著這支海軍跟在港口的艦隊一樣基本沒什麼作用。

空軍獨立性低,軍權被陸軍和海軍分割,分別是陸軍航空隊和海軍航空隊。這不僅僅是陸軍馬鹿和海軍馬鹿之間的一次爭權奪利,這還意味著日本對空軍這一軍種極其地不重視。這種戰略性不足的眼光也不是日本第一次出現,所以日本空軍的弱點就是沒有日本空軍這一說法。以上是本人愚見,漏洞略多,筆法粗糙,還請讀者海涵。


智囊士官

我覺得日軍的弱點在於沒有一個絕對權力的總參謀部。

日軍本土有第一第二總軍,國外有關東軍,中國派遣軍,南方軍,聯合艦隊幾個司令部,指揮細化但是卻很難兼顧。

日本海陸軍長年不和是眾所周知,但是在日本,海陸軍已經遠非軍隊不和而是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的兩個黨派的爭權奪利,日本的失敗在於其戰略方針錯誤,而戰略方針的錯誤又在於海軍軍的互相的制衡。



如果像一戰時的德國一樣,全部日本軍隊是一個整體的戰爭機器,由最優秀的戰略戰術大師組成的總參謀部進行一系列軍事決策,這樣才能保持戰鬥力。


像是九一八事變,諾門坎戰爭,英帕爾戰爭都是各軍司令部獨自做出的戰役決定,卻直接影響了全局,不得不說這種海外軍團獨立性過大,是日本下克上風氣所致,也讓失敗成了必然,反觀德國,二戰中幾乎每一場大的戰役和戰爭發動都有總參謀部的預案,演練以及計劃支持,柏林或者狼穴才是所有命令的發出點,軍隊也更有效率,能夠避免浪費兵力或者錯估形勢。


養倉鼠的哈士奇

日軍的弱點,其實就是日本人的性格問題,雖說“精明”之特點,自然處事態度認真之好處,但是過於細緻入微,強調佔盡便宜,卻又不吃虧,結果變成了“斤斤計較”與“小氣”,這在作戰方面體現的出現,也有非常明顯的體現。

日本國力有限,只能算亞洲強國,卻算不是什麼世界強國,這造成其軍備方面一直處於實際緊張的財力與資源問題,可以說,處於要錢沒錢,要物沒物的問題,僅僅人力資源充足一點,日軍的對策很簡單,物資的缺失能過非物資的方式來彌補,這也是日軍上下強調發揮人的作用,強調訓練,講求精神。

不可否認,在單兵素質上,日軍相當有水平,不比任何國家差,日軍的作戰願意也相當強大,死戰不退等很讓人吃驚,但是這類事情做的過頭之後,副作用也不小,這讓日軍過度的精打細算,最後變成了小氣,過分強調精神,在裝備方面實際已經跟不上國際潮流。

在作戰中,日軍也是這種風格,每次作戰日軍都有是抱著需要多少投入多少的心態,所投入的兵力僅僅侷限於眼前的目標,也就是說,日軍的作戰節奏性太強,打完一仗,往往已無力再繼續了,從多次作戰前,每次戰役前,日軍會進行周密的準備,擔是投入兵力並不富餘,如果中國軍隊能在日軍進攻階段,將日軍力量過度消耗,那日軍的作戰計劃也就破產,甚至要撤退才行,既便沒能阻止日軍,那麼日軍在達成最初的戰役目標後,失去作戰能力。日軍的乘勝追擊,不是戰役級別的,只是佔便宜的戰術級別。

這在實戰中成了一個很大的麻煩,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越陷越深。


麥田軍事觀察

  日本人自古崇尚膽魄過人的勇士,所以,武士都盼望能建立非同一般的“奇功”來作為顯身揚名的最佳途徑,千百年來這種不惜粉身碎骨也要“拔得頭籌”的賭命行徑成為日本民族所有不甘平凡的亡命徒們的不二法門。二戰中日本軍隊中更是充斥著此類狂徒的身影,他們為“大放異彩”而進行賭博式的冒險行動屢屢創作出讓人勁爆眼球的“戰績”,讓日本軍部與媒體像打雞血一樣興奮,大肆鼓譟宣揚,激勵全體將士與國民像這些亡命徒一樣“奮不顧身”。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二戰日本航空兵都喜歡做出的一種“驚人”舉動:就是駕機強行降落敵方機場,然後下機像一個步兵士兵一樣發動地面“特攻”,或放火燒燬敵機,或進攻敵方指揮塔。然後再駕機揚長而去!!讀者朋友聽我這麼說,是不是有一種看抗戰“神劇”的感覺?!可是這是真的,小日本的航空兵不止一次這樣在中國做過!

  

  【小野了】

  

  【九六式艦上爆撃機】

  這種“特攻”戰法的發明人叫小野了,是九六式艦上爆擊機飛行空曹,隸屬日本海軍第十五航空隊。1938年7月18日,小野了所在日機混合編隊空襲南昌青雲譜飛機場,中國空軍與蘇聯援華戰機出動攔截,但由於敵機數量與武器均佔優勢而被突破,小野了的機槍出了故障,這個傢伙突然不知哪根腦筋冒火花,竟然決定強行降落到中國機場地面上,然後跳下飛機,肆無忌憚、旁若無人地將地面中國軍隊五架戰機一一點著焚燬,然後回到座機,升空而去!小野了的“壯舉”令日本軍方大加讚賞,感謝狀上稱:“一部爆擊機在敵人機場毅然著陸,沉著豪邁,燒燬敵人五架殘存敵機,武勇拔群。”日本報刊當然更是大肆報道,小野了一夜之間成為武勇蓋世的名人,連日本國寶級畫家藤田嗣治也為此畫了幅歌功頌德的宣傳畫。

  

  【日本二戰軍國主義畫家藤田嗣治為此畫的宣傳畫】

  小野了的“豪賭”刺激了同樣期待立大功特功的亡命徒。兩年後,同樣的事情居然又發生了一起,不過這次是四架日軍戰鬥機強行著陸。1940年10月4日,日本海軍第12航空隊8架零戰掩護27架攻擊機空襲成都。在驅散中國空軍攔截飛機之後,東山市郎、羽切松雄、大石英男、中瀨正幸這四個零戰飛行員,赫然將戰鬥機降落於成都太平寺機場,一起行動燒燬了地面我軍幾架飛機,甚至還將我軍指揮所縱火燒燬,然後毫髮無損的各自駕機揚長而去!

  

  這兩起日機強行著陸攻擊的事情,堪稱國軍的奇恥大辱,除了中國空軍實力弱之外、偌大一個重要的空軍機場,怎麼能沒有荷槍實彈的衛兵呢?竟然能讓區區一個持手槍的日本飛行員大發淫威,無能廢物到令人髮指!

  

  

  【效法小野了的亡命徒們】

  也許軟柿子吃的太上癮,後來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又有海軍航空兵面對美軍還想故伎重演,強行降落美軍機場打算地面“特攻”,這次美軍的確也是先被日軍這種用屁股才想出來的瘋子做法大吃一驚,但轉眼毫不留情用狂風暴雨般的火力將他們打得屍骨無存。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戰爭史

貪功和短視——什麼仗都想贏,佔領哪裡都不想放棄。

鬼子天皇以為佔領中國首都,效仿蒙古和滿清的屠城政策就能輕而易舉的逼降中國,結果卻造成了老蔣夢寐以求的全國大一統,全中國各軍各派都團結起來一致對日,很失敗!

自北向南的既定包抄戰略,因為淞滬戰場開啟後的一場場勝利,輕易就改為由東向西的層層推進。當時的中國政府以空間換取時間,步步為營。雖然在戰術上屢屢失敗,但在戰略上贏得了喘息之機,得以在四川鞏固大後方並擁有滇緬補給線。鬼子不知不覺就陷入了持久站的泥潭,也很失敗!

按照當時的雙方的國情和實力,人員訓練和裝備對比,可見小日本把一盤好棋生生下壞了。

一句話:那是一支戰術極其瘋狂,戰略極其短視,已經被狂熱燒壞大腦的禽獸軍隊。


南郭吹雪

日軍迷戀於“進攻第一”“包圍第一”的戰術,固然猛、準、狠,但被人稱之“戰術一流,戰略三流”。日軍的進攻從東北打到湖南,從上海打到宜昌,只要能打得到地方就盡情地打,直到打不動了就停下來,缺乏整體規劃和全盤計劃,不管後勤和兵員是否充足,只管任性地打、盡情地打。日軍打仗儘管以現代化、機械化的武器裝備輾壓中國軍隊,但仍然不顧國際公約還用毒氣彈、細菌武器等來襲擊中國軍隊,(賀龍、陳毅元帥等都在戰場受到過日軍毒氣傷害)。但在具體作戰常常採取“添油戰術”,顯得不太高明,例如淞滬會戰、長衡會戰、桂南戰役等,都有這種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